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鸵鸟
15790300000005

第5章 孵化与出雏

早在公元前,中国和埃及就已有禽蛋的人工孵化技术。但对鸵鸟养殖业来说,还是崭新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虽然鸟蛋的人工孵化技术尚无可靠资料,但可以借鉴当今养禽业方面先进的孵化技术。至于鸵鸟的野外自然孵化,其孵化率相当低,有时还不到5%。所以,对那些想进行规模化商业化鸵鸟生产的养殖者来说,最好采用人工孵化技术。

(第一节)设备的选用

一、自然通风式孵化器

这种孵化器通常较小,采用自然通风和手动翻蛋。冷空气自底部小孔进入孵化器内上升,再通过顶部小孔排出,以完成气体的自然交换。它由煤气灯或煤油灯和白炽灯来加热,温度调节差、空气交换不足。这种孵化器已逐渐淘汰。

二、电动鼓风式孵化器

现在许多鸵鸟养殖场都是应用电动鼓风式孵化器,其功能齐全。可以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自动翻蛋,通风良好。鸵鸟孵化过程应注意湿度的变化,尤其在多雨季节及潮湿地区。

孵化器型号的选择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开始养殖时可选用小孵化器,便于及时发现孵化时存在的问题和摸索孵化经验。小孵化器还便于清洗和消毒。风险系数也小。

随着产蛋量增多和储蛋时间延长,生产规模相应扩大,这时应换用大孵化器,以减少劳动量和降低维持费用,原来的小孵化器还可作出雏器用。

(第二节)孵化准备

孵化前,孵化器及其附属设备应彻底消毒和清洗。先刮洗掉蛋架上和机器内的粪尿、绒毛及脏物污渍再刷洗,或用加有去污剂或市售孵化器专用清洁剂的高压水龙头清洗。蛋架可用一些温和的含碘消毒剂或温肥皂水擦洗。

孵化器应全面清洗消毒。孵化器里里外外都要全面喷洒,但要盖住那些易漏电部分,以防止漏电和短路。孵化器须通电工作12小时再进行孵化。

孵化器和孵化室也可以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但必须小心操作,所有的门窗及其通风孔都应堵死,一则可以保证消毒效果,二则可以防止人自身中毒。室内每平方米配20毫升福尔马林熏蒸液,配好后关闭门窗熏蒸20分钟,再打开门窗,用排气扇排气,或以26%氨水溶液喷洒于地上进行中和。

孵化中期也可以熏蒸消毒,但门窗要打开。但孵化初期96小时内绝对禁止熏蒸。

注意:福尔马林对人有毒性(潜在的致癌物),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在市场上有许多消毒剂,如戊二醛、高氯化物、二氧化氯,对人的毒性小,可供选用。

(第三节)孵化技术

一、鸟蛋的摆放与翻蛋

养禽业早已证实,气室向上时孵化效果较好,但鸵鸟养殖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在美国和南非,许多饲养员普遍认为,鸵鸟蛋孵化时气室也应朝上,但可稍偏向一侧。也有人认为蛋应侧放孵化,因为在野外自然孵化时,鸵鸟不可能将蛋气室向上竖立着抱窝孵化。这似乎很有道理,但又与当今养禽业方面的经验相矛盾。所以,孵化鸟蛋时,建议采用气室朝上竖立方法。

孵化时要定期翻蛋,其理由是:第一,防止正在发育的胚胎粘附到内层壳膜上;第二,保证蛋内温度均匀一致。假若孵化时蛋是侧放的,进行手工翻蛋,其缺点是:如每小时翻一次蛋,因为门经常开关,温度和湿度就很难维持恒定,所以最好是每4~6小时翻一次蛋。但每次翻蛋都手工操作,污染的机会就会增加。孵化后期应停止翻蛋(第40天左右)。

翻蛋频率尚有争论,如1小时一次;每3小时一次;每4小时一次;一天3次。有些文献提倡,孵化初期翻蛋频率可以高一些,随着胚胎发育,孵化后期可以低一些,如每4小时一次,最少也应每天5次。

二、温度

孵化温度会影响孵化期、胚胎大小、死亡率、雏鸟大小和生活力以及体弱畸形雏鸟比例,温度是决定人工孵化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也应注意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孵化最适温度为36~365℃,温度变幅不得超过05℃,但在出雏时出雏器内温度可调低05~1℃,因为出雏时胚鸟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可使蛋内温度升高。 孵化时,有人选用35℃,有人选定37℃,孵化效果都很好。若温度不恒定,如孵化温度在35~37℃之间浮动时,效果很差。因为胚胎各器官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全,体温调节功能差,特别是孵化前期如温度过高,会使胚胎死亡,所以在整个孵化期间确保适当的温度,并保持恒定。

对孵化器温度,每天记录至少两次,最好在翻蛋时,通过孵化器外温度计直接读取。为了准确记录蛋内温度,可用空蛋壳注满甘油,插入温度计,用石蜡封口后放入孵化器内即可读取准确的蛋内温度。

温度对孵化的影响如下:

(1)高温如再加上低温,可导致蛋内壳膜干燥、收缩而紧紧包裹胚胎,使得胎鸟头部不能从翅下伸出,不能啄破壳膜而出壳。即使孵出了,也是体弱雏鸟,存活的机会也大大减少。所以,孵化温度上限不得高于37℃,下限不得低于35℃。

