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说,生存是人的根本,只有保证了人的生存一切才有可能。似乎为了人本身的生存,不管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都可以采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谈其他的。事实是基本的生存方式差异,在本质上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并不是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其他的才有可能,而是在解决基本生存的起点上,根据主体性的差异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表面上看起来,人确实要以生存作为自己的基础,离开了基本的生存前提,人的一切发展都会成为不可能。我们常常会说物质决定一切,但并不是就此可以推论:为了人本身的生存,就可以没有任何原则。只要是为了生存,一切的手段是否都可以采取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显然,人不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剥夺他人的生命,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存将他人的物质财富据为己有,人的生存方式并不像自然状态下,动物的生存模式——为了生存,血腥杀戮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说明,人的生存是有前提,而不是生存本身是一切的前提。正是生存方式选择的不同,才把人和动物的生存方式区分开来。那么这个生存方式选择的前提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是我的存在”,也就是自我的存在,是依靠自我意识的自由创造力量确立起来的。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的生存,恰恰是人的主体性追求在生存方式选择上的体现。
因此,人对于自我存在和主体性的追求,为人的生存方式选择提供了标准。当然这种主体性也为一切道德划定了基本的边界。
可以这样说,生存本身并不是“人”存在的前提,如果生存是人的前提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在人与动物之间做出区分。仅仅把生存作为人的前提,就不可能找到人超越于动物的根源。人的不同在于,能够超越把生存当成根本的动物模式。因此,人并不是将生存作为一切的前提,而是将自我的独立存在作为一切的前提。正是超越了对生存本身的依赖,人才能够比动物生存得更好,才能够取得超越生存本身的进步。
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常常会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搞上去了,其他的精神追求才有可能实现,所以把经济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虽然人们会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是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精神追求始终是属于第二位的。
经济的根本推动力量,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那么简单。为经济提供创造力源泉的,并不是生存的动力,而是自我实现的动力。
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为社会发展确立了内在的规定性,在人们进行物质创造的时候,始终是先有精神拓展而后产生物质创造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人类社会的经济概念,并不是纯粹的物质繁荣概念,本质上它是人类将自身的精神需求,以物质创造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神并不是第二位的,而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
文明社会建立在人的主体确证的基础上,这也是文化进步的核心内容。以往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是将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当成了文化本身,实际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不能够必然反映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文化实质意义上的进步在于人的主体性在文化当中的确证,以及意识自由的充分实现。离开了这个核心,其他的都只是形式而已。有了这样的核心,文化就有了内在的灵魂,即使缺乏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缺乏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本身也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创造力。同时,文化本身也就有了质的飞跃,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创造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其他的领域,包括经济领域。
经济决定一切,实际上还是从人的获取性意识模式中自然得出的结论,它之所以会获得广泛的认同,正是迎合了普遍的以生存为主导的意识模式本身。
所谓的“只有经济搞上去了其他的一切才有可能”这种提法的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可能实现了表面繁荣,但是这种外在获取型的繁荣,往往是依靠资源的获取、投资的拉动、重复的生产实现的,真正的价值创造成分却很低。建立在这种获取型的经济发展之上的精神文化,可想而知也会是贫乏的。
实质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由经济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意识模式所决定的,如果人的意识模式没有改变,那么所谓的经济发展过程就只能是不断地重复而已。
以生存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最终也会衍变成为以生存作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获取的欲望,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实际上,人们为了生存而生存,并不能够最终解决生存问题。为了生存的目的,人的意识模式就必然是外在获取型的模式,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独立。那种认为解决了生存问题,就有了一切发展前提的说法,本质上是站不住脚的。
在所谓的获取型模式下解决生存的愿望,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为人的发展奠定任何的基础。在获取型模式下解决所谓的生存,会剥夺人的独立性,制约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