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化史速读
15777300000018

第18章 宋元住宅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半个世纪的混乱、分裂的局面。统一和繁荣联系在一起,当时中国广大土地上,无论从治国安民、经济贸易,还是人民生活以及文化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现实的深层,则是社会文化的格局定型。上面所说的城市和宫殿形制,宗教形态及寺庙规范,都走向一定的形制模式。由此,也涉及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观念形态的定型。从住宅形制来说,四合院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定型;建筑形式也走向统一的格局(宅舍较大型化的用梁架式;宅舍较小型的用穿斗式)。但是,正是由于我国的建筑多用木构,而且居住建筑又不同于宫殿、寺庙,一般来说做得都比较简单,不那么考究,所以往往不到百年就毁了;而且随着家庭系统的不断更迭、解体、重组,其建筑也不同于寺庙宫殿那样须千年不变,所以如今已看不到宋代的民居原物了。这就给我们研究建筑文化和历史带来较大的难度,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资料、绘画以及文学性的描述来进行认识,并作一些分析研究。

与北宋并存的是北方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国家,与南宋并存的是北方的金,这些国家,后来都被元统一,所以这一时期的居住建筑形态也比较复杂,形式众多,内容丰富,但鉴于资料的欠缺,所以在此只能重点地说一下两宋和元代的住宅。

宋元时期也与我国别的历史时期相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居住建筑的形态差别是比较明显的,这种差别并不表现在木构形式上,主要表现在它们的空间布局及经济和文化上。例如,农村住宅,多是两间或三间一组,形式比较简单,与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融合性。这正是由于生产和经济的原因:他们的工作对象是田野或山林,因此希望能比较直接地与这些场所发生联系;他们往往是小农经济,所以也不必做成多进式四合院式的隐蔽性空间,都是露在外面的。

但城市里的住宅就不同了。做得考究(例如乡村宅舍多草屋顶,市井宅舍多瓦屋顶)的四合院多进的平面布局,适合于官僚宅第或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商贾之类的住宅。当然,城市中的一般的市民经济条件也不富裕,他们虽然也做成四合院多进的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比较简陋,用加工简单的木构件:柱、梁、枋、桁条等。

值得欣幸的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可贵的长卷《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出现,一方面是北宋时代的绘画上的成就,而另一方面则也通过绘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许多民俗文化。他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当时的市井村舍环境,房屋、桥梁、城郭等以及当时社会的衣、食、住、行,如同一幅幅照片,真实地表现出北宋时期的种种社会现实。

《清明上河图》取景于东京汴河,描绘当时各个阶层人物的各种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汴河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或仅供人们游乐的地方,它在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隋炀帝时代开凿的运河之北段。运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连接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这两片广大的地区,起着积极的作用;汴河上的汴梁,首先作为一个商业城市,然后作为政治和军事的要地,这都与汴河有密切的关系。画中以汴河为依托,作了详细的忠实的描述,把这一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体地展现出来。画家描写了那里的街市,各种商业、手工业等。这里有酒楼、药铺、香铺、弓店以及十字路口的茶馆、酒肆等,还有门前挂着“解”字的当铺,木匠、铁匠、卖花人及各种摊贩也穿插其间。街道上人物形形色色,车马熙熙攘攘,一番热闹的景象。我们对这幅画中更感兴趣的却是居住建筑。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刘敦桢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说道:“宋朝农村住宅见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比较简陋,有些是墙身很矮的茅屋,有的以茅屋和瓦屋相结合,构成一组房屋。”又说:“城市的小型住宅多使用长方形平面。梁架、栏杆、棂格、悬鱼、惹草等具有朴素而灵活的形体。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顶,除草葺与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庇檐(或引檐)则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稍大的住宅,外建门屋,内部采用四合院形式。有些院内莳花植树,美化环境。”

除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外,其他好多宋画中也反映出当时的住宅建筑的形态。如山水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卷》,据记载他创作此巨作时年仅18岁。图卷表现出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山村野市,渔船游艇,茅棚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活动。这幅画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山绿水表现手法,画面爽朗、富丽,表现了画家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图中也画出许多住宅形式,想必也是比较真实可靠的。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住宅有单条状的,曲尺形的,“丁”字形的,“工”字形的,三合院的,多进四合院的,以及用廊庑等组合而成的大宅。这可见到两宋时期,中国的住宅建筑形式已经定型,在一定的模式下系列化,可以用一定的方式拼接。这就是一种进步和成熟的表现。元代以后,就不可能有什么更多的创新了。

