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15845900000005

第5章 江苏省(1)

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1959年4月4日由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1960年4月5日奠基,1965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5500平方米的平台上,塔高3815米,面向朝阳。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高度概括了淮海战役的经过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直前的壮丽情景。纪念塔由回廊、角亭环抱,南北回廊镶装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31006名烈士的英名。西廊内装贴着长45米、高3米、由2210块陶瓷板拼装而成的大型陶瓷壁画《决战》,再现了当时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

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250米、宽31米的129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150米的园林中心广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在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门外桃花垠,1992年1月16日落成,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鹏、李先念、杨尚昆等同志为纪念馆题词。

该馆四面环水,清波荡漾,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由主馆和辅馆两部分组成。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馆体呈八棱柱体,在庄严中具有动感,喻示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围由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大屋顶,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与主馆相呼应的辅馆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人格,并含蓄地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

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做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着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纪念馆位于盐城市建军东路。这座占地100多亩的史料陈列馆既是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史诗,又是一幅气吞山河的雄浑画卷。它向人们展示了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新四军在华中敌后与日顽进行殊死搏斗的丰功伟绩。

1940年前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转向诱降国民党,美英也想牺牲中国和日本妥协,因而蒋介石于1941年初下令,趁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人奉命向江北转移之机,集重兵围攻,史称“皖南事变”。随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发布了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并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的命令。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代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达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大会在盐城“泰山庙”隆重举行,陈毅代军长发表了就职通电。从此,新四军活跃在大江南北的华中地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85年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决定在盐城筹建新四军纪念馆,1996年9月建成,纪念馆分为群雕、碑林、展馆、园林四大区域。

纪念馆大门的内侧就是群雕区,广场东西两侧的草坪上屹立着两组由高5米、长7米的红色花岗岩园雕、高浮雕组合的雕塑群像(东边一组是新四军指战员《英勇战斗》,西边是根据地人民《拥军支前》)。塑像气势磅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军民英勇抗战、不屈不挠的波澜壮阔的情景。

穿过群雕区,进入碑林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中心广场耸立着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笔锋刚健,金光闪闪。

纪念碑两侧是碑廊。东碑廊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社会名流的题词碑刻,每一块石碑都是一篇生动的革命教材。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华儿女们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换来的”无疑是对后代深刻的教育,给人以启发,给人以鼓舞。西碑廊主要镌刻的是全国30个省、市、区和港澳台书法家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都热情地歌颂了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丰功伟绩。作品中还有朝鲜文、蒙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题词。一位日本朋友写的是“日中不再战”,充分表达了中日人民友好的心声。

碑林区的北面就是展览馆,为方形两层楼的现代化的建筑。门前悬挂着李先念题写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的金字匾额,正门上方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幅花岗岩阴雕画。东边一幅是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西边一幅是八路军、新四军在大丰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两幅画远看像两面红旗,寓意是共产党领导着这两支武装: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幅画中间是新四军臂章。

展馆内展出历史照片近千张,文物(包括武器装备)500余件。这些文物史料系统地反映了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光辉历程,具体地再现了当年陈毅、刘少奇所领导的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浴血奋战的感人情景。

展馆分为8个展厅,共有4600多平方米。序厅主要展品是以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五位领导人陈毅、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邓子恢为主体的大型雕塑,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巨幅屏风上嵌刻着毛泽东主席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这是展厅的主题,鲜明地表现了“皖南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敌后抗日斗争,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坚强意志。

其余7个展厅展出内容分别为汉口建军、盐城重建军部、苏中一师和苏北三师、淮南二师和淮北四师、豫鄂皖五师和皖江七师、苏南六师和浙东纵队及苏浙军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其中第二展厅主要陈列“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坚持华中敌后的抗战的一段史实,1941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亦称华中分会)。在陈毅、刘少奇的领导下,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先后在盐城建立。1941年7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离开盐城移往阜宁停翅港,1942年12月,军部又从阜宁移至淮南黄花港。展厅的最后部分告诉人们: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作战3万余次,抗击日军13个师团、伪军23万人,缴获长短枪24万3千多支、轻重机枪4700多挺、各种大炮400多门,打死打伤日伪军42万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各个展厅除了陈列文物史料之外,还辅以反映新四军革命活动的独特工艺品,增添了展览的艺术魅力。第一展厅有东台市美术工艺厂用人的自然头发绢绣的陈毅、刘少奇大幅画像;第二展厅有四组彩塑,共100多个人物,惟妙惟肖,神态逼真,形象地再现了民主建政、减租减息、除奸反霸、参军支前生动的历史场面;第三展厅有用金、银箔镶嵌制成的扬州漆画,表现了黄桥决战后陈毅、黄克诚两支队伍胜利会师时的欢乐情景;第四展厅有芜湖铁画“铁骑凯旋”;五厅有东阳木雕“坚持大江南北”;六厅有福建脱胎漆画“红军北上抗日”;七厅有红漆浮雕“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些艺术瑰宝不仅生动地反映出当年新四军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