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肉兔
15788700000006

第6章 引种及品种管理

(第一节)引种要求

饲养场(户)选择和引进什么样的肉兔品种,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败和饲养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引种上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所选择的品种要适合经济发展或育种方案的需要从经济发展上看,在不同的时期,肉兔及皮肉兼用兔的市场需要会有所变化,而且发展也没有严格的规律性,所以对品种的选择要用发展的眼光。假若引种目的是为了育种或改良,则要从科学的角度,根据育种方案来选择品种。

2所引入的品种应有一定的育成和饲养历史,遗传和生产性能稳定新育成的品种因选择时间短,遗传基因的纯合率可能不够高,尽管一些个体的生产性能会十分突出,但不一定会稳定地遗传,而且杂合体的外貌和性能有很多反而会比纯合体好,杂合体的性能是不会遗传的。所以,养兔人应选择管理严格、有专业人员的育种场引进育成和饲养历史较长的品种饲养,不要盲目求大、求新。特别要注意戒备目前市场上一些以贩兔、炒兔为目的的欺骗性宣传。

3所引入的品种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引人地的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与原产地的条件差异不能过大家兔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环境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差异过大,会造成兔因不适应而易发病死亡;优良的品种在低劣的饲养和饲料条件下,不仅不会发挥出生产水平,反而更容易发病死亡。育成历史较长、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适应性强,而新培育的品种往往适应性差,饲养条件要求高。所以,建议养兔新户(场),可选择引进当地传统饲养的兔种,待到学出经验、条件改善后再选择引入价高质优的品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引入时一定要注意严格挑选个体

严格地讲,供种场商应提供每只候选种兔3~5代祖先的系谱,购种人可通过个体的编号(耳号)查询其祖先的生产性能、发育水平等,同时也可判定引进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在选购种兔时,不仅要看外貌,更要查看系谱,从系谱可看出其遗传是否稳定,生产水平是否为向上趋势。对于个体养兔户,选购种兔时种公兔一定要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家系,以免在繁育中发生近交。要特别注意,不能贪求便宜,不能到那些不提供任何育种资料或不让挑选的场(户)购种,更不能将商品兔作为种兔购回饲养。鉴于幼龄兔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易于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所以最好能选择引进断奶后15~30天的兔。

5引种中一定要时刻注意检疫防病

起运前要对每只种兔进行检疫,特别要注意剔除携带病原的个体。运抵目的地后,要隔离观察饲养30~40天,其目的一是为了检出发病个体,进一步确定是否携带病原,二是为了让新品种对本地的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确保两类兔的安全。隔离期间,还要对饲料进行过渡。隔离期后,假若没发现问题,可编入大群饲养。

(第二节)肉兔品种的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入了许多肉兔品种,这些品种在我国兔业生产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也常常见到有关兔种退化、品质变劣、生产水平下降的报道。作为一个品种,由于遗传漂变,或者自然选择的作用,容易引起一些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发生改变,使优良基因从种兔群中消失,造成品种种质变劣。为了防止品种退化,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需要开展本品种内的选育。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品种,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会十全十美,并且消费者的需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应当注意改良现有品种。

一、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我国兔业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化。为了适应兔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防止品种混杂,必须在省、地市(县)各级建立不同任务、不同层次的种兔场,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健全繁育体系,为此需要建立下列各类兔场。

(1)育种场。育种场的基本任务是培育新品种或品系,改良现有品种。从国外引进兔种,也应以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种兔场,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负责作引种观察、品种保存和选育,负责作品种的比较试验和性能测定。育种场除留下核心群继续选育和扩繁外,其余种兔向各地、市的繁殖场供应做种兔。

(2)繁殖场。繁殖场的任务是大量繁殖种兔,以满足各商品场或养兔户对种兔或杂种商品兔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市也可以设一级繁殖场和二级繁殖场。一级繁殖场进行纯繁,以提供纯种,为二级繁殖场提供经济杂交的配套系亲本;二级繁殖场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杂交亲本大量杂交繁殖,为商品场提供大量的商品化肉兔。

(3)商品场。商品场的任务是进行商品生产及产品的初加工。商品场或饲养专业户接受繁殖场提供的父母本,杂交生产商品肉兔。商品兔一律不准再参加繁殖。

二、加强对引进品种的再选育

由于引进的品种毕竟不是在当地条件下培育成的,引入到新的地区后,对新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一定能立即适应,特别是新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同原产地的差异较大时,兔群往往不适应,繁殖力下降,生产水平降低。引进品种一般数量比较少,为了做好纯繁选育工作,不宜分散饲养,要集中养在一两个场内保种和选育;在进行进一步的选育工作前,要首先使之适应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日粮组成;对其生态、生活和繁殖性能、生产能力进行系统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制定选育方案。总的目的是,加强适应性,提高生产繁殖性能。

三、适时开展品系繁育

品系一般是指一个品种内的具有不同特点和用途的类群。开展品系繁育可以提高性状选育的效率,加快品种改良的速度,保持品种内的异质性,合理利用杂交优势。所以,对于引入品种或培育品种,均可进行品系繁育,形成系祖品系、群体品系、近交品系或配套品系。由此更利于兔种的保存和发展。但品系繁育的技术难度大,不适于在普通的繁殖场进行。

四、开展品种品系间杂交,合理利用杂交优势

品种品系间的杂交,有可能使优良基因的互补和群体中杂合子的频率增多,从而抑制或减弱了更多不良基因的作用,提高整个群体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在数量性状方面表现为杂种后代的生产水平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繁殖力提高,饲料利用能力加强,生长速度加快;在质量性状方面表现为生活力强,抗病力强,畸形、缺损和致死现象减少。但家兔的杂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严密的方案,也需要严格的试验过程,作为普通的饲养场(户)只能按育种(保种)场提供的方案严格操作,不能擅自乱交,否则就会造成品种品系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