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3
15786500000039

第39章 独特的风俗(8)

阿耳忒弥斯神庙的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圣经》里把这个地方称为“以弗所”,现在也被称为“艾菲索斯”。

大约公元前550年,以弗所人开始了阿耳忒弥斯神殿的建设。这座十分雄伟的大理石神庙建筑由吕底亚的国王克里萨斯出资筹建,并由希腊建筑家伽尔瑟夫农设计。神庙中装饰着由当时技艺最精湛的艺术家——菲迪亚斯、坡留克来妥斯和克列休拉斯所塑的青铜雕像。

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古希腊最大的神庙之一,其规模超过了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兴建的建筑之一。它以建阿耳忒弥斯神庙遗址筑风格的壮丽辉煌和规模巨大而跻身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列。

天才父子的创造

据说神庙最早的建筑师伽尔瑟夫农在工程进展到要将入口处的大门楣抬起到设计高度的时候,才发现他所有的经验和设备都不足以完成这项工作。不过聪明的伽尔瑟夫农还是想办法渡过了这个难关。

他尝试着用沙袋垒起一道斜坡,然后将巨大的石块顺斜坡向上拉牵,当石块被拉上坡道,到达适当位置之后,就将底层的沙袋逐渐掏空,这样,斜坡就作为一个整体缓慢下降,放置在斜坡之上的石块也同时随着斜坡的下降而下降,直到石块准确地安放到指定的位置上。

另外,工程所需石材需要从11千米外的采石场搬运过来,而那些石材重量一般都在40吨左右,显然光靠人力畜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但伽尔瑟夫农很快想出了利用两个圆形木架模仿两个超大滚轮转动的办法,轻易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后来,伽尔瑟夫农的儿子梅塔杰尼斯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梅塔杰尼斯将一根开采出来的长条石块的两端装进巨大的木轮中央,使长条石块直接充当两个木轮之间的中轴,这样,不仅圆形石柱,就连方形横粱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搬运了。

厄运不断的建筑奇迹

在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夜晚,一名叫希罗斯特图斯的人为了使自己名垂青史,放火焚毁了神庙。他果真因此而臭名昭著。很奇怪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就在那一夜出生了。历史学家普卢塔克后来写道:女神由于“太忙于照料亚历山大的出生以至无法营救自己受到威胁的神庙”。在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神庙又被修复了。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小亚细亚时,他帮助重建了这座被毁的神庙。

重建之前的阿耳忒弥斯神殿的规模已是相当宏大,底部最上层台阶长约100米,宽约55米,神殿三面环绕着两排共计127根巨大的圆柱,每根高达18米,它们支撑着上面巨大的屋顶。神殿重建的时候,其高度还略有增加,同时在底座平台的四周增建了数级阶梯。

神殿中心的神龛上部没有加盖屋顶,这样人们在神殿内也可以仰望蓝天,他们的心愿和灵魂也可以从这里直达天堂,与神同在。神殿正门入口处立着36根刻有装饰性浮雕的柱子,这些柱子上刻有40至48道浅凹槽。神殿四周的柱子上也环绕着一条装饰雕刻的中楣,同时还有狮头形状的喷水器。屋顶的三角楣饰也相当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两根柱子之间的跨距通常超过了6.5米,而神殿中长于8米的石块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些,无论从建筑的设计还是工程技术上讲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座神庙称得上是当时最高水准的建筑精品。

1世纪,当圣·保罗来到以弗所传扬基督教时,受到了一群无意放弃自己信仰的阿耳忒弥斯信徒的对抗。神庙于262年再次遭到了哥特人的破坏,以弗所人发誓要重建它。但到了4世纪,以弗所人大都已转信基督教,神庙也就失去了它的宗教魅力。401年,圣·约翰·克里索斯下令拆除了阿耳忒弥斯神庙,神庙的末日到来了。直到19世纪末,神庙的旧址才被挖掘出来。

发掘工作使神庙的地基和通往现在已是沼泽的旧址的道路重见天日。尽管近来当地人有重建神庙的打算,但也只是几根柱子被重新竖立起来而已。

罗马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的神殿

万神庙,又译为“万神殿”、“潘提翁神殿”,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以其内部空间宽广、建筑宏伟与设计巧妙而闻名于世,在古典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座供奉着众神的庙宇,是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曾先后三次连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于公元前27年为纪念奥古斯都远征埃及的伟大战绩而兴建的。该神庙于公元80年毁于雷击,由哈德良皇帝于124年重建。到3世纪初,又由卢丘斯·塞蒂缪斯、塞韦鲁斯和卡拉卡拉等皇帝改建。

罗马皇帝皈依天主教后,万神庙曾一度被关闭。

609年,拜占庭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正是因为名称的改变,才使万神庙在漫长的中世纪得以保全。文艺复兴时期,该建筑物成为了意大利建筑师们殷殷学习的对象。

古代空间跨度最大的建筑

万神庙由一个矩形门廊加一个圆形神殿组成,突破了传统神庙建筑的限制。门廊内有科林斯式圆柱16根,分3行排列,正面为八柱式构图,白色大理石为柱头和柱基,暗红色花岗岩为柱身。大门两侧设有壁龛,放置着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和阿古利巴的雕像。神庙全部结构都用火山灰混凝土浇铸,墙厚6.2米,外墙饰以石块,朴素而略有沉重感。

进入圆形神殿,人们看到的是苍穹般的辽阔空间,异常宏伟。

万神庙万神庙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达43.3米,近似于一个球形。由于是穹顶结构,所以整个室内浑然一体,没有任何障碍物,视野开阔,就像宇宙本身那样开阔、博大。

