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15845900000009

第9章 安徽省(1)

合肥·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中段,占地面积约70亩,是安徽省唯一一座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在合肥成立了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在芜湖成立了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1953年4月23日,在合并上述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8月,建筑面积达11580平方米的陈列大楼破土动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成立。

多年来,安徽省博物馆一直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1978年,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古生物陈列室建成并对外开放,1985年,一座建筑面积达4156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建成使用;1993年,一座面积达1257平方米的新办公楼落成;1995年,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正式向社会推出;2000年,原古生物陈列室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古生物陈列馆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并采用了现代化的陈列设施和技术手段。安徽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位居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和保护,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3万余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楚国货币、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元代金银器、新安书画、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约文书等最为突出;在现代艺术品中,着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4000余件作品珍藏于此馆,为国内外所瞩目。

安徽省博物馆现常年对外开放的基本陈列有《安徽古代文明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另有《潘玉良作品陈列》展览在全国巡回展出。

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继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首先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之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陈云、陈毅、彭德怀、聂荣臻、彭真、乔石等领导同志先后来馆视察。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指示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这一指示不仅为安徽省博物馆,也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独特的历史地位。1961年11月,陈毅同志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亲笔题书馆名。

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军部旧址,又称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环境优美的泾县云岭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纪念馆等建成。

云岭东接泾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风景秀丽。新四军军长叶挺有诗赞曰:“去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设于此,指挥华中敌后各抗日战场的新四军部队。中共中央东南局也同时设此,现已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大会堂。

司令部位于泾县云岭乡罗里村。原为两座老式的地主庄园,有71间民房与一个小花园。内有参谋处、秘书处、作战科、机要科、文印室、速记班等,还有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的办公室和卧室。种墨园的第一进大厅为司令部会客室。1939年2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来云岭视察期间,也下榻于此。今辟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政治部位于泾县云岭乡下汤村,距军部司令部旧址25公里。原为一幢三间两厢双进厅房。后进两厢,右为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办公室兼卧室,左为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办公室兼卧室,前进两厢为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办公及住处。政治部下设有保卫、组织、宣传、民运、敌工等部以及抗敌报社诸机构。1939年2月,在此召开新四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在此为《抗敌报》题定了报头。现旧址已进行维修,并有专人管理。

大会堂位于泾县云岭乡云岭村陈氏宗祠,距军部司令部约1公里。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分前、中、后三大厅,建筑宏伟壮观。门前有雕花屏风,中门两侧各有一大理石石鼓,门上有“陈氏家祠”巨字匾额。前厅与中厅之间有青石铺地的大院天井,中厅6根大木柱上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另有大理石石柱10根,每根高约5米,周围1米有余,质地精美,为祠堂建筑之少见。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这里是各种重大会议和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场所。1939年2月,周恩来来云岭视察,曾在此做过报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占地700余平方米的陈列室即设在大会堂后面。

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修建此陵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4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

陵园的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7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四座石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7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7天7夜,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一序列。

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约3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同志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序列。从广场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的石阶宽度逐步缩小成梯形,加强了透视感,使人们在感觉上延伸了神道的长度。神道有90级台阶,共50米长,90级台阶分成三个层次,喻意当年9000新四军将士分成三路纵队东进抗日。

沿着神道拾级而上,通过神门便进入第三个空间序列——主碑纪念广场。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凭吊广场和无名烈士墓组成。从山顶俯视,主碑纪念广场和外围的花圃组成一个献给烈士们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碑廊的一组组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马头墙簇拥着纪念碑巨大的碑身。马头墙是皖南村落中最常见的民居构件,用它来象征着皖南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寓意先烈们虽然壮烈殉国50周年了,但他们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仍然闪耀在皖南的千家万户,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成为皖南人民心底的丰碑。

纪念碑位于纪念广场和神道的中轴线上,高1236米,宽27米,黑色磨光花岗石碑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碑身弧形,舒展高耸,以简洁巨大的形体象征着先烈们磊落坦荡的胸怀和崇高伟大的献身精神。巨碑下方为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花环。四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西军军歌》、周恩来同志题词及碑记等历史文献。纪念廊里圈排列着9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9000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突袭,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2000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7个单元的纪念廊和9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发展为7个师9万余人的抗日队伍。巨柱的里圈是斜置的花坛,上面种植苍翠的常青灌木,象征着在当年烈士们血染的土地上,今天已开创了万古常青的社会主义事业,烈士们的遗愿今天已变成现实。

凭吊广场为一个50米内径,四面有开口的纪念廊和主碑围合的圆形空间,数字50寓意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主碑向阳,光洁向上的碑身、白色的环廊、围合的巨柱造就了广场肃穆庄重的气氛。主碑和无名烈士墓组合在一起,在透视上形成巨大向上的双曲线抛物线型碑身,增加了纪念碑的感召力,同时利用碑身的巨大体量和建筑空间,形成了第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无名烈士墓的墓室四壁为钢筋混疑土浇注,中间是一个直径7米的圆形黑色磨光花岗石墓池,墓池中是洁白的大理石石棺,墓池后边是祭坛。祭台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墓池上方为一个3米直径的圆孔,光线从上面洒下来,象征着先烈虽然壮烈殉国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铭记皖南事变这一千古悲壮事件,着重于一系列纪念性空间的渲染,丰富构思的内涵,提取皖南建筑文化中典型的、最有特色的“语言”。例如采用改造和简化了的马头墙,黑色和白色提炼净化后的柱础、柱身和雀替,用现代意识和简化了的皖南典型的建筑构件建构的石阙来表现建筑的特定的地域环境,力求体现出陵园及纪念碑明确的地方性、创新性,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气息,突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鲜明的个性和纪念性,充分表达这一特定的历史主题。

陵园西侧为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室内有江泽民和李鹏同志为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的题词:“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皖南事变殉难烈士浩气长存”。

陵园自开放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友好人士、海外侨胞百万余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姬鹏飞、王恩茂、王光英、杨汝岱、彭冲、李瑞环、张震、吴邦国等先后莅临陵园视察,近千位新四军老战士来陵园凭吊殉难战友。陵园已经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歙县·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陶行知自幼天资聪颖,19岁时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称金陵大学),在校期间,他成绩优秀,曾任《金陵光》中文主笔。他因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以“知行”为笔名发表文章。陶行知提出许多改革教育的主张,例如,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首倡男女同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1923年倡导平民教育。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授,与赵叔愚等在南京北郊劳山晓庄村创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在建校之初,陶行知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提倡“教学做合一”。

他曾以“不除庭草斋夫”的笔名,在《申报》上发表了百余篇匕首投枪式的杂文,痛斥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陶行知终于认识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错误,确立了认识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而在1934年将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

抗战胜利后,陶行知积极投入到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去,并且积极提倡民主教育,将《战时教育》杂志改为《民主教育》,并主办《民主》周刊。1946年7月25日晨,陶行知因劳累过度,高血压发作引起脑溢血,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当日12时30分逝世。

为了纪念陶行知,学习和发扬陶行知的爱国主义精神,1993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行知园。园内主要景点有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烈士纪念碑以及行知亭、英烈亭、成人纪念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