(2)出雏时温度较低,可导致孵出的雏鸟卵黄吸收不全。

(3)孵化时温度过低,特别是温度变幅过大,常导致出雏延迟(超过正常孵化期42天)。如在345℃孵化,虽然有时也可能孵出小鸟,但孵化期可能会延长至57天。

(4)孵出的雏鸟畸形。如不是先天性遗传缺陷,也不是营养问题,那极可能是温度浮动过大的缘故。

至于其他与孵化有关的诸多问题将在本章最后部分“孵化问题指南”作详细阐述。

三、湿度

在整个孵化和出雏阶段,适宜的湿度可以促进胚胎对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而孵出体形较大的雏鸟。所以湿度也是孵化时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湿度通常以相对湿度表示,即在某一温度时,空气中水分的百分比。首先通过干湿球温度计读取这两个不同的温度数,再查看标准的温度-湿度对照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

孵化时鸟蛋至少要损失12%的水分,而正常失水约15%~16%。实验表明,在野外自然孵化时,野生鸟蛋平均失重132%。所以,建议订立孵化时标准失水指标为13%。但要改善出雏率,还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来调节湿度高低。

目前,对孵化湿度标准尚无定论。有些文献认为湿度要求不严格,从29%~60%都属正常湿度范围,甚至100%也是可行的。但根据许多鸵鸟养殖者的多年经验,孵化时相对湿度以20%~30%较为合适,不可高于30%,使胎鸟失水13%为佳。

目前已有设计先进的孵化器,可以精确地自动调节湿度。

四、通风

处于发育阶段的胚胎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卵从外界环境通过气孔吸入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假若氧气缺乏,会影响胚胎发育。但只要孵化器定期通风,就不会发生缺氧,也就没有必要充入纯氧。

为了保证氧气的充分供应和避免二氧化碳积聚,每天应进行8次通风。即使断电,也应想方设法进行通风。为确保空气流畅,孵化室也应保证良好的通风。

五、照蛋

照蛋是孵化时一项重要技术,其作用是查看胚胎发育状况。照蛋器可以自制。长1米左右的圆筒,圆周略小于鸟蛋横截面,底部装一灯座,安上一强光灯(不低于100w),顶部可装一橡皮圈,以防蛋破损。每照完一枚蛋,用消毒液擦一擦橡皮圈以防交叉污染。筒长不可少于75厘米,因为离光源太近,过高的热量对胚胎发育不利。同样,照蛋时间不宜过长。

孵化后第14天,第一次照蛋时,可观察到发育的胚胎,如没有见到发育的胚胎,应予以丢弃,防止白蛋腐败变质污染其他鸟蛋。以后每隔7天照一次蛋;第40天后每隔6小时照一次,小鸟啄破壳膜后,每2小时一次。

孵化第40天,应转移到出雏器内。如没有出雏器可继续放在原孵化器内,直到雏鸟头部进入气室,再转移到出雏室,其温度应恒定为35℃。

胚胎发育时,

气室越来越明显。此时可贴在照蛋器附近,照蛋时可对照挂图判断胚胎的发育阶段及发育状况。

六、消毒

在孵化期的前前后后,应时刻注意清洁卫生,随时消毒,绝不可掉以轻心。在孵化室及出雏室门口应设消毒池,消毒液可选用2%氢氧化钠溶液,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外来人员,任何人进出都必须经过消毒池。另外,在孵化器旁放一消毒盆和毛巾,拿蛋前随时洗手和擦干手,防止细菌交叉污染。

七、出雏

当雏鸟啄破气室时,应立即转移到出雏室,每两小时照一次蛋。当小鸟啄破壳膜进入气室后,12小时就能破壳。假若没有破壳迹象,要进行人工破壳,去掉顶部气室处蛋壳,让雏鸟呼吸。如破壳后6小时雏鸟还不能出壳应人工去壳,即从雏鸟向后轻轻地去掉蛋壳,在最后去掉脐带周围部分蛋壳时应特别小心,以免撕裂雏鸟皮肤。

雏鸟出壳后,脐带应喷洒龙胆紫消毒液,反复多次(出雏后的两天内每天至少两次),直到雏鸟全身干燥,羽毛蓬松,标好标签和称重后,再转入育雏室。也可在育雏室内设红外灯,烘干雏鸟。雏鸟可关在铁丝笼内,底部垫以柔软,稍粗糙的橡胶以防雏鸟长成“八字腿”。

(第四节)孵化注意事项

(1)孵化器应设计先进,可准确地控制温度、湿度、翻蛋及通风。每天翻蛋时检查并记录温度和湿度。

(2)孵化器应全面消毒。孵化前先打开电源空转几天,以检查温度控制和大体工作状况。孵化器可定期消毒,但是要在出雏后进行。美国采用氯水进行消毒。用含氯水溶液擦拭孵化器,但千万不要触及鸟蛋。

(3)定期翻蛋,每天至少5次,直到出壳前两天。

(4)温度是最关键的因素,孵化温度必须恒定为36~365℃,出雏器内温度比孵化器低1℃,因为将要出壳的雏鸟产热较多。

(5)湿度也很重要。相对湿度上限不得超过60%,下限不得低于29%,平均相对湿度保持为35%~40%。如条件允许,随着雏鸟出壳临近,可逐渐提高湿度。

(6)通风也很重要,它影响温度和湿度。孵化室应通风良好,但不要有穿堂风。

(7)定期照蛋,检查胚胎发育状况。如孵化后14天看不到发育的胚胎,就可断定为无精蛋,应予以丢弃。

(8)加强卫生管理,防止污染。

(9)尽可能自然出雏。人工破开蛋壳出雏会损害雏鸟的健康。

壳膜啄破后18小时,可在蛋壳气室处开一小孔(1厘米直径)。6小时后打开蛋壳。如壳膜出血,应推迟4~6小时。

如孵化器内温度不均衡,人工打开蛋壳的时间应该慎重。如蛋内温度过低,孵化期可能推迟。假若温度适当,应在预计出雏期36~48小时打开蛋壳。

(10)脐带以龙胆紫液喷洒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