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化史速读
15777300000017

第17章 辽、金、元的城市

宋是纯汉族统治的大国,除此之外,还有辽、金、西夏(后来还有元)等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是在北中国地区。

辽国(907~1125)建都临潢,即今之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之林东镇南。辽都称上京,分南北两座城,今城之遗址尚在。北城是皇城,呈正方形平面,东西宽和南北长均约四里余。城内正中今尚有高地,约一里见方,可能是当时辽国的皇宫所在,北端地形较为规则,当是禁苑。宫殿位于南端,今除了还有长方形的建筑基地外,尚幸存石狮两对。据考古学家研究认为,这里是当时的宫殿正门承天门。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这里还有寺院安国寺以及绫锦院、内省司曲院、瞻国省司二仓等。想当年,辽国作为一个游牧式的少数民族,一心想学习文明,学习汉地文化,苦心经营;又一心想向南扩展,蚕食宋朝江山,成为一个富饶的大国。我们也许能联想起小说或戏剧“杨家将”中的许多情节,如“双龙会”、“金沙滩”等,战争双方皆悲壮之至。后来辽被金所灭,如今这里只留下一些令人吊古感怀的土堆了。

金(1115~1234),比辽稍晚的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的主要势力范围,最早时是在今东北、内蒙古东部一带,其首府上京会宁,在今之黑龙江阿城县南四里许。这里地形甚佳,西有高山为屏,东有阿什河。这座城如今当然也成了一土堆。据发掘研究,城为长方形,东西2300米,南北3300米。东北近沼泽地,所以凹进约400米。城墙用土筑,今尚留存约5米高约3米厚的一些城墙。城四面各有一门,均不相对,外有瓮城。城分南北两部分,中设隔墙,墙中偏东处设门。南部靠西北处地势较高,据分析研究是宫殿所在,今还有宫城遗迹,约560米见方。宫殿区的正门在南,与城的南门相对。正门前左右有高丘,是防御性的建筑。正门内左右有廊(只留下遗址),中间有三座建筑(基址)。

1115年金灭辽,于贞元元年(1153)将都城迁到中都(此地原是辽的南京),并作大量的建设。当时曾派画工至宋都东京(开封),测绘了宋都城型制及建筑形式,以此作为借鉴。金中都为两套方城:外城东西宽约3800米,南北长约4500米。每边设三门,城内中部是皇城。道路从城门引申,垂直交叉,形成规则的井字形。宫城南中轴线约2公里,两边皆建宫殿、寺庙等。宫城前有石桥及千步廊。进入宫城,至大殿,大殿建在高台基上。大殿之后中轴线上是高高的天宁寺塔。中轴线形态清晰可见。

建设金中都,动员人役八十万人,士兵四十万人,工程浩大,宫殿苑囿,十分辉煌。城东北建大型苑囿,有宫殿,其中最大的宫殿是万宁宫,这就是今北京之中南海。这座美丽豪华的都城,可惜后来被元兵破坏,成了一片废墟。

最后说元大都。元大都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规划整齐的都城,“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即位,称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国。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中统四年以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定燕京为中都(作陪都)。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定国号“元”。第二年初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迁鼎大都。从此这里(即北京)成了统一大国的中心。

元代虽为蒙古人统治,却也努力汉化,故元大都的规划思想,概仿《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做法,“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分三套:外城、皇城、宫城。外城东西宽6635米,南北长7400米,共设十一个城门。城内街道经纬分明,布局十分规整,这是学习汉地文明的做法。但蒙古人免不了有自己的风俗习性和生活方式,因此反映在都城形态上,则毕竟与汉地有所不同。蒙古乃游牧民族,自幼培养骑射,无论民间、皇家,无不如此。所以在元大都城的北部,尚有仿北方草原形态的一块地方,供帝王及皇家子弟练习骑射之用。

元大都的兴建,也开创了请外国专家来共同策划城市规划建设的先例。当时有汉人刘秉忠任设计的总管工程。大批匠师从外地调京。一般的夫役从就近地区征发,并调元大都侍卫军参加修筑工程。除此之外,还邀请尼泊尔人阿尼哥、阿拉伯匠师也黑迭尔等,也来参与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