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nternet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与共享正在变成现实,信息存贮和检索的地理界限已被打破,所有人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意查询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数据、图表、文献等各种信息。Internet对于传统图书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果网络信息进一步扩大和通信技术不断更新,用户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必将影响用户选择、使用信息的行为和方式,也势必对传统图书馆工作产生诸多影响。正在发展的中小学和中小学图书馆及在其中埋头苦干的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决不可忽视这段迅猛的潮头,要尽快了解数字图书馆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图书馆基本的检索技能,否则就要被动、落伍,甚至被淘汰。但是,在我国中小学校对数字图书馆存在着二个极端。一方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连对传统图书馆的认识都达不到,更不用谈数字图书馆了。另一方面,一些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城镇中小学,特别是省市重点中学,实验初中、实验小学,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还处在“跟着感觉走”的阶段。于是,盲目购买各种不同格式,不同浏览平台的电子图书和数字图书资源库,使读者从不胜其烦到逐渐放弃。其实,这二种极端都是因为对数字图书馆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不少人简单地认为,图书馆买了一些传统图书的数字化资源库了、上网了,就是数字图书馆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买了图书馆图书资源库,如再买若干资源库,充其量只能算是“数字化图书馆”,还不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是图书馆领域所专有,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它代表不了数字图书馆,更统领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数字图书馆要实现海量的内容存储和检索,仅靠传统图书馆一个领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进行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它是涉及社会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群体概念,不是哪一个图书馆的代名词。同时,数字图书馆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图书馆数字化,但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和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库,即以分布式海量数据库为支撑,基于智能技术的大型、开放、分布式信息库。所以,对于刚才两种极端的前者,2003年,教育部在颁布《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时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对建有或在建局域网的地区,要以某个中心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络中心为依托,建设图书中心,辐射周边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在规程最后一章中特别指出:各地乡镇中小学图书中心的建设参照本规程高标准要求执行。也就是说,即便在经济较差的地区,还是可以集中财力,参照新《规程》的高标准来建设中小学图书中心。用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平台,通过“校校通”的网络,通过资源共享、联机检索服务来辐射周边学校。而对于两种极端中的后者,则可通过学习和调研,以寻找和购买能对馆藏实体文献和部分自购自建及网上数字资源进行综合查询的数字图书馆检索平台为主;以购买通用标准置标语言XML进行资源组织和手工、标引的数字文献资源库为辅,逐步进行资源建设,如果一个图书馆所买的所有数字资源库都用基于标准通用置标语言XML的元数据来描述,那么在一个功能强大而又遵循规范的检索平台上,使用者用不着去频繁地安装不同的数字资源供应商的种种浏览器,就能舒心地用同一格式查询和检索自己所急需的数字信息资源。
总之,对于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一是不能采取观望和等待的心理,要集中力量,创造条件,分步实施,逐步建设以区域图书中心为主,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资源共享中心。二是科学探索,认真比较,精心选择标准化通用的检索平台和信息资源库,并通过行政协调,加强资源规范和资源管理。逐步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和基础教育现状的数字资源链,并充分利用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群。
(第二节)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与数字图书馆
一、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本书在前面六章,较详尽地介绍了我国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全过程,在本章第一节,大家已初识数字图书馆。归纳起来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数字图书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单独的物理实体或文献贮存处,而是远远超越了物理场所的限制,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由分布式数据组成的信息空间。
②数字图书馆功可以是书目、题录,但更具优势的是以全文检索、多种媒介、多种语言为特征。数字图书馆由于它庞大的资源库,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③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不局限于实体文献,它将扩展到不能以印刷品形式记录和传播的数字式人工制品。它具有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地有光盘、磁盘、录音、录像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
④读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的利用,不受处所和时间的限制。数字图书馆通过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数据库和知识库有组织地连接起来,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用户或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或获取任何所需的资源信息。
过去,我国的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收藏,进入20世纪后,逐步对所收藏的以图书为主的文献资料通过组织目录对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我国的中小学校在1966年之前,只有大中城市及一些县城主要中学有图书馆。1978年后,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迅速。到了本世纪,在我国东部与中部,有一大批中小学图书馆初具规模,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图书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把图书馆传统手工业中的采购分类、编目流通和查检,发展为在网络条件下进行联合采访,联机编目、高效流通和联机查询(高校馆又称为公共书目数据联机检索,英文缩写为OPAC),以充分利用馆藏图书服务教育教学为目标,加快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基础建设。
