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下
15846000000007

第7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2)

办事处对外是八路军在广西的公开办事机构,对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设机要科、电台室、交通运输科等工作部门。办事处在桂林城北的路莫村还租用民房,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仓库、接待过往人员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并增设了机要电台。工作人员有100多人。这些简陋的家具、朴素的用品,反映出当年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周恩来还应白崇禧的邀请,向桂系国民党官兵发表了《军训工作之重要》的演讲。

叶剑英也多次到过办事处,并利用各种场合开展统战工作。李克农经常登门拜访广西的高层人士,协调与各方面的联系。在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办事处与桂系地方实力派、国民党民主人士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营造了一个曾一度相对宽松的环境,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来到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桂林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

办事处旧址陈列着周恩来用过的钢笔。1939年2月16日晚,忙碌了一天的周恩来又赶到路莫村,向办事处的同志们和在桂林的党组织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当周恩来看到办事处的同志们为了支援前线抗战,节衣缩食,就连作会议记录的曹瑛用的都是铅笔时,就将这支当时名贵的派克钢笔送给了他。

办事处转运站设在路莫村。送往前方的人员、物资大都通过这里。上海沦陷后,国内沟通海外的运输线,只有经越南进入广西这条通道。而桂林既可通贵州、重庆直至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又可达湖南、江西直至新四军总部苏北。为解决八路军、新四军军需物资紧缺的困难,李克农组织运输人员,从越南海防等地启程,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的危险,冲破国民党的无理阻挠,抢运军用物资。

在办事处建立的两年时间里,共输送汽油、汽车、毛毯、被服、电讯器材和药品等军需物资达100多车次,运送抗战人员1000多人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办事处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秘密派出机关,还肩负着联络新四军军部和湘、赣、粤、桂、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党组织的任务。办事处通过各种途径,向各地党组织传达党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要指示,并将各地党组织的工作情况向党中央及南方局汇报。同时,还帮助江西、广东韶关和梅县、海南琼崖纵队等建立了秘密电台,以加强联系。

1941年1月7日,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遭到严重破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于1941年1月20日被迫撤销,李克农奉命率工作人员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胜利回到延安。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虽然只是一幢普通民房,但它经历了抗日的炮火烽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海内外爱国人士为了保卫国土家园,舍生忘死、支援抗日前线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办事处旧址的保护工作,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成立纪念馆,并新建了历史文物辅助陈列厅,共收藏革命文物1000多件。1995年12月,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钦州·民族英雄刘永福故居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反帝爱国民族英雄。他的故居——三宣堂(刘永福因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1891年营建公馆时,就用官名命名它,遂称“三宣堂”),坐落在广西钦州市板桂街10号,它记录了刘永福一生反帝爱国的英雄业绩。

三宣堂占地2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5622平方米,除了主座以外,还有头门、二门、仓库、书房、马房等附属建筑,共有大小房间119间,同时还有戏台、花园、菜圃、晒场等设施。故居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在我国建筑史上称得上是别具一格的晚清南方府邸建筑。

过二门是占地315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南面有一书写着“卿云丽日”的巨幅照壁。照壁的旁边有一株高大苍劲的龙眼树,曾是刘永福缚马暂驻的地方。

照壁的北面是主座,宽2392米,进深三座,4631米。主座建筑材料讲究,如大径只有30厘米的檐柱历经百年仍然结实坚固。室内各种饰物工艺精美,目前存留的各种壁画、浮雕取材广泛,有奇花异卉,有仙翁神女、武将文士等等,全都精雕细刻。

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刘永福及相关的历史文物,《民族英雄刘永福生平业绩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批游客。丰富的图片、真实的物件,充分表现了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法、抗日斗争的光辉历程。

