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仅仅停留在获取型模式上进行扩张,那么本质上人是不会实现进步的。即使在这样的模式之上获得了很多的财富,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但都不可能是创造性的存在,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价值的呈现。尽管在此情形下欲望的满足是必然的,但是不可能有内在的价值感,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幸福感。
在潜意识模式下所定义的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这种获取型模式本身的扩张,人们追求的所谓宏大的梦想、富强的渴望,也仅仅是获取欲望的延伸。如果最终的结果是不能够创造价值,那么在这种模式之下所获得的一切,必然要成为过眼烟云。
从人的存在角度来说,人们所追求的一切,本质上只不过是自我的真实存在。所谓外在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最终人们在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当中,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那么这种追求的过程本身就会是虚无的。
如果社会大众普遍基于获取型的意识模式,其最终目的必然是对外在的获取与占有,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就成为了必然。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仅仅是,人的这种外在获取相对动物来说,显得“文明”许多,至少不会去剥夺其他人的生命。但是对于利益的获取,可谓是巨大的。
当人们将外在的获取当成目标的时候,人本身就成为了获取这些外在目标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变成了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即使人们会用一种道德的外衣去美化这种关系,在本质上也仅仅是一种生存依附的需要。
所谓的“关系”“人情”实际上并非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而仅仅是利用的对象。这种所谓道德上的美好关系,仅仅是一种幻想,人与人之间缺乏对于人本身的确认与平等尊重,由权力支配关系所导致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所谓晚辈对于长辈的尊重,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大体也是这样一种支配关系在起作用。
尽管道德上的所谓亲密关系,能够给人们的生存提供了相互依赖,但是这在本质上就要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在这样一种相互支配的关系当中,一切都只是这种支配关系的顺应,所谓遵守道德,本质上也只不过是最大程度地顺从这种支配关系。
人的发展,如果从主体性成长的角度来说,必然是与这种生存模式相冲突的。尽管在外在道德的制约下,可以维持人与人之间表面的和谐,但在本质上却隐含着支配权力的争夺、意识的防卫。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在表面上人与人似乎亲密无间,但在实质上,人的意识却处于难以沟通的状态。
从意识的发展规律来看,人与人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制约意识主体性发展的。在意识的进化领域,如果只是重复生存的意识模式,那么思想意识的钝化也就是必然的。当人们处于获取型模式的相互依赖关系当中的时候,意识能量的大部分将会用在这种依赖关系的维系上面。
所以,人的智力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用在创造力方面,而只能用在支配型权力的争取、顺应与意识防卫方面。无论在这些方面如何努力,即使智力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不可能实现自我意识的独立和主体性的存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个人智力水平很高但在总体上却缺乏创造力,因为人的意识进步实质并不主要是体现在智力上面。如果智力是在潜意识模式层面的扩张,那么即使这种智力非常发达,也只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