在19世纪之前,万神庙一直保持着一个纪录——它是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的建筑。罗马人用穹顶象征天宇,穹顶上的凹格排列有序而又不单调,同时还减轻了穹顶的自身重量,光影变化更丰富了穹顶的层次。它的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作为唯一的采光口。

从功能上讲这个圆洞是十分重要的,在神殿没有一个窗子的情况下,它解决了神殿的采光问题。阳光呈束状射入殿堂,随太阳方位角度产生强弱、明暗和方向上的变化,能依次照亮七个壁龛的雕像,使人如亲临苍穹之下,与天国、神祇产生神秘的感应,更象征着天国之光的照耀。

精湛完美的装饰

当初的万神庙远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要华丽得多。穹顶曾饰以镀金铜皮,金光闪闪。在壁龛和穹顶上都刻有法规条文,门廊山花上也曾立有铜像。如今,其原有的部分青铜器与大理石雕刻均毁坏于掠夺和战争中,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万神庙的内装修基本延续了古希腊手法,还没有出现彩画,主要是柱式、雕像以及石材的质地、色彩、肌理的完美运用。地面、墙面的饰面材料都是各色的高档大理石,在当时落后的加工技术条件下,室内装修能做得如此精湛完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连傲慢的天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也因此认为万神庙并非人的创造,而是神的杰作。

大画家拉斐尔的神秘墓穴

到了近代,万神庙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万神庙里有不少陵墓,其中最有名的是大画家拉斐尔的那座简单、朴实的墓。它位于神庙左侧第二、三小庙堂之间,上面刻着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为他写的碑文。拉斐尔临终前,曾委托他的好友洛伦泽托雕刻“萨索圣母像”,立于万神庙左侧第二、三小庙堂之间。在拉斐尔死后的几个世纪里,谁也不知道他的墓原来就在这个圣母像的下面。

拉斐尔死于1520年,时年37岁。他的墓直到1883年才被人发现。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利亚·比必娜像,现已不存。

敦煌莫高窟东方艺术明珠——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即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至元代基本成型,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据说,366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他忽然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乐僔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像,使此地成为佛教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上下共5层,南北长约1.6千米,高低错落,鳞次栉比。

现已开发,留存有壁画、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3390身,飞天45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10余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此外,1900年还在藏经洞发现5万多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莫高窟的艺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堪称一座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藏有数万经卷的藏经洞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5日,道士王箓发现了莫高窟中的第17窟,其中的收藏震惊了整个世界。洞内发现有数万经卷,人们就将其称为“藏经洞”。当时,外国文化强盗闻风而至,他们利用王道士的愚昧和贪财,大肆掠夺。英国人斯坦因以考古为名,花了200两银子,用7天时间在洞内挑选了近万件写本和印本卷子,装满24大箱,另外还挑选了5箱精美绘画艺术品,一同运回英国后收藏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法国人伯希和也以50两银子一捆的代价,盗走了5000多件珍品。美国人华尔纳用特殊的化学溶剂,剥走了7个洞中的26方壁画。

直至1909年,清朝才下令将藏经洞所余文物全部运往北京,但仅剩8697件,存放于京师图书馆。现藏经洞的文物分藏于中国、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和美国各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敦煌学研究的热潮。

莫高窟最高的建筑物——北大佛窟

敦煌莫高窟最高的建筑物是第96窟——北大佛窟,它已成了莫高窟的标志。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遮檐。

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主室西壁有初唐的弥勒佛像,即“北大佛”。它高33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信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民族艺术的绚丽形象——飞天

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在莫高窟留有壁画、塑像的492个洞窟中,共有4500多身风格不同的飞天,大的2米多长,小的仅有几厘米。佛经中说飞天是守护佛法的天龙八部诸神之一,是梵语“乾闼婆(天歌神)”、“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可以是男性形象,也可以是女性形象。他们以香为食,不近酒肉,每当天上举行佛会,他们都前来护法,因闻佛法而内心狂喜,便尽情地舞蹈,纷纷把自己的上衣和天上的曼陀罗花、摩诃罗花供奉给佛。佛前那些散乱的天衣都停于虚空中,自然地翻卷着,乾闼婆、紧那罗等天神奏起百千万种美妙的音乐,降下如雨一般的天之花朵。历代飞天中,唐代飞天最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他(她)们身缠绵长的飘带,优美轻盈的身躯漫天飞舞。

云冈石窟造像51000余尊的石窟——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麓,是在北魏中期开凿的,前后用了30多年。最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在京城西武州塞,开窟5所,即现第16至20窟的“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云冈石窟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著称。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最小的2厘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沟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双窟——大像窟与塔庙窟

第五窟“大像窟”与第六窟“塔庙窟”是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这两窟设计统一,气势宏大。两窟分别开有大型明窗和窟门,两窟中央耸立由“龟趺”负驮之巨大丰碑,东西两侧对称为九层高塔,窟前宽度达30余米,前庭宽大平坦。

第五窟主要造像题材是“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主尊释迦牟尼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该窟壁面东北隅因山体渗水严重而多有风化,南壁和西壁则保存较好,雕满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菩提树顶部的浮雕飞天,线条优美,显现了北魏雕刻艺术之精妙,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第六窟是云冈石窟雕刻中设计最精细、雕刻最华丽、内容最丰富、造像最多的精华洞窟“塔庙窟”。高达15米的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方佛”褒衣博带,气字轩昂;四角各雕立体方形九层塔,每层三龛三佛,层层出檐。下层四面开凿出大型双重佛像龛,豪华别致,龛龛不同:南面结跏趺坐释迦牟尼;西面善跏趺坐阿弥陀佛;北面“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东面莲花跏趺坐弥勒菩萨。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雕刻于塔柱下层大龛两侧和洞窟四壁的“佛传故事”

画37幅,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历,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

最引人瞩目的昙曜五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