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4
15801000000020

第20章 传世文章篇(6)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迈要往饶州德兴县就任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传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问挑了其中的一二块来敲打,砬碹碹地,我当然觉得好笑,不相信。到了那天夜里,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迈乘坐小船,到陡峭的崖壁下面。高大的岩石耸立旁边,高达千尺,像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魅,阴沉沉地想要扑击人似的。山上宿窠的猛禽,听见人声也惊醒高飞,在云端里磔磔地乱叫。又有如同老年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就是鹳鹤。我刚心里惊恐想回去,忽然从水上发出一种很大的声音,噌噌咳咳地像撞钟击鼓一般连续不断,船家很害怕。我慢慢地察看它,原来山下都是小石洞和石缝,不晓得它们的深浅,微小的波浪冲进小洞和裂缝,震荡撞击,才造成这种声音。小船回到两座山之间,快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中,大约可坐百把人,里面空空的,有很多小洞,同风浪互相吞吐,发出嶷坎镗鞳的声音,跟刚才的噌噌咳咳的声音彼此应和,就象乐队演奏那样。我就笑着对迈说:“你懂得这种音乐吗?那噌噌咳咳响的是周景王的无射钟,那嶷坎镗鞳响的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代的人并没有欺骗我们呀。”

事情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凭主观想象断定它们有或者没有,可以吗?郦元看到听到的,可能和我相同,但是说得不详细。那些大人先生仉是始终不肯在夜里把小船停泊在悬崖峭壁下面的,所以没有人能够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却不能讲清楚,这就是石钟山名称的由来在世上不流传的缘故啊。可是那浅见薄识的人居然拿斧头去敲石块来寻求它,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情实况。我所以记下这件事,是因为叹惜郦元的简略,可笑李渤的浅陋啊。

赤壁赋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坐着船在赤壁下面的江上游玩。微风慢吹,江面平静。我拿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口中背着《月出》诗里的“窈窕”文章。只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初升起来,在北斗和牵牛二星之间徘徊着。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水光连着天色。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去,越过那广阔无边的江面。浩浩荡荡地好似腾空驾风而行,不知将飘向哪儿去。飘然自得呀,犹如脱离人世,了无牵挂,成了神仙,飞入仙境。

喝酒喝得高兴起来,边打着节拍边唱起歌来。歌词为:“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拍击着清澈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深远无穷,只能遥望着天上的人,在天的另一方。”有位客人吹起箫来,和着节拍伴奏,它的声音呜呜的,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像申诉。余音婉转悠长,有如细丝那样似断不断,使潜伏在深渊里的蛟龙飞舞起来,使孤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我愁苦地整了一下衣襟,端坐着问客人:“你怎么吹得这么凄凉呢?”他回答说:“‘月明星稀,鸟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从这里向西望到夏口,向东望到武昌,山水互相连接,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他攻破荆州,夺下江陵,顺流东下,战船长约千里,旗帜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豪饮,横握长矛吟诵诗篇,真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现在他在哪里呢?况且我和你只像那些打鱼砍柴的人一样,生活在江中的小洲上,跟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驶着一只小船,举起葫芦做的酒杯互相敬酒。像蜉蝣那样短促地生长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沧海中的一粒小米。哀叹人生的短暂啊!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同神仙一起游玩,与明月一起长存。明知道这希望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只得把表达这种心情的箫声托付于悲凉的秋风之中。”

我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的道理吗?像江水这样不断地流淌,而不曾复还,却并没有消失;时圆时缺的月亮总是那样变化着,但却一点也没有增减。如果从它变化的那一面看,那么,那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样。如果从它不变的那一面看,那万物和人类都将永恒无尽。又何必去羡慕‘长江的无穷’呢?况且天地万物各有所属。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的就成为悦目的颜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啊。这是造物主无穷无尽的宝藏,你我共同赏玩啊!”

