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人口老龄化与空巢家庭,已不再是一个国家内政问题,它冲击着世界繁荣和稳定,涉及民族国家,牵连社会安危,攸关家庭幸福,直系个人命运。

人口海啸汹涌澎湃,席卷中国,多代同堂逐渐消失,养老服务缺位,在激进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政策性忽视社会保障导致的各种矛盾和落差开始显现,包括家庭解体、贫富分化、地区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经济和社会问题,老龄化此时重创中国,雪上加霜。

“银发浪潮”,飘尘拂面,随处可见,快速迅猛,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吞噬中国。而我国高龄老人多,带病生存时间长、医疗费用昂贵、老龄卫生政策和措施尚不系统完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老年卫生工作面临极大挑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每个公民做出积极响应。

空巢老人家庭在中国约占老年人家庭的40%,城市中可能高达80%,与子女分居处于隐形空巢状态者为数很多。农村中子女外出打工,留下的独居老人更加普遍。1949年解放后的中国,荒诞诡异年代难以疗伤的后遗症,现实图景里的浮躁、挤压、挣扎,使空巢家庭步步逼近中年人群。“四二一”家庭,生存竞争,第二代异地拼搏,寻求立业成家,买房购车。据测算,按父母六旬退休,如预期寿命80岁,外地子女每年只能有7天时间回乡探亲。他们20年间独守空巢,与子女团聚不过140天。冰冷的数字,穿骨伤髓,让人心痛得想哭。人们异口同声诘问:我们的老年该依靠谁?

依窗凝思,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并非如烟的历史勾陈,打开故纸旧籍中尘封的故事,政治挟裹下多少相濡以沫、坚守忠贞、婉约哀怨的传奇催人泪下,不忍卒读;展开眼前报刊频频案例,爱恨情仇、悲愤痛怜,触目惊心。一桩桩弱势群体呻吟,颤音震耳,一幕幕空巢家庭孤廖身影,挥之不去。叩击思维,碰撞神经,追寻扭曲人心的记忆,厘定晦暝隐匿的历史尘埃,唤醒人们返本还原、探索真相的本能。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12年的主题是“老龄化与健康”。中国的老龄人口占世界首位,正以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的数据,冲破国际公认的老龄化国家10.0%的阈值,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预计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高龄化增速超过老龄化增速。我国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慢性病例为1.13亿人次,2050年将达到5.07亿人次。2010年末,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

2011年我国用于60岁以上人口的卫生费用为8935亿元,占当年卫生总费用21793亿元的41%,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62%,“老有所养,老有所护”将难倒千万个家庭。

一连串的数字,沉淀历史,昭示国人,确凿无误必须直面。解读那些已经远去,或渐行渐远的一代人的跌宕沉浮,多舛人生,那繁华背后当今时代里情感缺失,悲欢离合的真实案例,不禁仰天唏嘘,面地哀鸣。中国已无法延缓老龄化步伐的迅速到来,“未富先老”,弱势群体的众生相,寂寞辛酸的空巢家庭,视频推移叠印、定格,令人浮想联翩,影逐波深。

空巢现象并非时尚的新概念,无论古今中外,人类自从有了家庭,佛陀便为彼此设下婚姻奔蜀路上,难以跨越的一段“驿站”似的“馆驿门”。

清代才子纳兰容若,读过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秋风萧索,凉意袭人,被收起的那素白团扇,冷落后的瞬间,“何事秋风悲画扇?”而黯然神伤。

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中,雾淡,云沉,但见一位词坛女杰李清照,张开情网编织叠叠层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脍炙人口的《声声慢》,验证了古往今来,空巢家庭的一脉相承。

六十年来中国波澜起伏的大变革,是无法绕开的空巢家庭时代背景。沧桑跌宕,悲喜交错,演绎出各个层级,不论界别,无关身份的空巢家庭。其中也涵盖劳动人民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一群,他们的爱国情结,纵使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亦不动摇毫分。为振兴中华,可以抛弃海外优裕生活,不计功名利禄,忍辱负重,奋不顾身。在时代车轮切削雕刻下,无论政治风云裹挟,还是无情的捉弄,荒诞的提撕,依旧岿然伫立,扞卫人性的善良,维护尊严的苦斗,彰显藤蔓上的发韧,展示他们凄美壮丽,独领风骚的传奇。他们的悲欢离合,多舛人生,不论是光鲜亮丽的登场,还是庄严肃穆的谢幕,同样精彩,谱写成空巢家庭不可或缺的华美篇章。倒转品味咀嚼,叩问反思,方显得中国空巢现象的完整,见证时代印辙的有迹可寻。

