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03

第3章 人口海啸篇(2)

老年人引发谵妄的原因很多,心理原因,环境改变,还有衰老造成的身体器官退行性病变,大脑萎缩,都容易引发老年人谵妄。除了治疗作为病因的器质性疾病,还可以用药物控制谵妄的症状。因此,必要时勿忘找医生。

四、老年性痴呆症

据不完全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患老年痴呆症的比,达5%以上,80岁以上是15-30%,丧偶以后的空巢老人,发病率更高。随着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性痴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中国,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

以医学界现有的认知,此症尚无法逆转。目前能做到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延缓或减轻该病的发展。而要赢得这“三早”,和谐的家庭,子女的关爱至关重要。

老年性痴呆症是有可预知信号的,除了上述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六变”外,还有:

书写困难写出的内容词不达意,甚至写不出自己的名字。

失用和失认原来可以熟练地骑车、游泳,病后不会了,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熟悉朋友的面孔,叫不出他们的姓名。

精神功能障碍购物不会算账,严重时连最简单的加减法也不会了。并常出现狂躁、幻觉、无目的地来回走动、大小便失禁等。

这九大信号提示周围的亲人,60岁以后的父母已开始步入高危年龄段。老年痴呆症病人大脑的重要的改变表现为脑萎缩,因此预防脑萎缩是降低患病率的重要手段,而且需要从40岁开始,培养工作以外的生活嗜好,及早开始右脑锻炼;经常活动手指,尤其左手;退休后仍勤动脑,多读书;保证充足睡眠,戒除烟酒;懂得驾驭自己的感情,保持乐观的情绪。

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高琨因患老年痴呆症不能亲自致获奖感言,这让许多人产生疑虑:不是说文化低、用脑少的人容易得老年痴呆症吗?为什么如此杰出的科学家也会患这种病?专家对此的解释是,老年痴呆症逼近知识分子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说“知识分子是易患人群”并无说服力。医学界始终认为,多用脑对预防老年性痴呆肯定有利的。调查发现,患此症的知识分子,很多是因为从领导岗位、工作岗位退休以后,社会角色改变,心里落差较大,社交活动骤减,对人的心理、生理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生活中就有实例,一个痴呆老人就会拖垮一家人!防患未然,狠抓源头,家有老人除了随时关注九大信号,要多给老人一些关爱,尤其身处空巢的老人。哪怕每天抽出几十分钟和他们聊聊天。要知道身体也能表达感情,往往肢体语言比嘴上说出的话更加丰富和多彩。通过肢体语言可以温柔地进入内心害羞与腼腆的美丽花园,做个诚恳的探访者,实现心灵的漫游。比如,拍肩膀、摸肩胛、搭臂膀、靠肩头,或是一个牵手、一个拥抱,这些举动都能让温暖直透心坎,让老人开心一天,甚至余韵绵长。

纠结下的中年危机

白驹过隙,人到中年,综合以下六大类事端,迷离恍惚,纷纷藉藉,进退无据下,挑战中年人生。

一、职场“泡沫”

时尚流行的一句话:“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都得奔跑。”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情绪炸弹的伤害,而这颗炸弹在人群中爆炸会伤及无辜,但在无人的地方发泄出来就可以避免悲剧。这就教人在委曲求全后,找到发泄的技术,心理学上称为“宣泄”,心理学大师布洛伊尔称为“心理净化”。也是应对职场压力需要斟酌的技巧。

职场如同战场,众多人群中有着年龄、性别、性格、教养、素质,乃至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等等纷繁复杂的追求与表现。职场中,有的人愿意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不管别人是否需要。有的人却被别人当成工具样使唤,心里不乐意又不好拒绝。有的人尽职守业,不卑不亢;有的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上蹿下跳;有的人待人真诚,推心置腹;有的人冷漠孤独,恃才傲物……雾里看花,错综复杂。

当下的职场,繁华与泡沫同在,得意和失落并存。泡沫产生的原因在于公信力衰减,真诚度缺失,这就出现了“职场泡沫”。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与此同时,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低值状态。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之所以出现信任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关键在于作为社会情绪稳定器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公共权力和特定角色形象的信任度,体现了他们存在的权威性、信誉度和影响力。”吴忠民表示,一旦社会公信力受到损害,便会导致民众对负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断提高,鉴别真伪的意识受到削弱,久而久之,造成大面积的“信任危机”。

