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15790800000035

第35章 谏说之难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睢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睢,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睢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睢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睢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睢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睢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随笔》卷十三)

“点评”

前面在注释中对洪迈所讲的四个谏说成功的历史故事作了一点补充,为的是有助于了解洪迈对阴饴甥、触龙、蔡泽、茅焦四人谏说之妙的评说,一个是出于大义,一个是延之以情,一个是明之以理,一个简直是去磨老虎牙齿,各有各的计谋与特色,但都是在充分掌握了谏说对象的心态之后,才获成功的。

秦穆公已是西戎一霸,他必然重视在诸侯国之间的自我形象,以及民众对他的评论,因此,阴饴甥便借“小人”、“君子”对他的不同反应,诱使他就范,当他听到君子认为晋侯必会回国,秦国绝不会把对他的感激变成对他的怨恨时,他就放回了晋侯。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已家喻户晓。

他能撩拨起老妇疼爱小儿的母爱之情,且晓以利害,让他顺顺当当地送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蔡泽对范睢先用激将法,获得进谏机会,又以前车之鉴引发他自己寻求两全其美的退路。茅焦则是冒死相谏,结果秦始皇深怕四桩恶名加在自己头上,便伏首贴耳地采纳了谏言。

四位谏客所以大获成功,主要是抓准了被谏者的弱点,又满怀必胜信念,敢于勇往直前地谏说。说谏说难,就难在这里。

当然,历史上也有乐于纳谏的,本卷就有一条《魏明帝容谏》。记得《史记·魏公子列传》里写到信陵君从谏如流的故事很感人。他救了赵国之后,赵王想封他五座城池,他也自以为有功。门客对他说:“您以不忠背魏,才救赵有功,可不该骄傲!”他自知对赵虽有功,对魏却不是忠臣,所以门客才进言。信陵君是明白人,一听便悟,既悟就改,这是后人应当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