据刘敦桢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当时的一些高尚的贵族宅第,屋的外部都有“乌头门”或“门屋”,门屋的中间一间,多用“断砌造”,以便车马出入。院落四周,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廊,因而四合院的功能与形象发生了变化。这种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连成丁字形、工字形、王字形平面,而堂寝的两侧,都有耳房或偏院。除宅第外,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也采取同样布局方式。房屋形式多用悬山式,饰以脊兽和走兽。北宋时虽然规定除官僚宅邸和寺观宫殿以外,不得用斗拱、藻井、门屋及彩绘梁枋,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但事实上有些地主富商并不完全遵守。明代以后,这种等级制度更为繁琐而严格。

南宋的山水画家刘松年多画宅第之类。如他的《四景山水》,画的是杭州西湖边上的景色,除山水林木外,宅舍也画得很明显和具体。从图中可以看出,有的画出围墙、院门,有的画出台榭、敞厅,依水背山,景致十分理想。当然这些人家多为大宅富有之家,但这也表现出当时对人居环境的追求:不但宅舍宽大而考究,而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住宅在宋画中是很多的,还有如《文姬归汉图》、《中兴桢应图》、《汉宫图》、《溪亭客画图》、《江山秋色图》等,在此不再细说。

宋元时期的住宅内部陈设家具之类也值得一说。我们知道,大约在两汉时期,家中还没有坐凳、坐椅,一般都席地而坐。有些不加推敲的电影(或电视剧),演到“三国”时竟有凳子、椅子。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一出,两人在小亭中席地而坐,当曹操说到天下英雄就是你我二人时,刘备不觉大惊,故筷子落地。而由于坐得低,捡起来不需大的动作,“从容俯首拾箸”,从而掩饰过去。大约“三国”以后的魏晋时代,当时由于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甚多(战争也是一种交往,如当时有“五胡乱华”等),因此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当然汉人的生活方式更为他们所青睐。因此,当时便出现了凳子、椅子之类,当然桌子也高了,悉如今天的尺度。还有胡床、榻等。

我们知道,两宋时代的艺术很繁荣。而住宅这种对象,除了绘画上有所表现外,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描述。这种描述不仅生动地再现了住宅形态,而且更为美化了。在此,先列举一些诗词。苏轼有诗《新居》:“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篇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史达祖有词《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明。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住宅的形式在中国古代还十分重视精神文化,如“风水术”之类,但其中却不失科学的成分。大约在西周时期已有择居之说,如《诗经·大雅·公刘》中就有择居方法的叙述。说公刘择居“于胥斯原”,“陟则在巘,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冈,乃观于京”,“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又说,“既溥既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孔颖达疏说:“既以日影定经界,乃复登彼山脊之冈而视其阴阳寒暖所宜,又现其流泉浸润所及,知天气宜其稼禾、地利足以养生物,乃居处其焉。”其中“以日影定经界”,是一种测量方法。《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又说到“生彼虚矣”,“降观于桑”等,据郑笺说,“文公将登其漕之虚以望楚丘,观其旁邑及丘山,审其高下所在,乃后建国焉,慎之至也。”书中有好多处都说到这种情况。

风水,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到了汉代,就有天地对应的“堪舆”之说,并引申出许多相宅之术。魏晋时代又重视葬术,认为人死了以后择葬好地方,后代就兴旺发达,故有《葬经》。当然也研究人居的宅舍,所谓“阳宅”。到了隋唐,就有《宅经》。宋元时期,这种风水之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宋史·艺文志》中说,阳宅术类书有《宅体经》一卷,《相宅经》一卷,《九星修造吉凶歌》一卷,《行年起造九星图》一卷,《宅心鉴式》一卷,《黄帝八宅经》一卷,等等。所谓“九星”、“八宅”,这是自宋代开始的阳宅的主要特征。这其中多涉及天文、地理及诸民俗文化之属。由于本书不专论宅术风水,故不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