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浩瀚大洋是赌场(上)
15807200000043

第43章 风向军国吹(1)

六十七

因为面对这么雄伟的大舰队,加藤友三郎并没有什么满足感,反而开始烦恼了,因为八八舰队这个日本人的梦想太奢侈,不是一个贫穷的小国能够负担的。加藤找了海军省军务局第一课去测算海军维持八八舰队战斗力所需要的费用,于是那个先后当过商工大臣、外务大臣、军需大臣和运输通信大臣的丰田贞次郎和死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任上的古贺峰一这两个少佐测算出来的数字让加藤倒抽了一口冷气——维持八八舰队的水平每年得需要6亿日元。这是因为八八舰队的舰龄只有8年,每年要新建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战列舰来更换,这两个加起来就是8万吨左右,这时候的建舰每吨单价已经超过了1000日元,光这就去掉了1个多亿了,而日本从1920年到1922年全年的国家预算也就只有15亿日元左右,这个舰队在理论上就是不可能维持的。

所以马汉有一个“海权是自然形成的”的结论。

这个八八舰队不能再搞下去了,再搞下去非得把日本拖垮不可,加藤也得出了结论。加藤友三郎一次对在战后当过半年首相,当时是驻美大使的币原喜重郎私下说:“这个八八舰队搞不下去了,如果有机会的话,真想放弃它。”

放弃的机会来了,不止贫穷的日本人负担不了大海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不景气,弄得连财主家都没了余粮,连英国都受不了了。头号超级大国、头号海上霸权的大英帝国到那时为止一直奉行的是“两国海军”政策,现在这个政策出问题了,首先大英帝国在经济上就在走下坡路,再也没有原来那么有钱了,钱全跑到原来的小弟美利坚那儿去了。

赶着这个小弟也喜欢玩海军,造起战列舰来不是一艘一艘地造,而是一个舰队一个舰队地造,当然美国不是大英帝国的敌人这点是可以相信的,但问题是日本也跟着一起上,这样大英帝国从理论上就无法实现两支海军的标准了。于是英国人就想出了“限制海军军备”这一招,也就是自己不增加军备,依靠减少对方军备来维持军备优势。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英国已经不再是大战以前那样的超级大国了,说话不算数了。大约从那时开始说话算数的就是美国人了。1907年底美国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就已经预示着美国开始成为取代大英帝国的超级大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代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在亚洲,特别是东亚问题上发言了。1917年在美国出兵欧洲后,为了换取日本的出兵,日美两国签订过一个《石井(石井菊次郎,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兰辛(罗伯特·兰辛,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协定》,在美国坚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前提下,承认日本在蒙古东部和中国满洲的“特殊利益”,日美得到了暂时的妥协。但是美国对这个妥协并不满意,一直想废除这个协定。这次英国人的意愿是由美国提议召开一个“华盛顿会议”来讨论限制海军军备的问题,而这个海军军备的问题主要又牵涉到了远东问题,因为五强中法国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美国人又加上一个远东问题,这两个议题都是针对日本而来的。

日本对这些问题心知肚明,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提出来限制海军军备,应该说是正中下怀,所以加藤友三郎决定给予响应。政府方面更加没有问题,大藏省无时无刻不在为如何给军部筹钱而烦恼,现在海军自己就肯和英美谈判限制海军军备,那是天上掉下来的、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政府立即顺杆子往上爬,坚决支持。派出了以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为全权代表,由贵族院议长德川家达、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为代表的全权代表团去美国参加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的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可以说是美国迈向超级大国的第一步。会议的结果是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之间缔结的导致日英同盟最后终结的《四国条约》,然后是这四个国家加上意大利达成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最后是这五个国家再加上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签订的《九国条约》,逼得日本最后放弃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放弃在山东的权益。这次会议形成的“华盛顿体制”一直维持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才被打破。

但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题目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因为所谓“华盛顿会议”的正式名称是“华盛顿海军会议”(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11月11日正式开会,一开始是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致辞,一般的致辞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今天天气真不错的废话,可是休斯在致辞中一下子就提出来了四条“基本原则”,给了日本人一个突然袭击。

这四条基本原则是:

1.放弃现在进行中或者计划中的主力舰计划。

2.另外再放弃一部分已经保有的主力舰以裁减海军兵力。

3.有关各国的海军兵力以“现有力量”(Existing Strength)来考虑。

4.以主力舰吨位数来衡量海军,以此为标准来分配辅助舰配额。

经过艰苦的谈判,日本最后终于有条件地同意了英美∶日∶法意的主要战列舰比例为10∶6∶35的提案,内容如下:

