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15845900000008

第8章 江苏省(4)

公园一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开发,突出反映教育、文化、园林、旅游四大功能,成为一个乡情、国情教育的大课堂,开发旅游资源的聚宝盆。1996年9月,公园被中央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唯一的民办单位。同时吴园又被中国农业博物馆定为吴文化分馆,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中共锡山市委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为纪念和弘扬沙家浜军民光荣传统而建立的教育展览馆,占地67万平方米。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阳澄湖畔的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游击根据地。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天然地理条件,我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血战沙家浜、激战阳沟娄、伏击八字桥、夜袭浒墅关、奇袭虹桥飞机场等历史事件至今仍广为传颂。该馆再现了当年沙家浜抗日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

沙家浜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及地方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建成了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集教育、休闲、运动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新落成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了400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批革命文物。纪念馆还采用了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

景区规划由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和水生植物观赏区、芦苇荡水上活动区、水产观赏区、农业观光区、运动休闲区、美食购物区八个游览区构成。

革命传统教育区是以革命史迹介绍和《沙家浜》创作过程为主线的人文景观区,突出芦苇荡风景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的性质。主要有瞻仰广场、浮雕墙、沙家浜亭、东进桥、鱼水亭和碑廊、象征十八个伤病员的十八块形态各异的自然石等景点,以雕塑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位于瞻仰广场中央的主雕高达8米,重60吨,由创作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座像的着名雕塑家、原四川美院院长叶毓山创作。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位于沙家浜镇,它始建时为“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陈列室”;后于1988年6月改建为“沙家浜革命展览馆”;1991年正式命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全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展厅陈列共分五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生动的德育基地。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展出的内容有五大部分:

一、建党及大革命时期。主要展出内容是:1926年2月,中共常熟特别支部成立,发动群众,支持北伐,掀起国民革命高潮。介绍了顾治本、钱宗灏、程飞白、谢恺等烈士及李强同志早期革命活动情况。

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展出的内容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常熟革命群众不畏强暴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1928年5月12日,中共常熟县委成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石楚材、宋瘦竹、赵守诚等共产党员先后壮烈牺牲。

三、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展出内容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攻占常熟,常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民抗”和“新六梯团”,同仇敌忾,共赴国难。1939年5月,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作战,与“民抗”、“新六梯团”在阳澄湖畔会师,横扫日伪据点,打击流散土匪,形成苏常游击区。1939年11月,以伤病员为骨干的“江抗”东路司令部(新“江抗”)正式成立。新江抗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组织了北桥伏击战等多次战斗。1940年4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到常熟,放手发动群众,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先后建立起苏常太和澄锡虞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展览同时反映了与忠义救国军胡肇汉部队的斗争经过。1940年7月,日伪发动“清乡”后留,在苏常太地区的共产党员和干部战士顽强不屈,进行了英勇的反“清乡”斗争。

四、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展出内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沙家浜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清剿”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

五、今日沙家浜。主要展出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家浜人民坚持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沙家浜而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两馆陈列了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以及23幅首长题词,同时记述了49条大事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题示作用。

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1938年夏,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新四军东进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经省委批准,江苏省于1985年9月在句容城东南25公里处的茅山镇建成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展馆造型别致,雄伟壮观,既表现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现了革命前辈业绩光照千秋的气势。陈列内容分为“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茅山新四军东进北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五大部分。

整个陈列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地反映了以茅山为中心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和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风貌,已成为南京、常州、镇江等一些大专院校、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德育教育基地。1992年以来先后被省、市有关方面列为“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1996年以来被评为镇江市“文明单位”,2001年4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物馆”,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月被批准为“省级文明单位”。

从1985年开馆以来,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由原先的10万余人次逐渐增加到每年30万余人次。馆内还先后接待了中央以及省、市、部队等高级领导干部、新四军老干部、老战士达1万人次;根据有关部门的安排,原新四军领导吴仲超、王必成、段焕竞、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纪念馆院内。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于1998年在原馆址的基础上进行了新馆的重建工作,整个工程历经一年半的紧张设计、修建与布置,于1999年3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新馆占地面积为16000多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为3500多平方米。

步入新四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别致、气势雄伟的主体展馆,馆外占地达数百亩的广场雪松环绕,绿茵似毯,平整的草坛之上分别陈列着当年新四军在茅山抗战期间使用和缴获的各类飞机、大炮等大型武器。馆内展厅建筑立面以茅山三山为造型,整座建筑庄重大方,展厅共有两层,楼下门厅中屹立着陈毅同志身着戎装、手持望远镜的古铜色全身塑像,在他身后的展厅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主要介绍芦沟桥事变、国共合作、淞沪抗战、日军在苏南的暴行以及苏南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日自卫武装揭竿而起等史实,让我们对新四军挺进茅山以前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茅山后,靠胜利的战斗、模范的群众纪律和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组建地方党和各种抗日团体,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投入抗日斗争洪流,在茅山取得立足点,开辟茅山根据地的史实。

第三部分是茅山新四军东进北上。主要介绍1939年至1940年10月期间,新四军苏南部队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精神,广泛发动攻势作战,不断扩大抗日阵地,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中共苏皖区党委,统一了苏南党政军的领导,基本建成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同时以茅山地区为出发点,东进北上,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史实。

第四部分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主要介绍1940年11月至1943年10月期间,党领导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敌、伪、顽长期反复夹击的严重形势下,以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投入到尖锐残酷而艰巨复杂的斗争中,取得反扫荡、反摩擦、反清乡、反清剿的胜利,牢牢地坚守了苏南抗战阵地,并获得新的发展的史实。

第五部分是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主要介绍1943年11月到1945年10月期间,新四军第16旅先后发动溧高、长兴、周城等战役和战斗,解放了宣长公路以北广大新沦陷区,并与南下的新四军第一师合编,成立苏浙军区,胜利进行天目山三反战役,收复大片失地,迎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史实。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开馆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新四军老战士、原中顾委委员会江渭清同志于1998年坐着轮椅仔细地看完了全馆的陈列内容后,感慨地说道:“这个陈列馆已达到了新四军纪念馆中的一流水平,可以说是华东第一家。”

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经省市批准,在距纪念馆东300余米的望母山顶建成一座高36米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参观瞻仰的人更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