如果是公务员,你的作为民众不信任,假如是企事业从业者,你的举止、承诺、签约,对方有怀疑,而在职场内部,人际间巧言令色,尔虞我诈;于是疲劳应付,淡化了真诚,这就是“职场泡沫”。踩碎泡沫,留下的是人生百态,面具万千,挤压中求生存,泡沫里演舞姿。有成功,就有失败,有喝彩,也有拍砖,有亮相,定会谢幕。“职场泡沫”和金融泡沫一样,泡沫里藏着一颗怅然若失的心,一时却难缩水,严重地透支着你的健康。

二、过劳死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国内超八成企业员工身心健康问题突出,仅有5.8%的员工自称没有工作压力。外企员工和医护人员,更是抱怨身心健康堪忧。

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2011年9月21日发表了格奥尔基·佐托,题为:《龙的心脏》称中国人过劳死现象不逊于日本。所谓过劳死的现象是指由于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安保等设施不合理,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时间超常,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员工个体过早的死亡。这在国外早已被承认和重视,许多国家已列为职业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将“过劳死”正式命名为慢性疾病综合症。

文章披露,中国发展速度惊人,经济腾飞带来了亿万财富,据统计,每年有60万人因过劳而死亡。众所周知的日本过劳死现象严重,然而这种传闻被夸大了,2010年日本只有700人过劳死,比中国少的多。

社会学家认为,中国人拼命地工作是想攒钱养老,中国只有公职人员有养老金。在私企工作的人就得靠自己了。人人都怕失去工作,担心有更努力的人来替代自己。没了工作,贷款购买的车子、房子就会被收走。

27岁的出租车司机许文把最后一个乘客送到深圳机场后,打手机给妻子,答应一定回去吃晚饭。他已经连续工作了48个小时,他刚走出汽车抽支烟就死了。急救车的医生确诊他为心肌梗死,原因是过劳死。

许文生前工作过的公司前领导说,过去出租车司机上完一天班就能休息,可直接躺在车座上睡一觉,他的搭档第二天才用这辆车。现在休息的时间没有了。竞争十分激烈,失业的很多,为了保住饭碗就得不到休息地拼命工作。他不是死在驾驶座上的第一人。

该文结束时,借用深圳一位医生的话说:“我们的经济就像一条龙,龙的心脏承受不了这样的速度。每天猝死的人很多。”

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医师说:“今天我已连开了三台手术,这个月已经14天没有回家了。”至于外企、私企员工任意加班,打工妹一天连干几家活、农民工在缺乏施工保障下,舍生忘死的拼命已屡见不鲜。

卫生部宣教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颈椎病、腰椎病、肠胃病和脂肪肝是目前威胁员工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员工最大的困扰来自“疲劳”和“失眠”。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三餐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经常连轴转和久坐不动。

过劳死现象覆水难收,巢毁卵破,中年“空巢家庭”给社会留下伤疤,让个体不堪重负。再辉煌的成就,再绚丽的城市,无非是前人的血泪,后人的反思。健康是金,健康是福,让人“健康地工作着”不应成为奢求。就国家而言,人民失去健康,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对个体而说,失去健康,城市再美,生活再好,岂非“白搭”。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2010年7月,首届全国心理健康管理论坛暨北京军区提高班在京举办。会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教授提出中国人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即1,情绪稳定,有安全感。2,认识自我,接纳自我。3,自我学习,独立生活。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据悉,这是中国信息卫生协会经过文献调研、专家调查与讨论,提炼而成的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和评价要素,旨在为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结构。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学专家和军队系统的心理医生共2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我国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针对我国6省市13177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职业人群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较为严重,过半人群存在抑郁,分别有25.60%、23.52%和1.58%的人处于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抑郁而构成抑郁症的患者约3000万人,已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职业病群。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精神卫生和伤害分委会主任委员张明园教授指出,“国外的大公司都会定期请人员给员工做心理诊断或开处方,然而中国目前连职业精神卫生的队伍都还没有形成。”

