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肉鸭
15789000000008

第8章 种鸭的饲养管理(1)

(第一节)种鸭的饲养标准

一、肉种鸭的饲养标准

肉用种鸭的饲养过程可分为育雏期、中鸭期、后备期(或称育成期)和产蛋期四个阶段,育雏期和中鸭期的营养水平和饲养标准与肉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种鸭的饲喂量和饲喂时间少于肉鸭,增重速度要有所控制,而不是增重越快越好。由于假若种鸭长得太肥会影响以后的产蛋,开产晚,产蛋数量少,消耗饲料多。种鸭产蛋阶段主要是钙磷的需要量增加,另外一些对孵化率有影响的维生素需要量增加,如生物素、核黄素等。种鸭产蛋期蛋白质需要量美国NRC(1994)标准和英国樱桃谷公司提供的饲养标准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基于不同的产蛋率水平,一般认为肉用种鸭的产蛋率低,蛋小以及体重大,因此蛋白质需要量也较低。实际生产中,包括北京鸭、樱桃谷鸭等优良肉用种鸭在饲养管理较好的情况下,年产蛋数量可以达到200多枚,而且蛋重一般在90克以上,商业厂家为了使种鸭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往往提供较高的营养需要量,而不太多考虑经济因素。

二、肉种鸭的饲料

根据种鸭各饲养阶段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日粮,既要满足需要,而且要能够控制种鸭的增重,避免生长过快或过肥,影响产蛋性能。种鸭雏鸭和中鸭阶段的饲料配方除了可以参考肉鸭饲料配方外,可以根据当地原料情况和原料价格等采用或参考使用。其中1~3号日粮是雏鸭(0~3周龄)饲料配方,一般采用直径3毫米左右的颗粒料;4~6号日粮为中鸭(生长鸭)阶段的饲料配方,一般制成直径317毫米的颗粒饲料,此饲料也可用于饲喂肉用仔鸭;7号日粮是供产蛋前的后备鸭或鸭过冬使用,颗粒料的直径一般为5毫米左右,另外根据环境温度和有无放牧条件每天补充一些整粒谷物。

从饲料营养成分看,氯化胆碱的含量显著高于肉用仔鸭饲料,主要是为了减少脂肪沉积,不至于种鸭过肥影响产蛋。

(第二节)肉用种鸭的饲养管理

一、雏鸭和中鸭阶段的饲养管理

雏鸭阶段饲养管理的关键是使雏鸭迅速适应环境,提供充分的营养,使其充分发育。雏鸭采食量小,需要饲喂营养物质浓度比较大、消化率高的雏鸭饲料。一般说来种鸭雏鸭期的饲养管理和肉鸭基本相似,前期需要保温,鸭舍、设备及环境需要提前消毒,具体事项可参见上一节的内容。但是有些方面需要注意,种雏鸭可能需要饲喂4周的雏鸭料,比肉雏鸭多喂一周,由于种雏鸭不是全天24小时采食,光照3日龄后就要从最初的24小时进行减少,采食时间和采食量较少,因此4周龄时的体重可能比肉鸭3周龄还低。

雏鸭阶段公母可以混合饲养,也可以分开饲养。混合饲养和分开饲养对鸭的生长和以后的配种无显著差别。鸭的优势序列和啄癖比鸡要弱得多。

中鸭阶段是肉用型鸭生长最快的时期,骨骼、肌肉的发育基本完成,也最容易沉积脂肪。因此中鸭阶段已经开始进行限饲,但是限饲的严格程度和后备期比较低一些。限饲的方法主要采用减少光照时间和减少给料量,饲料仍可采用和肉用仔鸭相同或类似的饲料。中鸭阶段结束时控制中鸭的体重为肉用仔鸭的70%左右,以北京鸭为例肉用仔鸭7周龄体重34千克,那么中鸭7周龄控制体重在24千克左右。假若体重太小,则后期体重很难达标,蛋重就会减小,影响种蛋合格率。假若体重太大,就会加大后备期的限饲任务,限饲不好会影响以后的产蛋性能和成活率。

二、肉用种鸭育成期的管理

肉用种鸭在育成期常称后备鸭,是指7周龄至24周龄这一段时期。育成期的种鸭生命力较强,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已完善,而体形的变化和体重的增加却相对较少,因此育成期必须在中鸭限饲的基础上实行严格的限饲,避免因体重过大、过肥或过早性成熟而影响以后的产蛋。育成期是种鸭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而关键的管理措施就是限饲,如饲喂不当就会前功尽弃,一定要加强该阶段的饲养管理,为产蛋期打好基础。

1种鸭育成期限饲的优越性

长期以来肉用种鸭饲养者就认识到,像北京鸭类型的大型肉用种鸭在育成期至产蛋期必须进行限饲,假若不加以限饲或限饲效果不理想,势必导致种鸭过肥,其后果是种鸭的繁殖性能和成活率显著下降。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种鸭在育成期进行限饲有如下优越性:(1)延迟性成熟:通过限制饲喂可以适当控制种鸭的性成熟期,在不限饲或限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种鸭最早可以在17周龄产蛋,而这时的蛋重较小,而且公鸭可能还没有完全性成熟,所产的蛋不能种用。前期开产早会影响后期的产蛋量,因此应适当控制种鸭的性成熟日龄。通过限饲可以延迟种鸭的性成熟期,使种鸭适时开产,并有理想的前期蛋重和理想的种蛋受精率。

