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06

第6章 人口海啸篇(5)

显然,作者马尔科姆·穆尔发自上海的这篇文章不是和中国人论述自然景观,但用字形象恰当,所指的是社会诟病与弊端。不可否认,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几十年的迅猛发展过程,有精华也有瑕疵,有收获更有漏厄。“未富先老”的现实,让中国看清最大的挑战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病患、失业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养老金和失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待遇,消除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几千年的人文积累,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告诉中国,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必须靠政府、社会和自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对老年人说得好:“人走了,茶自然会凉,而且茶水还应该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做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养老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他提出什么年龄干什么事,不作名求利,择善而从,量力而行。老年生活质量,贵在心态,现实社会中,常有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情况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普通百姓,经济条件一般,但活的愉快。差别在于心态,在于会不会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勉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养老,根本还是养自己。

有些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做好准备。靠自己选择最合适的养老方式,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使晚年生活和谐美满。

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临终时期,养老方式也要靠自己在脑子清楚时做好安排。老了自然要衰,怎么还能“壮”?而且“当益壮”呢?我和别人的区别在于对分外的东西能够说:“我不需要”。

“新老交替是正常现象,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过于自苦。”

当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院长。但他对“人老了,活的就是一种心态”的见解,值得借鉴与学习。

养老不应该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而应经受人性的考验。大力张扬爱情、亲情、友情,宣扬良善,点亮每个家庭的希望,托起心中的太阳。

走出“空巢家庭”,需要道德的力量,道德始终与人相伴,不该有真空。扬善遏恶,政府必须构建一个有利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结构。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爱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费尔巴哈说:“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爱的重要特征是一种含有理智的感情。夫妻几十年共同生活,可以磕磕绊绊,但又能体贴、宽容。子女性格不同,追求各异,争争闹闹,却互谅互让,这就是含有理智的爱。家庭一旦出现“空巢”,则需要爱的理智,理智的爱。

洛克认为,法治的目的是指导并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益,卢梭提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为了爱护人类的利益,爱护每个人的利益,必须有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公平、正义等现代世界普遍承认的政治原则,全部都立足于人类之爱,“空巢家庭”尤为需要。

只要政府为社会道德提供有效和充足的制度保障和法治约束,让无视人口危机和亲情人伦、赡养孝悌等等,都会受到法律惩罚,爱的主旋律就会唱响全社会,如果法律不能惩罚这些,那就无异于鼓励非道德的滋生和蔓延。

空巢家庭心理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特殊性,负性心理,导致的焦虑忧郁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但其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错综复杂的因素又使中国空巢家庭问题更加凸显。

发达国家,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占10%-30%,20世纪80年代初,在比利时、丹麦、法国、英国全部家庭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不少访美归来的人士,感受到在美国中青年人对父母的爱就很执着,他们关注社会慈善事业的情怀尤为感人。尽管老人的特殊表现和身心需求有N次方之多,归根结底空巢的危害来自“空心”。子女和社会把它看成负担则成累赘,把它视作亲情和公德,就是支撑,就是凝聚力。问题是人们如何定位、认知、应对。伴随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个日渐庞大的特殊弱势群体,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子女必需倾心尽力面对的现实。化解“老年之痛”已成迫在眉睫不争的焦点。

美妙的事物是人类的需要,因为美妙方可以填满人生存在的空虚。在偶然中充满滋润,在滋润中孕育生计,生命就是如此。凡·高终生所表达的思想和意愿就是“只要真诚相爱,生命将永存。”爱是一种生命力,柏拉图再一次说:“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无所不包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政府和社会尽力构建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的“软环境”和“软实力”的平台正拭目以待。值此大环境中,依靠子女经济赡养的老人会逐渐减少,尤其在城市和社区,而呼唤亲情和精神慰藉的老人,已成化解矛盾,社会和谐的根本之本。

2011年初,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尽管“常回家看看”被立法引起热议,法律该不该介入道德范畴?法律如何界定与执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不被遵守,是否削弱法律效力等等已成为质疑,但人们欣慰的是,国家和政府已在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何化解全国8000多万“空巢家庭”的精神空虚。现实告诫人们,现在中国缺乏一种有支配性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一个社会如果连回家都要用法律规范,岂能不值得反思与悲哀!而为了维权,耄耋老人将如何去承受那推来搡去的坎坷之路。一旦出现如特约评论员胡野秋所言,“法治在沉睡,人群在围观,娱乐时代就朝着滥时代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可喜的是,如何应对“空巢”、“空巢老人”,专家已经提出十分中肯的办法是:“三被、一覆盖”,即被爱,被关注,被需要,和覆盖全社会的服务体系。

