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创造力与道德实际上来自于同一源泉,“本我”为无限的意识自由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为自我树立了边界。使得人的意识从万物中独立出来,从而具有无限创造的可能,同时又防止主体超越自我的边界,异化为非主体的存在。
人的创造力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意识不断从潜意识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抵达自由的“本我”的过程。所以人在改造现实世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其实都不是外在的困难,障碍只在于意识本身。现实世界只是意识不断实现自由的参照物。当人的意识抵达“本我”层面,外在的一切所谓困难都将被战胜。
以前,人们总是对人文的进步与创造力发挥的相关性充满了困惑。比如说,古希腊文明为整个西方社会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建立起了基本的文化格局。甚至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餐文化盛宴,中国人吃了两千多年。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将这种文化与创造力的关联关系当成是一种现象来看待,虽然有一些关于艺术与科技关系的讨论,但总体来说还只是停留在现象的层面。
李政道等一批科学家一直在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进行了很多的研讨,他认为以前“美苏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一直以为是军备竞赛,是工业竞争,是钢铁比赛,直到现在我们才明白,他们竞争最深层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他列举了这样一个事实:
20世纪50年代美苏空间技术竞争中,苏联于1957年11月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美国一直自认为是 20 世纪科学技术第一超级大国,这一下举国感到耻辱,各部门首先指责教育界,教育部门也觉得对不住大家,认真反省。10 年后,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也即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艺术素养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艺术达到了世界的顶峰。俄国人说,他们仅仅贡献出一个列夫·托尔斯泰,19 世纪的俄国人就无愧于全世界。当然他们还有屠格涅夫、契诃夫、普希金……还有音乐上的柴可夫斯基,甚至到了 19 世纪后半叶也难有人与之相比。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音乐流派——民族主义音乐,除了德沃夏克、西贝柳斯等少数几人外,其他全都是俄国人……说到美术,19世纪的美国名画,你能举出 10幅来吗?而俄罗斯名画你能举出 100幅,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这些作品给人的震撼甚至连艺术大国法国也无法与之相比……
文学、音乐、美术三大门类,美国都不如俄罗斯,除了德莱塞和杰克·伦敦等少数作家,美国一直引以为骄傲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一查家谱全来自俄罗斯。
文化艺术的背景决定了美国科学技术不如俄国人。
这个结论到底是否准确?艺术的差距对于空间技术的竞争到底有哪些间接作用?为此,1967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设立“零点项目”研究,之所以用“零”命名,是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零点项目”20 多年来花费了上亿美元,参加的科学家超过百名,远远超过一个课题组,甚至一个系。他们在 100 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追踪 20年,到目前已出版了几十本专著,上千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美国国会 1993年 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美国政府为此还制定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种种事实表明: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8]
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如果不能够理解什么是艺术的本质,那么最终就仅仅有艺术的形式,而没有艺术的灵魂。
分析国内的艺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就会发现,国内的艺术教育和其他知识学习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是属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往往将重点放在技能的模仿上。
比较而言,国外的艺术教育却自由得多,甚至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生爱画什么就画什么。按我们的思维,这哪里是在教学生,简直是在误人子弟。但这种艺术教育并不要求学生画得像不像,而是看学生有没有画出自己心里想画的东西。所以,表面上看似乎是学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但本质上是给思想自由,让学生的思想具有主体性,而创造力是没有现成模版的。对比国内学校的艺术教育,其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灵的表达,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完全偏离艺术的本质。这样的艺术教育,又怎么能够为人的创造力的形成注入思想活力呢?
