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15845900000012

第12章 浙江省(2)

1991年7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嘉兴市又集资320万元,在湖滨建成了一座由镰刀、锤子形图案组成的纪念性建筑物——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新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纪念馆坐北朝南,广场上有高大威严的宣誓台和大型石雕照壁以及四个火炬型花坛。在鲜花拥簇下,整个纪念馆显得庄严雄伟。沿着台阶进入陈列大厅,正面是一艘南湖红船模型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陈列”,两个展厅分别布置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史料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等陈列,其中包括江泽民、朱镕基、杨尚昆、宋平、姚依林、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前来参观、考察的照片和江泽民、李鹏、陈云、李先念等同志为纪念馆的题词。馆内还适时地举办临时展览。

南湖革命纪念馆1994年先后被浙江省委和嘉兴市委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嘉兴市“红色教育长廊”(第一站)。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宁波·镇海口海防遗址

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北临杭州湾、长江口、南连闽、粤,为南北转运、补给和海上交通之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自明中叶以来,镇海军民先后经历了抗倭和抗英、抗法、抗日等闻名中外的抗击外敌入侵的自卫战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十分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遗址。

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不断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倭寇的骚扰激起了浙江军民的强烈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镇海,在招宝山上建威远城,并屡与倭寇鏖战于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的前沿阵地,着名的抗英将领葛云飞曾负责镇海的防务,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钦差大臣裕谦莅镇督战,爱国军民同仇敌汽,血战英军,民族气节光昭日月。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航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漳、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等亲率大军筑防御敌,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重伤法军司令孤拔,迫使法军败退,使法舰北上骚扰威胁京津的企图遭到破灭。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我镇海军民数战皆捷,取得重大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曾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军从镇海城关和现北仑区的小港两翼登陆,镇海爱国军民在招宝山、戚家山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击毙、击伤日军400余人,使敌仓皇败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镇海口海防遗址。

现存镇海日海防遗址共有30多处,主要分布在以招宝山为轴心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在镇海口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浙江军民抗倭的重要遗迹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烽难、明清碑刻以及后海塘遗址等。其中,后海塘遗址城塘合一,既能挡住海潮冲击,又能抵御外敌入侵。城塘是用大块石板条石构筑而成的夹层塘,气势宏伟,蜿蜒数千米。在镇海口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金鸡山顶了望台、靖远炮台、宏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如此集中的海防遗迹在全国是罕见的,它们既是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铸成的历史丰碑,同时也记载了外国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此外,在现存的海防册中,还有各个历史时期军政首脑题词碑记、民族英雄殉难处、侵略军的登陆处以及历次战争留下的各种兵器、各类古籍史料等文物。

镇海口海防遗址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镇海人民深知这笔精神财富的价值,自1986年以来,镇海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海防遗址的保护和修复。1994年2月,镇海区委、区政府再次做出了保护开发镇海口海防遗址和建造海防遗址纪念馆的决定。区委、区政府的决定得到了镇海人民的积极响应,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镇海人民自发捐款达1000万余元,用于海防遗址的保护和建造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这项工程得到了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亲笔手书“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名。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杨汝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等都先后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题词。1996年,镇海口海防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缘,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它的南面是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北面是一片平畴,西南面是碧波荡漾的姚江,我们远古的祖先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1973年6月,当时的余姚县罗江公社为防止洪水倒灌,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准备掘深河道,建造机电翻水站。在深掘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夹炭黑陶骨,人们感到无比惊奇。他们立即向公社进行了汇报。公社当即电告县文物主管部门,并做出工程暂停、等待上级处理的决定。浙江省文物主管部门接到电话后,马上派在余姚附近出差的王士纶先生到现场实地勘察,并带回了许多实物标本和动物骨骼。经对采集实物的初步研究之后,省博物馆立即组织力量迅速进行试掘,出土了一批乌黑古朴的陶片、斧痕累累的木构件、斑驳破碎的兽骨,向人们透露出喜讯:这是浙江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与此同时,为探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查。经测算,遗址分布范围约有4万平方米,分别在1972年、1978年进行了两次发掘,面积共计2800平方米。遗址由相互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4个文化层组成。从距今5000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文化层中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一批人体骨骸,丰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积木建筑遗迹以及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猎的禽兽骨骸,植物果实等遗存。由于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叠压在底下的第三、四层长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植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份的水中,隔绝了空气,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构建筑遗址和动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为我们对原始社会农业、建筑、艺术、纺织以及对古地理、古气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

鸦片战争纪念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区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原名竹山公园)内。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是一座以鸦片战争古战场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纪念公园。公园占地10余公顷,园内建有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三总兵”纪念广场、百将题碑、傲骨亭等及迁建的三忠祠和在公园施工中发现的抗英阵亡将士古墓群。

鸦片战争纪念馆是公园的主体建筑,乔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该馆占地672平方米,1996年5月奠基。1997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为该馆题写馆名。1997年6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展厅分国耻篇、抗争篇和回归篇3大部分,陈列140多幅历史照片、20多幅展现当年场景的美术作品以及数十件模型、武器、旗帜和服装等实物。展厅正中为大型“定海第二次保卫战”沙盘,两翼各摆设逼真的战船模型,加上陈列的古铁炮,全面展示了舟山军民奋勇抗英的历史画卷。展馆设计精致,形象直观,是浙江省第一家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纪念馆。

2001年6月,鸦片战争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