被爱

空巢老人中有的衣食无忧,有的虽生活贫困,但他们对子女的情感需求却是相同的,他们不能忍受对儿女漫长的思念,因丧偶、无子女的单身折磨与孤独。孤独啃噬着“空巢家庭”人的生命,在想尽办法,“抵抗孤独”时,甚至说出:“家里有只蚊子我都舍不得打死,因为除了我家里就只有它是活的了。”大连市一位68岁独居家中的老太,寂寞到摁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自来水。

颤抖的那对干瘪的双手,要接下来的可不只是你寄来的汇款单、保健品,渴望的是长期生活中建立的那份割舍不断的亲情。拉拉手,摸摸脸,坐在身边听听他们唠叨的前尘往事,看看你们吃他们亲手做的饭菜,又同时深情专注地看他们戴上假牙,慢慢咀嚼菜蔬的动作,扶他们坐上沙发或躺上卧榻,听他们发出轻轻而又温馨的鼾声,让他们沉浸在被爱的暖流里。其实老人的需要很简单,这种情景哪怕很短暂,也会激发他们生命的力量。

被关注

流年似水,老人们有过金戈铁马,叱咤风云,有过沧海桑田、坎坷一世,有过平淡如水、碌碌毕生。再回首,过去的忘不掉,现在的记不清,未来的不敢想,他们如今疏远了人际,淡化了交往,甚至失去了唠嗑的对象,他们需要倾诉,需要“话疗”,而语言的交流可以解决老人80%的心理问题。巧用肢体语言,如捏腰捶背,或搀扶、挽手并肩等。庭院漫步、走亲访友,开门纳客,冲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藩篱。向他们请教家居生活、孩子教养、职场应对等韬略,让他们置身于被关注氛围中。

被需要

老人们有的学富五车,技有专长,有的老骥伏枥,愿效桑榆,有的虽退而身健,应当化“余气”——怨天尤人之气,为“余热”。在可能范围内由单位或社区委以适当工作,或组织互帮互助的服务平台。建议政府大力提倡并出台各种鼓励性政策,帮助子女和父母同住一幢楼或同一社区,仿效日本学者针对本国空巢家庭特点,提倡“一碗汤的距离”的设想。即老人和子女两家间的最佳距离是煲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隔代人不即不离,又不会因各自饮食、起居习惯的差异而相互影响,相互走动,彼此关照,重视并听取老人的指教,让他们在被需要中感受温暖,在不经意中体验精神的慰藉,有效地度过情感危机。

一覆盖

即构建并完善老年群体的保障体系。进入老年,看淡了前程过往,得失喜忧,年轻时怕的是同床异梦,现在盼的是异床同梦。最怕的是晨昏之间突然嘴歪眼斜,肢体失灵,猝不及防另一半先己而去,世事多舛,“老年之痛”感同身受。立足国情人口众多,老年化进程加快,着眼现实,独生子女、迁徙频繁、异地求业打工,“父母在,不远游”已成古籍堆里的成语。政府保障与家庭养老在碰撞中必须互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决策者相信,社会平等和公义是一个经济体实现可持续与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石,“十二五”规划举国振奋,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普及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等等,在落地生根中惠及民生,自然也解决老年之痛。

转型期中,社会更加多元,对政府和社会人们更有强烈诉求,如建立不同档次的老年公寓、托老所、临终关怀医疗点等。对民办养老机构,应纳入政府发展规划,政策上倾斜、扶持、规范、监管到位。进行人才培训、遴选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确保生活、护理、医疗、娱乐甚至临终关怀的全方位服务。绝非保姆、护工、勤杂人员组成的“收老所”,更不能容忍任何虐老不端行为发生。而居家养老不只是一种提倡或设想,它同样需要政策、资金、举措、监管。如街道、社区建立老人档案,掌握丧偶、空巢、健康信息,建立定期探访,有专业培训的人员上门照料,定期帮助困难老人购买生活品;组织志愿者协会,成立活动中心;提供日托,社区医生巡诊,安装急救呼叫系统;组织晨练或夕阳漫步;建立并完善社区会所,有书报阅览、茶叙、怀旧音乐的欣赏漫游等等;并将上述举措执行、落实情况、满意度作年度公示、考评,列为管理部门的政绩考核。实现上述各点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投入,有待磨合。

多种模式的相辅相成,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保持良好心态,走出雾霾,中年人迎来蓝天白云,神怡心静,老年人换得潇洒淡定,夕阳别样红。

英、美、日国家的养老现状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