(2)提高产蛋率:在限饲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种鸭群,对不同体重的育成种鸭实施不同的限饲计划,提高鸭群的体重均匀度,使种鸭同时开产,产蛋期有明显的产蛋高峰,提高产蛋期的产蛋率。

(3)提高蛋重:蛋重对后代增重有直接的影响。据研究,蛋重小的种蛋孵出的雏鸭7周龄出栏体重较小。限饲可以延迟种鸭的性成熟期,体形充分发育,初产蛋重增加,使种鸭多产合格的种蛋。

(4)降低产蛋期死亡率:通过限饲使体质弱的种鸭不能适应而被淘汰,剩下的多是健壮的种鸭,整体抗病力增强,使产蛋期的成活率提高。

(5)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限饲提高了种鸭的体质和体重均匀度。并能适时性成熟,公鸭的配种能力增强,母鸭的产蛋率较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较高。

(6)降低育成期的耗料:限制饲喂一般饲喂自由采食量的40%~70%,可以节省饲料,降低育成期的成本。北京鸭3~8周龄饲喂自由采食量的50%比自由采食节省饲料39千克,8~20周节省饲料96千克,20周龄到60周龄可节省饲料31千克。

性能影响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限饲的重要性。

2限饲的方法

(1)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将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降至15%~16%,代谢能2800千卡/千克。降低饲料营养浓度种鸭可以适当多采食一些饲料,避免过度饥饿感。但是仅仅降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并不能达到限饲的目的,假若育成鸭仍然自由采食,它会通过增加采食量克服低营养浓度饲料的影响。因此在降低饲料营养浓度的同时必须限制给料量,一般给料量为自由采食的50%~60%最佳,给予自由采食量的75%效果也不错,但是相对耗料量增加。北京鸭育成期每只鸭的给料量一般控制110~150克之间为好,当然给料量的增加和减少还要参考体重情况。

(2)饲喂氨基酸缺乏或高纤维素日粮。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赖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缺乏蛋氨酸或赖氨酸会影响饲料的利用率,即使种鸭采食一定数量的饲料也不会超重。饥饲料中加入稻糠等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饲料,对日粮起稀释的作用,也能起到限饲的目的。但要注意,仅减少饲料中的限制性氨基酸的量,或加入纤维素饲料进行稀释,而不对采食量进行控制,种鸭会通过增加采食量弥补营养摄入的不足。

(3)减少饲喂次数。后备鸭限饲减少给料量,可以通过不减少饲喂次数但每次饲喂量减少的方法,但更多的是采用减少饲喂次数的方法,而每次饲喂的量不变。不减少饲喂次数仅减少每次给料量,需要有足够的喂料设备和快速的加料措施,否则强壮的鸭子每次都能采食到最多的饲料,而相对身体弱小的鸭子采食的饲料量相对更少,容易加大群体的体重差异。就是在上述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控制鸭群的体重均匀度。采用减少饲喂次数,延长喂料间隔,每次所有的鸭子都能同时吃饱,然后同时饥饿。一般限饲期间每天仅饲喂一次,或隔日饲喂一次,也可以每周饲喂5天,总的饲喂量不变。

限饲期间各阶段每只后备鸭每天的给料量北京鸭一般4~6周龄为110~140克,7~11周龄130~150克,12~20周龄140~165克,21~24周龄150~170克,25周龄至产蛋50%为160~180克。

3限饲期间的管理

在限饲期间,鸭由于饥饿而容易激动,饥饿感表现非常明显,抢食积极,加料的瞬间所有的鸭子都冲向加料器,身体相对较弱的鸭子容易被踩压。为了保证群体均匀地吃到饲料,除了有足够的饲喂空间和喂料设备之外,在饲喂开始阶段最好先在地面撒一些饲料,减少鸭群的激动情绪。料槽位保证每只种鸭占用12~15厘米的宽度。

后备鸭的饲养密度要小于肉鸭,15周龄之前,每平方米约4~5只,15周龄之后,每平方米养鸭不超过3只。群体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以每小群200只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500只,假若群体过大,采食量不均匀,会影响群体的均匀度。

为了及时检查发现限饲的效果,准确掌握后备鸭的体重增减情况和鸭群的均匀度,必须定期进行体重抽测。一般要求每周抽测一次,最多不能超过2周抽测一次。体重的抽测从4周龄开始,要一直延续到开产前(24周龄左右)。抽测的数量一般为群体的5%,但是最少每次抽测的数量不能少于50只。称重时公母鸭分别称重和分别统计平均体重。一般为随机抽样,用一个挡板隔离一定数量的鸭子,将隔离的种鸭全部称重。也有的采用第一次随机抽样,然后称重的鸭用染料作上记号,以后每次都称量这些鸭子,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因称鸭不同而造成的误差。但是每次都抓这些鸭可能会影响它们的增重效果,造成体重不能很好的反应群体的水平。

因此在称量时假若每次都采用随机抽样,要把那些有外伤或有病的个体挑出,不进行平均体重的计算,以减少因每次抓鸭不同造成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