传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共同特点是收藏以图书资料为主的实体文献。它们经过逐步演变,后者开始收藏非纸质型的实体文献,如音像、光盘等,它们间最大的不同是文献利用率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而传统图书馆自动化与数字图书馆之间,也是一个从渐进演变到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
如收藏形式,从实体的文献资料到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文献揭示深度从仅仅有书目数据、题录文摘到既有前者,又增加了一次文献,即数字化的文献全文,文献存贮方式从大空间的物理保存,到压缩在几台计算机磁盘中的数据存贮;文献阅读方式从原来的用眼“视”,增加了用耳“听”,将来还可能用鼻“闻”(如有一天计算机可处理“气味分子合成器”);为读者服务方式由原来的到馆借阅到现在的全方位(全世界任何角落)的在线阅读,对读者开放时间是过去的8小时(在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对学生开放的时间平均每天不足2小时)到全时空(国外称为7×24小时服务),为了使中小学图书馆的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它们间的不同,笔者待设计出一个对比表。
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比较表:比较项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服务形式馆藏及手工借阅馆藏及大量的自动化借阅全方位、全时空地为读者在线服务馆藏形式
印刷型
印刷型及少量电子出版物
馆藏数字资源库及网上数字信息资源
工作方式
手工作业
自动化加工书目数据及专题数据库
快速自动转换成数字文献
检索方法
手工检索卡片或书本式目录
对书目数据及专题数据库进行自动化检索
对可视、可听的静态与动态的多媒体的文献信息进行智能检索读者对象
到馆读者服务
以到馆读者为主,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网络或电信设备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面向全世界联网读者提供在线服务
文献内容加工
不加工
基本不加工
加工并供有偿或无偿共享
二、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在学校的共享共荣不少图书馆的专家学者认为,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时代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形态和前进方向,理应成为我们在这一阶段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要进入数字图书馆阶段,仍有相应漫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作,处理不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目前,中国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科学院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共中央党校的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以及中国文化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都已全面启动,并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相比,总体上仍处于落后地位,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基础教育这一块尤为突出。教育部于2003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数字图书馆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要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但广大学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思路还不明确,特别是在资源管理和资源共享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在这方面,也存在二种不同观念:一是还是前面所说的观察和等待;二是认为数字图书馆就是买若干文献光盘,或买进制作商的“数字图书馆”,还有的连本校的传统图书都不对学生开放。为了急速扩张的办学规模,为了达到“生均册数”,几乎天真地买进成百上千张光盘,据说,有的行政部门检查时,一张光盘可抵25册书。因为现在市场上一本图书要20多元,而一张盗版光盘只要四五元。即相当于买500元钱的书。买回的光盘既无光盘塔让读者读取,又没有那么多的带光驱的电脑供学生使用,因而逐渐被打入“冷宫”。这二年又流行买“数字图书馆”(其实是一个书刊文献的数字资源库,加仅能检索和浏览这一个库的平台),买一个库,即有一检索平台,多个库多种平台,它们间的格式不一,检索平台不一,最后,因使用麻烦而逐渐被人遗忘。其实,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还不完全是一码事,虽然,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在目前看来有此消彼涨之势,但大多数图书馆专家认为,至少,在21世纪将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共存共荣的时代。
一部《红楼梦》,红学家可以从历史、政治、文学、建筑、民俗、医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去深入研究,把相关的内容摘录分析并做成专题数据,结合编程人员编成不同检索角度的软件,以后研究或喜爱《红楼梦》的人只要按自己的要求去检索。有了数字化图书馆的专题索引和全文数据库,人们坐在家里就可通过网络从数字化图书馆检索到自己喜爱的专题片断。当然,在计算机荧屏上阅读《红楼梦》原作,不仅有损身体、视力,从文字阅读和文学欣赏的角度,都远不如凭窗听雨,夜读《红楼梦》来得那么方便和意境真切。中小学传统图书馆在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在铸就一代一代人的民族魂和脊梁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卖火柴的小姑娘》8~12岁的女孩看了,会产生人道主义的情愫。如到了谈婚论稼时再看就毫无作用了。12~16岁的男孩看了《岳飞传》和《方志敏》会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心中升腾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果到30岁商海或宦海沉浮后再来看这类书,就很难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所以图书馆对青少年读者,有一个读书的心理年龄和时效性的问题。而传统图书馆在这方面就大大优于数字图书馆。所以,对于数字化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一方面要有紧迫感,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也不要杞人忧天,以为它会冲跨传统图书馆而放松手中的工作。有专家说,数字图书馆不是传统图书馆的延伸,数字图书馆的思想和方法虽然不少取自传统图书馆,但数字图书馆并不一定要在传统图书馆实体的基础上建设。事实上,数字图书馆之所以被称为数字“图书馆”,更多地可能只是一种借用和比喻,有与传统图书馆相类似的功能和作用,而并未确定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之列。
在学校,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都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的。但前者偏重思想和政治教育,偏重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对学生的查询,而且应“细嚼慢咽”,日积月累;后者则偏重当前和实时信息的快速检索,且五光十色,绚丽多姿。如两者结合,则可以优势互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丰富而强大的知识库和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