舰种合计排水量单舰标准排水量舰炮战列舰(英美)525万吨

(日本)315万吨

(法意)175万吨35000吨

舰龄20年主炮16英寸以下航空母舰(英美)135000吨

(日本)81000吨

(法意)60000吨单舰27000吨

两艘33000吨

舰龄20年8英寸以下

装备6英寸以上主炮时全部5英寸以上炮合计在10门以下

两艘受限舰5英寸炮合计8门以下巡洋舰无限制1万吨以下5英寸以上8英寸以下

根据这个提案,签约国在10年内不再建造新的主力舰。

日本附加的条件是:

1.从销毁名单上撤下已经完成了98%的陆奥号,改为摄津号。

2.维持美国在菲律宾、关岛、阿留申群岛、威克岛和中途岛,英国在香港地区,日本在千岛列岛、小笠原群岛、奄美大岛、琉球、台湾地区、澎湖列岛的防卫现状不变,不再新建、扩建要塞工事,修理工厂和岸基防御。

这样的结果是日本只能保有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榛名、雾岛、比叡和金刚这10艘战列舰,这就是后来日本海军没有了巡洋战列舰这一分类的由来。

六十八

如果没有加藤友三郎的最后决断,日本最后能接受这个结果是几乎不可想象的。最先的反对就来自代表团内,日本海军首席随员、海军兵学校校长的加藤宽治。一个代表团里两个意见针锋相对的加藤,让所有人都觉得有点不方便。当时的英美媒体把加藤友三郎称作“大加藤”,而把无论是官位还是职位都没有大加藤大的加藤宽治称作“小加藤”。

加藤宽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第三南遣特务舰队司令官以后就成了一个反英美派,大战结束后又担任日本赴德军事调查团团长,从那以后更是成了一个亲德派。小加藤注意到了一次大战中德国在火炮、飞机和潜水艇等技术上其实领先于英法这一事实,这就可以帮助日本海军在解除日英同盟后再不能得到英国在海军技术上帮助的后顾之忧。而当时的德国海军当局和一般德国人出于对英法的憎恶又主动地对日本开放各种机密,比如巴黎媾和协定(《凡尔赛条约》)所禁止德国拥有的2200吨级潜水艇(U142号艇)的柴油发动机和二次电池就由三菱造船偷运回了日本。

当时英美法等国对日本和德国之间的这种私下交易有所察觉,抱有很大疑虑。但他们并不知道在德日之间还有一份秘密备忘录。德国海军大臣特罗达中将(Adolf von Trotha,日德兰海战时的德国公海舰队参谋长)和小加藤之间秘密签有一份一开始只是“个人合同”文字的备忘录,主要内容为三点:

1.德国潜水艇图纸全部交给日本。

2.德国向日本派遣两名已经编入预备役的潜水艇军官。

3.日本在德国技术上所作改善,在德国能够采用的时候全部交还德国。

日本海军大臣大加藤听了调查团的原敢二郎中佐的报告后吓得魂飞魄散,虽然备忘录上写明了“个人合同”这几个字,但这东西实质上就是一种德日海军协定,立即命令驻法海军武官大角岑生大佐和驻英海军武官饭田久恒处理此事,一定要销毁这份备忘录。处理这件事花了将近一年,总算把那份让人想起来就心惊肉跳的东西从德国人那里要回来销毁了,但是想把加藤宽治编入预备役的想法却没能实现。

现在的小加藤和大加藤之间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吵,争吵的中心就是这个60%的比例。因为军令部的计算是希望这个比例为70%。

“七成”这个莫名其妙的数字具有无上的魔力,生生地把日本海军给撕裂了,把日本海军一直领上了死路。现在要谈日本海军的历史,就一定要扯到这个“七成”。

这个统治日本海军达30年的“七成”学说是所谓“日本第一的海军战略家”佐藤铁太郎的伟大发明。佐藤铁太郎喜欢弄战略,1892年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国防私说》的论文。甲午海战任赤城号航海长时,在舰长战死的时候果断地接管指挥权,保住了船没被打沉从而使山本权兵卫另眼看待。山本听说此人喜欢玩战略,战后就送他到英国和美国留学,学习海军战略。1902年,佐藤在回国后担任海大教官时又写出了一本《帝国国防论》,从各方面论证了日本国防的三线理论。所谓“三线”,就是海上、海岸和内地三线,这本书深受山本权兵卫赏识,曾被山本大臣推荐给宫内厅供明治天皇御览。佐藤在日俄战争任第二舰队参谋,在对马海战的最关键时刻帮东乡平八郎补上了漏洞,挽救了东乡。战争结束后又回海大当教官,开设 “海防史论课”,是日本海军中公认的战史专家。美兵力“七成论”最早是在1907年发表的《帝国国防史论》中提出来的。 佐藤1912年晋升为少将后,在担任军令部参谋的同时,依然兼任了海大教官,这时写的《国防策议》详细地论证了这个“七成论”。当时由海大校长八代六郎牵头,组织了佐藤铁太郎少将、安保清种大佐、大角岑生中佐、下村延太郎大佐和斋藤七五郎中佐等人编写了一个名叫《国防问题研究》的论文集专门宣传这个“七成论”。

