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15845900000006

第6章 江苏省(2)

展览馆还设有新四军历史资料馆、音像馆、书画馆。资料馆收藏着华中地区党史部门编印的抗日史料5000余册、历史照片7000余张;音像馆收藏有抗战期间新闻电影资料剪辑的电视片,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还有10多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友人在新四军纪念馆参观的电视新闻片,这些馆藏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新四军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书画馆收藏的是各省市和港澳台知名书画家的墨宝1300余幅,舒同、启功、沙孟海、林散之以及谢稚柳、程十发、唐云、关山月等大师的作品都珍藏馆中。

展览大厅的北面是规划中的园林区。这里将是一座清新幽静、风光宜人的古典式园林,水榭石亭相映成趣,流水瀑布飞漱其间;苍松古柏争翠,假山怪石嶙峋;宝塔高耸,花圃喷香,人工湖轻舟荡漾,柳曲桥流连忘返……

雄伟壮观的新四军纪念馆是纪念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日的丰功伟绩而兴建的综合性史料陈列馆,也是凭吊英烈、教育革命后代的理想场所,现已列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江苏省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南京·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一批着名专家云集于此,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在抗日战争内迁西南期间,进行考古发掘、民族调查,并出版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象形文字字典》、《博物馆》等许多专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博物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仍称“国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性质仍是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由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经费由中央拨款,任务由文化部直接布置,如南唐二陵发掘、六朝陵墓调查等。

1950年7月,博物馆改由华东文化部领导,属华东大区博物馆,包括东南地区五省一市(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上海),还建立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部设在南京博物院,这期间发掘了山东沂南汉画像墓、安徽寿县春秋时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还奉命派人到郑州协助发掘商代遗址。

1954年9月,华东大区撤消后,南京博物院改由江苏省政府文化局领导,属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

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博物院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筑未了工程修缮而装饰一新,屋顶铺盖金黄色琉璃瓦,添砌仿汉阙大门,修筑庭前马路,绿化周围环境,兴建大殿前的月台。门前面向通往东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荫大道,沪宁高速公路经门口穿过而进入市内繁华地区;门内庭园广阔,花木葱葱似锦,衬托出仿辽式宫殿建筑的陈列大殿的端严和壮观。

除原有中山门、朝天宫两处藏品库房外,近年又在大殿右侧新建了一座3000平方米现代化的新库房,使文物保管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层的新展厅,即30年代原图纸上设计的连接二楼陈列大厅的底层陈列厅,计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目前连同二楼2390平方米陈列大厅,举办有《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们的昨天——祖国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苏考古陈列》三个基本陈列展览,常年对观众开放。大殿前方西侧的一座与现大殿相似的仿古宫殿式艺术陈列馆,即30年代原计划兴建中的工艺馆,计12600平方米。内设珍宝馆、青铜馆、瓷器馆、书画馆、玉器馆、织绣馆、陶艺馆、漆艺馆、民俗馆、现代艺术馆、名人书画馆等11个专题陈列展馆。

藏品征集工作也有长足发展,目前有各类藏品42万件,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2000件以上,其中考古发掘品、少数民族文物、外国文物、宫廷器皿、清代文书以及日寇投降仪式的文物都是全国的罕见品,科学价值较高。院藏中外专业图书近30万册,其中还有全国少有的善本书和殿版书。历年新征集的古代书画,总数亦在3万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时代的珍品,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是名列全国前茅的精品。新出土的东海大贤庄旧石器,邱县大墩子彩陶器,仪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时代青铜器,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的银缕王衣及“广陵王玺”金印,南京、丹阳一带六朝时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都是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博物院主持或参加的考古工作,如昆山赵陵、高邮龙虬庄、扬州唐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以及苏州真山吴楚贵族墓地等,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获得荣誉奖。与日本学术单位合作的“佛教南传”、“早期水稻田遗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都取得了备受国内外瞩目的成绩。

