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但丁,于1307—1321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神曲》。但丁通过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经过,广泛深刻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伪善卑鄙、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市民阶级的贪婪自私,抨击了党派之争及破坏意大利统一的罪恶行径,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闪耀着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由于作品诞生于中世纪,因此从内容到结构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宗教烙印。诗中有不少宗教的说教,繁琐哲学的知识和浓厚的神秘色彩,作品的结构采用了梦幻、象征等手法。
但它肯定文化知识与人的才能智慧,肯定世俗的爱情和人的感情解放,表现了光明理想定会战胜黑暗现实的信念。作品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但丁的《神曲》分《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三部,共100歌,计14233行。《地狱篇》和《炼狱篇》大约于1313年脱稿,1320年刊印。《天堂篇》在1321年但丁逝世前不久脱稿,其中最后13歌是但丁的儿子加各伯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