人类文明的发端往往是人文艺术的复兴,然后才有整个社会创造力的大爆发,原因在于人文的复兴本质上是人的意识觉醒。人文所具有的成果,并不能够用现实的物质价值去衡量。
比如说一幅画,究竟有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可以说除了看看之外,没有什么其他功用,但一幅名画却可以卖很高的价钱,原因在于这是人的思想意识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的意识的无限自由特性以艺术的方式表达,而这恰恰是人的一切动力源泉所在,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具有永恒的推动力。
艺术表面上看是一种虚幻情景,但却是意识创造的产物,这些产物往往通过科技的手段转化为现实,这就是创造的完整过程。创造的源头在于意识自由本身,所以艺术所创造的真实,是意识自由的真实,是“本我”的真实,而本我的层面才是人最真实的存在。
从艺术的本质来说,真正的艺术是不同于任何现有存在的存在,因为艺术是意识无限自由的现实化,所以没有任何的模板可以参考,艺术是对于人心灵的深度发掘。所谓艺术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属于意识自由层面。
当自我认知缺乏的时候,人就会处于意识不觉醒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有人文艺术的创造与感知。人的意识只能按照潜意识模式运行,并不断地重复。在此情形下,也就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艺术创造。如果硬要谈论什么人文的话,那也只能是一些复制品,或者只是一些艺术形式的变化。
文化的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对文化的重视,用金钱的投入就可以解决的,最根本的在于意识的觉醒,让人们做自己,从而回归“本我”的状态,回归主体意识的自由。在这个时候,意识的创造力开始以人文的方式得以展现,思想的创造力开始发挥,科技创造力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乔布斯刚刚去世时,浙江省宁波市被曝出将斥资 5 千万培养千名“乔布斯”,舆论一片哗然。媒体发出疑问,乔布斯可以批量生产吗?难道足够多的钱,就可以砸出“乔布斯”?乔布斯无疑是当今世界创新型企业的领军人物,对于国内创新人才的匮乏,急切之心确实可以理解,但是培养乔布斯那样的人才并不是那样简单,更不是找几个智力超群的人花大价钱、大力气培养就可以完成的。
以为有钱有权就可以办成一切事情,包括“复制乔布斯”。正是这样荒诞的想法才阻碍了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产生。出现这样的荒唐事,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意识模式问题。当人处在潜意识模式中时,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放在外部事物上,包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单纯从投入多少金钱的角度来加以考虑的。
所以,在潜意识模式之下,人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只能够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进行不断地重复与扩展。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甚至这种模式本身所固有的惯性是排斥创新的。要实现创新恰恰是要彻底改变产生这种思想的意识模式,所以自我认知的深入、意识模式的改变,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熟悉乔布斯经历的人就会发现,乔布斯并不是被着力培养出来的,乔布斯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是无论他经历怎样的磨难,整个社会环境都在支持他,让他处在自我的边界内,并最终找到最内在的“本我”存在。
正如媒体所问,怎样的社会环境,才能诞生乔布斯?哪些因素又会扼杀乔布斯?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感慨自身文化创新力的缺失。钱学森去世前曾追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顶尖人才?”同样,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回答:“在中国,学校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特立独行的学生的棱角磨掉。”
乔布斯的成功实际上来自于不断地自我发掘,从而能够将自己内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贡献给这个世界。所以归结起来,乔布斯的成就是对于自我意识模式的不断突破,从而实现意识自由,实现自我。
在乔布斯身上体现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只有当一个人变得一无所有的时候,他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这也揭示了为什么一些人只有在经历了极大的艰难困苦之后,才能够恍然大悟。因为一个人完全处在自我边界内的时候,才会去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能。换句话说,才能够发现“本我”意识的自由力量。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所谓的艰难困境,本质上只不过是使人处于无所依靠的状态。当无所依靠的时候,人才能够靠自己。
人类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需要依靠人本身进行创造,而创造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人的意识自由。所以良好的制度环境,并不仅仅保证人们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而是能够为人们真正成就自己提供保证。
所有的制度约束,仅仅是让人们处在自我的边界之内,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不得不依靠自己,不得不去找寻自我的内在力量。不难发现,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虽然小时候调皮捣蛋,学习不刻苦,但是都能够在一次次碰壁中和一次次尝试中,进行自我奋斗,并且终有所获。
有人说,“乔布斯缔造苹果不是奇迹,出品 3D 动画不是奇迹,发明iPhone不是奇迹,他带给世界的真正奇迹是自己命运的改变——正是因为他能够从一个不健全者成为一个健全人,走出人生最惨痛的失败,把苹果推上全球最具价值公司的宝座”。[9]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企业家会受到世人的如此尊重,甚至跨越国界让人膜拜。实际上,乔布斯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来自于他本人对于内在“本我”的探求,以及“本我”永恒价值与力量的发挥。
乔布斯的生命历程就是不断追求自己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一个灵魂觉醒的人的成长过程。乔布斯很多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声音,所以人们才称他为“导师”。“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建议是“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10]
造就乔布斯的是那个无形的力量源泉——本我,即保护自我呈现的环境,可以让他自由地成为自己,而又不超越自我的边界,这个时候自我就成为了创造的力量。
本我,是自由感知的存在,是真正的我,觉醒的我。所有的梦想、道德、幸福、创造力都在这个觉醒的“我”中。但是本我的力量又常常被遮蔽,人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潜意识模式状态下,不断地进行重复,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我意识认知的不足。人往往误认为意识只是人利用的工具。意识的无形性也使得人们难以把握,人们享受着意识创造带来的成果,但是对意识进行创造却知之甚少。人们着力于外在现实成果的堆砌,却不清楚这些成果的意识价值。
人的潜意识模式是维持人存在的基本模式,但是却长期处于无法控制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没有成为自己的主人,而只不过是潜意识的奴隶,在潜意识模式的惯性之下随意地扩张,但却没有呈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