陈列展览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还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总数约300个左右,观众达1200万,其中海外观众50余万,影响遍及世界五大洲。随着对外开放,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博物院曾先后在日本、德国、埃及、墨西哥、俄罗斯、比利时、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展览,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民族民俗学的调查和征集工作是南京博物院机构建置的另一特点,是全国博物馆中唯一设置有民族民俗学研究的机构,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对彝、纳西、苗、傣、傈僳等少数民族的调查,而近年主要对太湖地区汉族的民俗、民风进行专题调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几十年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相继获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各种等级大奖或进步奖,其他科研项目亦取得可喜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院先后发表各种论着800篇(本),其中《南唐二陵》、《沂南汉像石墓发掘报告》、《六朝艺术》、《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华夏瑰宝》、《东方文明之光——纪念良潜文化发现60周年》等科学性较高的专着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还有11篇论文获省社科二、三等奖,9篇论文获省文化厅首届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院办的《东南文化》杂志已连续三届被评为省内10种优秀社科杂志之一。博物院近年还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多种学术研讨会,其他方面诸如环境绿化、摄影、书法作品、治安保卫等,也都受到政府的嘉奖。

此外,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和吴文化学会都挂靠在南京博物院,并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也附设在这里。博物院还为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10多所高校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帮助实习辅导,又是南京地区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不定期培训文博专业人员,为全国各地的文博单位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蜂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之遗愿,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从那时起,孙中山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

中山陵前临平川,后依青山,呈警钟型。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祭堂内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正中是孙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陈放着孙中山卧式雕像。它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茵、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苍松翠柏,漫山碧绿,既有时代气息,又蕴含民族风格,是我国近代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

中山陵园历尽沧桑,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许多景点建筑毁于炮火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山陵的保护。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曾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政府拨款100万元,将中山陵陵门、碑亭、祭堂顶上的琉璃瓦进行了更换,祭堂和墓室的铜门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再次对中山陵的灵堂、碑亭和牌坊加以修葺,并修复了陵墓附近的藏经楼主楼,作为孙中山纪念馆。

中山陵内的多处附属建筑近年来也得到了妥善修复和保护,正气亭、永丰社、永慕庐、议政亭、仰止亭、音乐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均修葺一新。

中山陵园的修复和重建工作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相助。由张平诏先生捐资建造的“博爱阁”已屹立在梅花山之颠,由香港意利辉投资有限公司张健、蒋明两位先生捐资建造的“中山书院”也已在当年中山文化教育馆的旧址上落成。

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园林总面积已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山陵园管理部门对紫金山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仅补植雪松就达10万株。同时不断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加强对林木的保护管理和治虫、防火工作。如今,这里林海苍茫,花团锦簇,四季景致美轮美奂。

春季,梅花山上万株梅花争奇斗艳,250多亩的梅花山暗香浮动,赏梅的人流如潮涌动;夏季,中山陵音乐台紫藤悬垂,抚慰英灵,流徽榭、紫霞湖清洌袭人,更有陵园大道已成绿荫长廊,构成一片凉爽世界;秋季,松风阁、宝公塔等名胜古迹掩映在绿叶黄花丛中,灵谷公园内万株桂花四处飘香;冬季,紫金山更见壮伟,中山陵墓区雪松尤显青翠挺拔。

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四五百万人次,并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联合颁发的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证书。

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人们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并配有中、英、日文字说明。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和电影(厅内近200个座位的电影放映厅全天用中、日、英三种文版循环放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纪录片)等多种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此外,该馆院内还有约翰·拉贝日记资料展览和东史郎日记案资料展。这两个展览用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分别从一个德国人当年在南京所记录的日军暴行和一个曾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所记的日军暴行史实,再次真实、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特殊的证言展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城南1公里的雨花台丘陵中岗,面积113公顷。自1927至1949年,约有10万革命志士殉难于此。邓中夏、罗登贤等烈士都在这里英勇就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此建立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