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15790800000050

第50章 大义感人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黄巢伪赦至凤翔,节度使郑畋不出,乐奏,将佐皆哭。巢使者怪之,幕客曰:“以相公风痺不能来,故悲耳。”民间闻者无不泣,畋曰:“吾固知人心尚未厌唐,贼授首无日矣。”旋起兵率倡诸镇,以复长安。田悦以魏叛,丧师遁还,亦能以语言动众心,誓同生死。乃知陆贽劝德宗痛自咎悔,以言谢天下,制书所下,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识者知贼不足平。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续笔》卷六)

靖康,建炎之难:指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赵估、钦宗赵恒皆被俘,北宋灭亡。赵构仓遑南渡,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建都称帝,建立南宋政权。靖康:北宋钦宗赵恒年号(1126—1127)。建炎:南宋高宗赵构年号(1127—1130)。

“点评”

道义上感动人心,其效力之大,洪迈用“浃肌肤而沦骨髓”来比喻,不为夸张。打动人能够收到穿透肌肤而进入骨髓的效果,要紧的不在话说得多么奇特好听,多么高明且富鼓动性,而是要用真诚说心里话,不夹带任何心机,又不囿于任何得失与荣辱之虑。

这里讲到十个历史故事,为首者的话语都极动人心脾。楚昭王作为一个国灭出逃的君主,他告别送行的父老说:“回去吧!怎么还怕没有君主吗!”父老说:“有君主能像您这样贤明呀!”

可见以心相见,即使失败之君也不会受到嫌弃和怨恨,反而要跟他一起出逃,并设法收复国土。汉高祖约法三章是有名的故事,然而仅有约法而不践约也将徒劳,他因践约,才赢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唐明皇晚年宠幸杨贵妃,重用安禄山、杨国忠,给国家造成严重危害,且招致不少流言蜚语,以至于引发安史之乱,形势所迫,他不得不离京避难,把收复失地的事交给太子。

他自责的话发自内心,面对自己召来的逆乱,他自审自悔的话贴近了众人对他的认识。但是众人的反应是唐明皇始料未及的。

怎样对待叛逆者,历史上不乏使用镇压手段的事例,结果是压力越大,反抗力越强,往往事与愿违。李抱真深知叛逆者的心理,所以派贾林假托德宗去对王武俊一伙叛臣认错安抚,结果真起了作用,王武俊先归服朝廷,还去规劝田悦,说:“皇帝正处在危难忧患之中,用恩德来抚慰我们,怎能不悔过归附他。”

这个结果倒是李抱真事先预想达到的,因为他能顺乎人心,故能如愿以偿。反叛者田悦都懂得用话语来打动众心,结果众人发誓结为兄弟,同生共死。

陆贽是位真正忠实于皇帝的大臣,他深知民心不可违的道理,劝戒德宗深自改悔,要用言语向天下谢罪,德宗听了劝告,结果是制书下达之处,就连武人和凶残的兵士,也无不为之感动流泪,形势自然跟着安定下来。

以上都是唐朝以前的事。

古人懂得的道理,到了靖康之变,宋王朝丢了大半个江山时,也没有哪个君主出来说句自责的话,因为他们已成了金人的阶下囚,即便想自责也失去机会。

偏安的君主继续过起纸醉金迷的生活,到头来得不到百姓支持,非但不能收复失去的山河,反而是节节败退,直到彻底亡国为止。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能否教育后代聪明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