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老滋味
15824500000071

第71章 饽饽名铺永星斋

永星斋是北京朝阳门外一家有名的饽饽铺,其产品极具特色,誉满京城。所谓饽饽铺即是糕点铺。光绪六年(1890)二月,一个叫王芝亭的人,在北京的毓盛斋学徒期满后,便到朝阳门外买了两间门脸,自己办起了饽饽铺。他认为天有日、月、星三光,北京已建有日坛和月坛,自己就占个星字,起名为“永星斋”

王芝亭是跟毓盛斋最有名的师傅陈富学的艺。为了创出永星斋的牌子,他制作糕点要求非常严格,用料非常讲究:其面粉必须是“元”字号的重罗细面,冰糖必须是最好的“石里冰”,白糖必须是“义记”糖庄的产品,就连烧的木炭,也必须是由京西山区运来的。在其他饽饽铺陆续改用烧煤后,永星斋仍然坚持用木炭。王芝亭认为只有烧木炭才能掌握好火候,保证糕点质量。有一年冬天,一连半个多月阴天下雪,而当时正值人们买糕点摆供的日子。人们发现,在其他铺子里买的糕点很快便塌陷了,独有在永星斋买的供品却依然如故。王芝亭解释说:原因即在于永星斋烧的是木炭,火候把握得好,其他糕点铺用煤火,糖炒得太嫩,遇到连着阴天一返潮就垮了。从此后,人们更认定了永星斋,其生意愈加红火。永星斋不仅在门市上售货,还有一笔很大的收入是做“专供”。王芝亭和工部一位姓陈的尚书是世交,后又结识了主管太监李莲英,所以内务府所辖的饽饽房每年都指定由永星斋专供。满族历来有做饽饽桌子的习俗。慈禧太后每次寿辰喜宴,大多由永星斋承办。饽饽桌子分为三、五、七、十一、十三等节,每节码二百块糕点,做十三节时就有一房多高了,最上面用佛手、绢花、苹果等做顶子,以示吉利。慈禧六十大寿做的是十三节,除了优厚的加工费外,还可收到一大笔赏钱。

永星斋也为各王府和大的寺庙做饽饽。像恭王府、惇王府、中堂府等都是永星斋的常客。寺庙的供品用量也是很大的,如东岳庙、关帝庙、海慧寺、吕祖阁等大部分供品均由永星斋来做。寺庙的密供有红、白之分,红供是在上面加红丝,是供佛的,白供不加红丝,是祭祖的。东岳庙是御用寺庙,权势最大,又和永星斋是近邻,所以是永星斋的头号主顾。其第二代主持李化通和王芝亭是表兄弟,关系就更密切了。按当时的习惯,卖糕点六两就算一斤,而永星斋的密供一直是准斤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