表述巢已空,情未了时,岂能割舍那段史料中千姿百态,世情万种,扣人心弦的中国空巢家庭无法逾越的鸿沟。油然泛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宛若掏取无尽长江水,思潮翻腾,再起波澜,追思哀叹,发人省醒。

传世的作品不在气势磅礴的文字里,而在深厚蕴藉,风韵婉出人间悲欢里。《透明的红萝卜》再现了一个年代真实的“黑孩”,成就了莫言的力作。讴歌人心的真善美,鞭挞灵魂的假恶丑,“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人的作品”自然不会“过眼云烟”。

拙着以人文、医学、伦理为切入点,真实案例、纪实传记为载体,文字来自媒体文献,引用有据,资料翔实。并非一部电子书籍,但却有类似解码作用,舒展扉页,犹如送上个自助导览器,轻点切入“人口海啸篇”,你会为波涛汹涌的中国人口危机瞠目结舌;再切“一江春水篇”,惊涛骇浪里巢毁卵破,撕心裂肺,胆战神伤;三切“巢起巢落篇”,喧嚣红尘里爱的坚守,情的背叛,使人唏嘘泪落;四切“蓦然回首篇”,几十年中国近现代史,风声鹤唳,诡谲荒诞,物欲横流,贫富分化,诚伩缺失,让人心有余悸。由衷地感应并读懂了中国空巢家庭的多姿多彩,凄美壮丽。纪实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夺回那些失去的,将要失去的人性美好的DNA,叩击并拨动了人们敏感神经的共鸣。

扬鞭难断水,举剪怎理丝,鲜活的画面描绘出一掬空巢泪,万般儿女情,如芒刺背,骨鲠在喉。无限的空间里迸发有限的声音,祈盼社会的良知与责任,为那些不该忘记的人,必须记取的事,留下辙印,发出声音。

情由景生,读书人一声长叹,自不量力,愿做过河老兵,解腕操笔,主动请缨,权作“代言”,为弱者一吐心声。

多少酷暑严寒,无数月落乌啼,耄耋之年蹒跚举步,走进空巢家庭内心世界,触摸着脆弱群体的反应,有时代的欢笑,更有历史的伤痕,写着他们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虽爬碎万千方格,揉搓混浊眼眸,重叩酸疼肩肘,历时三载,数易其稿,无怨无悔。知识分子理应有一份良知与责任,倾诉他们的酸甜苦涩,再现他们的眼泪与笑颦,不能说是份担当,深夜扪心,聊堪自慰。

诺奖得主莫言说过:“世上的事,最忌讳的是十全十美,你看到天上月亮,一旦圆满,就要亏厌了,树上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残缺本是一种艺术,一种永恒的美丽。“错版”的纸币,堪称稀世珍品,少角的邮票,令收藏家爱慕,滴尽的烛泪,多情高贵,迟开的菊花,端庄妩媚,沉没百年的《泰坦尼克号》再现银屏,穿透心扉。

生命本是一场博弈,人生虽是舞台,没有彩排,也不能重来。困难当头,须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略,挺起腰杆走出雾霾。

已故文人张中晓在他遗作《无梦楼随笔》,由衷抒怀:“悲剧不但是哀痛的,而且是光辉的,在黑暗中要使自己有利于黑暗,唯一的办法是使自己发光。”

脱稿成书,愿能成一枚石子,投进苍茫大海,引起观景者回眸凭吊,伫立唏嘘,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没有十全的人生,打不出满垒的球艺。漏谬瑕疵,欢迎指正批评。

一个民族经历的巨大灾难,总是由民族进步来补偿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自序于执手书斋

2012年10月23日

壬辰年九月初九日

重阳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