虽然职业人群精神健康状态堪忧,专家也呼吁及早进行干预,然而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或者周围有人心理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因而往往延误了治疗时间,甚至出现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何燕玲提醒,人人都会出现情绪问题,正常的是今天情绪不好,睡一觉或过几天就好了,如果不良情绪持续超过两周以上,而且影响了工作,思维还因此变得迟缓了,这就是精神疾病的先兆,需要赶快就医。

何燕玲说,抑郁症患者经常不会察觉自己的抑郁状态,其实周围朋友可以早期察觉患者的抑郁状况。“对许多自杀事件进行事后分析都不难发现,患者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蛛丝马迹的流露。”何燕玲说,比如常会说“活着没意思”;对周围的亲朋好友说些类似告别的话等。如果发现自己身边的人出现了异常行为,一定要及时提醒,帮助其抒解抑郁。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说,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疾病负担。据信,精神疾病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中国有1600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卫生问题在中国已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深圳黄雪涛律师在接受BBC采访时说,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被精神病”的问题,因为过去中国的精神病人没有拒绝住院的权利。

在中国可以很容易就把人送进精神病院,导致一些未患精神病的人被强迫住院。例如,许多该收治的人没有得到治疗,而不该收治的人却被迫拉去治疗,中国媒体多次报道强制收治精神障碍患者被质疑事件,使民众对收治程序失去了信心。

经过多年酝酿,2011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首次审议精神卫生法草案。新的草案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因精神病而收治前须经两种复诊、两次鉴定。草案还规定,对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除非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有伤害自身或伤人的危险,或是不住院不利于治疗。

黄雪涛认为,现在的制度设计的确有些改进,但还不够。比如对非自愿住院的病人应该有司法保护措施。但至少可以看到一些希望,是一个开始。

四、四大隐形杀手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医学上称为代谢综合症的四大隐形杀手。我国最新研究发现,全国约有7700万代谢综合症患者,即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有此病。其高危人群是大于、等于40岁的人。

杀手1:血糖升高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时,即使未达到糖尿病水平,体内长期的高血糖也足以导致脏器和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例如免疫功能下降、肾小球和血管壁损伤。由此可以诱发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肾病。

杀手2:血脂改变

包括起“好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H-LDL)减低和起“坏作用”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酯的升高。血脂异常不仅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还可以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及胰腺炎的发生。研究表明,长期甘油三酯升高可以引起记忆损伤甚至痴呆,有些病人还可以罹患抑郁症。

杀手3:高血压

高血压是代谢综合症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除了能引起心脏病、脑出血和脑缺血性等危重病,还会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发展成尿毒症。

杀手4:肥胖

中年人最该关心的是腹型肥胖(俗称将军肚)。腹型肥胖可加重心脏负担,最终导致心脏的病变。腰腹部的脂肪细胞非常活跃,这些脂肪细胞不仅能将脂类物质输送入血液,使血脂升高,还能产生大量有毒的细胞因子,引起肌体炎症的发生。例如当它们沉积于胰岛β细胞时,可产生脂毒性作用,使胰岛β细胞凋亡,从而加重代谢综合症的发展。

患代谢综合症的亚洲人更容易发生内脏脂肪的聚集,这些患者看上去没有欧美人肥胖,体重也正常,但实际上体脂含量已严重超标。

代谢综合症的早期发现首先应普及防治知识,强化健康教育和提高健康意识。其次,应全面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水平,并对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2次体检。

五、心血管病与心脏骤停

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约占国民全部死亡总数的40%,堪称头号杀手。研究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水平仍呈持续上升态势。

不断上升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引起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快速攀升的根源。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人,血脂异常患者2亿人,肥胖者7000万,吸烟者3.5亿。这些都使心血管病防治面临异常严峻的形势。

心脏性猝死是心脏骤停的后果,心脏骤停88%由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而心脏骤停患者在被送达医院或接受其他紧急救助之前95%已经死亡。约2/3猝死发生在医院外,由于心脏骤死具有高发生、低存活、难复苏的特点,因此其中仅有5-10%的人能够经过复苏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