客人听了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杯子,斟酒再饮。菜肴和果品早已吃光,杯盘杂乱无序。大家相互挨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苏洵

六国论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塌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上的六国世家,奇怪天下的这些国君,凭着五倍的土地,十倍的军民,决心向西进兵,去攻打崤山以西不过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消灭。我时常为他们深入地思考、分析,认为他们必定有可以保全自己的办法。因而不得不责备当时的那些谋士考虑祸患的疏忽,看待利益的短浅,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当时秦国同六国争夺天下的要害地方,不是齐、楚、燕、赵四国的广大地区,而是在韩、魏二国的郊野;六国同秦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方,也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的广大地区,而是在韩、魏二国的郊野。秦国对韩、魏二国的存在,好比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韩、魏二国挡住了秦国的要道,遮蔽着山东的诸国,所以那时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哪里赶得上韩、魏二国了。

从前范睢被秦国重用后就主张收服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后就建议制服魏国。秦昭王还没有得到韩、魏二国的真心降服,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块地方,范睢为这事担忧;那么,秦国最忌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了。秦国出兵到燕、赵二国去,是秦国冒险的事情。因为秦国越过韩、魏二国去攻打别人的国都,燕、赵二国在前面抗拒它,韩、魏二国乘机在后面截击它,这在军事上是冒险的做法。然而秦国在攻打燕、赵二国的时候,不曾有韩、魏二国从后面袭击的忧患,那就是韩、魏二国归附秦国的缘故。韩、魏二国是其它国家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它们中间随便出入,这难道可以说那些谋士是了解天下大势的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二国,让它们独自去抵挡强暴得像虎狼那样的秦国,它们怎么能够不折转身去投入秦国怀抱呢!韩、魏二国折转身去投入秦国怀抱,这样,秦国人就能够在二国通过他的部队到达崤山以东的各国,从而使天下普遍遭受它的灾祸。

韩、魏二国是不能够独立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却依靠它们挡住那来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团结亲近韩国和魏国,来断绝同秦国的关系。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二国来窥伺齐、楚、燕、赵这些国家,齐、楚、燕、赵这些国家也就能够从这中间自己保全自己了。如果拿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帮助面对敌人的韩、魏二国,使韩、魏二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够为天下挺身而出,去抵挡秦国军队。用两个国家兵力去对付秦国,四个国家在内部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两个危急的国家。假如这样,就可以无穷尽地应付下去,那秦国还能干什么呢?不知道作出这样的安排,却贪图边境上的尺寸土地的利益,背弃誓言,撕毁协定,而且在自己营垒里互相屠杀、吞并。秦国兵还没有出来,天下各国却已经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了。结果使得秦国人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伤吗!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空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在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力沿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朝和尚慧褒开始在这个地方定居,最后就葬在这里。因此,从那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为褒禅山。今天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和尚住屋和坟墓的所在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路,有个叫做华山洞的,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离开华山洞一百多步,有块石碑倒在路旁,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不过其中残存的成为字形的,还可以辨认出是“花山”。如今讲“华”,好像华实的“华”,可能是声音读错了。

洞的下面平坦开阔,有一股泉水在它的旁边涌出来,洞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谓前洞。从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洞,幽暗深邃,走进洞内感到身上很冷;问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它的尽头,人们称它做后洞。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看到的情景却越奇妙。有个人懒得前进想要出去,就说:“不出去,火把快要烧完了。”于是就跟他们一道退出。大约我们所到的地方,跟爱好游览的人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观察洞的两旁,到过而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不多。因为洞越深,到的人就越少了。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能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照明。大家出来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要退出的人,我也懊悔自己跟着他们一道走了出来,因而不能竭尽游览的乐趣。

因此,我有些感慨。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等经过观察,往往会有心得,这是由于他们研求问题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不思考到的。那些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来游的人就多;危险而且远的地方,来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妙、雄伟、壮丽、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色,常常在危险而且远的地方,人们却很少到那里。所以,不是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坚强意志,又不随便地停止不前,但是体力不够的人,也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坚强意志和充沛体力,又不马虎、懒惰,碰到幽深昏暗看不清楚的地方,却没有像火把那样的东西去帮助他,也是不可能到达的。可是体力足够到达而停止不前,这在旁人是可以讥讽的,在自己是应当懊悔的;假如尽到了我的最大努力还不能到达的,可以不用懊悔了,谁能够讥讽他呢?这是我的心得啊。

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有些惋惜那古代书籍的不容易保存,后代人错误地传下去不能弄清真相的事情,怎么能够说得完呢!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刻地思考、慎重地选取的啊。

同我一道游览的四个人,是庐陵萧君圭,表字君玉;长乐王回,表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表字平父;安上,表字纯父。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