要知道这几个人日后军衔混得最低的也是中将,其中八代、安保、大角后来全当过海军大臣,也就是说,以后他们就代表了日本海军,所以这个“七成论”也就更加轰轰烈烈地深入人心了。

这个所谓“七成论”其实不复杂,就是佐藤铁太郎总结了历次海战的兵力以后得出这么一条规律:海战中进攻一方没有防守一方15倍以上的兵力,就属于冒险,成功的概率很低。反过来说防守一方如果拥有进攻一方2/3以上的兵力就能迫使敌人不敢发动进攻。结论是:日本如果希望美国不敢进攻日本的话,至少应该保持相当于美国海军七成左右的兵力。

如果作为作战用兵的一个参考,这个所谓“七成论”也没有什么大错,当然也没有人知道佐藤少将的数据来源到底是不是可信,起码这个一定要维持相当数量的海军兵力的结论肯定受欢迎。但是如果把这个仅仅是从历史上的战例统计出来的数字神圣到绝对教条的地步,也只有日本人才会那么做。现在小加藤就是拿着这个“七成”教条作武器和大加藤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决反对大加藤去钻英美下的套。

但大加藤决心已定,论官职论功劳论资历小加藤比大加藤都差得太远,小加藤进海军兵时候的教官就是作为大尉的大加藤,小加藤反大加藤反不出名堂,就这样日本在这个海军协定上签了字。

但要知道小加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一股势力,一股海军内部的亲德少壮派势力,靠硬压是压不下去的,加藤友三郎只能够压服反对意见,但无法说服持反对意见的人。好在大加藤也能压得下去,从华盛顿回来大加藤就接替高桥是清当了首相,联合陆军大臣山梨半造一起裁军。

但是加藤友三郎身体不好,一直有胃病,在对马海战时就是按着肚子在帮东乡吆喝。1923年,加藤友三郎在首相任上死于大肠癌,享年62岁。

接替加藤友三郎是再度卷土重来的山本权兵卫,可是山本权兵卫注定当不好首相。这个在前文已经提过,但不管山本权兵卫下不下台,反正他已经被编入了预备役,管不了海军的事了。山本、加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团结海军了。所谓“天才”,就是那些可遇而不可求、几百上千年才有,不能指望永远存在的那种人物,而且天才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来就成帮结伙地来,要不来就一个也不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时代是一个天才群集的年代,但是随着那些天才们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一帮庸才甚至蠢材登台时,上演的东西就变成了闹剧或者是丑剧。

六十九

华盛顿会议只限制了主力战列舰,期限只有10年。大家看着这个条约还不错,就商量着再这样继续干下去,而英美想光限制战列舰还不够,其他的辅助舰也得限制起来,1927年,又在日内瓦召开了海军裁军会议。日本的全权代表是当时的朝鲜总督,以前因为西门子事件而丢掉了海军大臣的乌纱帽,但在后来的1932年又做到了第30届首相的海军大将斋藤实。那次会议不止日本派出的代表是军人,美国、英国、意大利,各国代表几乎全是干过舰队司令的,法国人根本就没来,就算来了也肯定是一个穿二尺半的。话说军人见面分外眼红,最后连美国和英国都吵了起来。美国人不仅主张要限制总吨位,还要限制舰只数量,而大英帝国殖民地多,巡洋舰少了玩不转,这就吵了个不亦乐乎,最后不欢而散,什么都没弄成。

但是这事还是不行,后来在1930年1月份大家又在伦敦凑齐了,这次接受了上次日内瓦会议失败的教训,大家都不派军人,改派政治家,希望政治家们能从大局着眼,达成什么协议。日本派出的是前首相若槻礼次郎,海军大臣财部彪作为随员参加。当时的日本正值政治经济一片混乱时期,田中义一因为关东军在皇姑屯谋杀张作霖而下台,接任的是浜口雄幸。赶上1927年还爆发了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一片悲惨,随身携带工具去南洋打工成了日本女人的一大选择,政府正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所以对浜口首相来说是一定要谈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