1995年12月,刘永福故居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永福,原名建业,又名义,字渊亭,祖籍广西博白县,1837年10月10日生于防城港市那勤乡小丰村。8岁时,因生计所迫,全家迁居上思县平福。17岁那年,父、母、叔三位前辈都因贫苦饥饿而死,年少的刘永福饱尝了贫苦的艰辛。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把我国近代史推进黑暗和耻辱的深渊,为了救国救民,中华儿女奋起反抗。1857年,刘永福投身于桂南的一支天地会农民军。1866年,胆量过人、英勇善战的刘永福毅然创立了黑旗军(刘永福当年举行祭旗仪式时,以七星黑旗为军旗,“黑旗军”因此得名)。

1867年,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争斗中,法国侵略者先后占领了越南南方六省,并企图从越南打通红河入侵中国。

1873年12月,受越王邀请,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与法军展开激战,斩杀了法军的主帅安邺。

1883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与法军的战斗中,击毙法军司令李威利及副司令韦医。

在此后的中法战争中,黑旗军接连大败法军,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腐败的清政府认为“乘胜即收”是求和的好机会,于是停战撤军。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胜而为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又一次把中国推向苦难的深渊。刘永福以钦差帮办台湾防务的身份率领黑旗军赴台镇守。然而,1895年4月,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

为此,刘永福悲愤地宣誓:“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在内无粮械、外无援助的艰难情况下,刘永福率领只有300人的黑旗军旧部,团结台湾抗日军民,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持续了四个多月的拼杀。日寇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等高级将领相继阵亡,8万日军付出了伤、病、亡共3万2千多人的沉重代价。

然而,坚守台湾的刘永福因得不到支持,弹尽粮绝,只得忍痛离台返回大陆。

1915年,面对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刘永福拍案而起,上书袁世凯表示强烈反对,要求以79岁的高龄北上与宿敌决一死战。但在袁世凯的卖国政策下,刘永福的抗敌愿望只能化为泡影。为此,刘永福终日郁郁不乐。

晚年的刘永福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并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还在三宣堂设立了书堂,让小孩读书识字,并经常给孩子们讲抗法抗倭的故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志气。

1917年,经历了国家与民族忧患的刘永福在极度悲愤中溘然长逝,享年80岁。

刘永福一生为国而战,直至两鬓斑白仍不失爱国热忱。他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浩气长存,永载史册!

钦州·民族英雄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故居又名冯宫堡、宫保第,位于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村退居时住所。

故居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故居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个小山丘,状如伏虎。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合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硬山顶,灰沙筒瓦盖。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还有宗庙、塔、宇、马厩、鱼塘、水井、花园、果园等附属建筑,外筑围墙,规模宏大,院内东头新建有碑林,字迹精湛清秀,笔势劲遒,自成一景。

冯子材故居是冯子材抗法的镇南关大捷的发祥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钦州市一笔宝贵的财富。

冯子材(1818-1903年),字南干,号萃亭。钦州人。年轻时一度参加过农民军,后投靠清军,攻打过太平军,任过广西提督。因受广西巡抚徐延旭的打击,便称病退职返乡。清光绪九年(1883年),已侵占越南的法军首先进攻清军,挑起中法战争,并于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年(1885年)先后进犯我国台湾基隆、福建马尾港和广西镇南关。冯子材以年近70之躯,奉命率地方团练组成萃军18营(近1万人),到凭祥前线御敌。因他威望较高、团结友军好,被推举为前敌主帅,负责统一指挥各军。他在镇南关内约2里的关前隘险要处筑起长墙固守,待武器占优势的法军扑至墙下,即亲率大刀队突然杀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使敌人枪炮无法施展威力,加上友军抄敌后路,百姓也前来支援,结果把法军杀得大败,歼敌1000多人,重伤法军统帅尼格里,追击敌人至关外20余里克谅山、长庆等地。法国茹尔·费理内阁也因此而倒台。正在这时,腐败的清廷却战胜求和,与法国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冯子材被迫撤军。后任过云南、贵州提督。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逝于南宁,葬于钦州市东。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