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祖国的自然保护区
15846200000008

第8章 中南地区(1)

河南自然保护区

神奇的自然王国——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内乡县境内,面积达5412公顷,1980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生态系和珍稀动植物。

本区地处伏牛山西麓,位居我国南北森林动植物带过渡地区。区内森林茂密,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带谱明显,物种资源丰富,并汇集着多种区系的动植物,其中植物2911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连香树、太白冷杉、红豆杉等24种;脊椎动物有16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麝、大鲵等13种。

本区是我国中原地带唯一保存完整的过渡带综合性森林生态区。

青分楚豫——鸡公山自然保护区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县境内,面积达3000公顷,198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植被过渡类型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鸡公山地处大别山北坡,为亚热带向南温带的过渡地段。区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为河南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植物有148科,1288种,鸟类有15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有大鲵、长尾雉、香果树等。

鸡公山还是我国着名游览地之一,避暑胜地,同时也是河南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教学实习和科研的场所。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卫辉、延津两县(市)接壤的大沙河地段和封丘县境内的黄河滩涂和背河洼地,面积达24780公顷,1988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鹤类等珍禽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我国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其地貌特征为黄河改道后历史遗留下来的背河洼地、槽形洼地和广阔的黄河滩涂,水源来自汛期的地表径流、引黄退水和地下水,是我国中原人口稠密地区难得的一块天然湿地。区内生态环境多样,物种丰富,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是南北方动植物类群交汇处及通道,也是鸟类南北迁徙的主要途径和华北水禽越冬的北界。目前已发现鸟类有13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鹳、白头鹤、白鹤、大鸨、天鹅、灰鹤等39种,列入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候鸟有80余种,每年在此路过、停留、栖息、越冬和繁殖的候鸟达数万只,这在我国内陆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实属罕见,因此,更显示出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该区位于河南省西峡、内乡、南召、栾川、嵩县、鲁山等6县境内,面积达56024公顷。保护区由西峡老界岭黑烟镇、黄石庵、南召宝天曼、栾川老君山、嵩县龙池曼、鲁山石人山等6个保护区组

成。这6个保护区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经规划调整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于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伏牛山东西走向,是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和中国动物区划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华中、西南植物的镶嵌地带,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的过渡区。区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88%,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天然阔叶林保存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之人为干扰较小,使本区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区内维管束植物有2879种,其中有中国特有属37个,单属种5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等32种;野生动物中兽类有62种,占河南省兽类总数的86%,鸟类有213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71%,昆虫的种类则超过3000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麝、大鲵等50多种。

伏牛山还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一些支流的发源地,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北方三峡——焦作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

河南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沁阳市、修武县、辉县市4县市境内,总面积达56600公顷。保护区由河南省政府1982年批建的济源保护区和1991年批建的沁阳松岭保护区合并而,主要保护对象为猕猴及森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太行山南段,区内山势陡峻,沟深崖高,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覆盖率达70%,多为天然次生林,为我国暖温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区域之一。经初步调查统计,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66科、704属、1836种,其中蕨类植物23科、47属、93种,裸子植物36科、3属、6种,被子植物130科、624属、155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连香树、山白树、太行花、领春木等14种

;脊椎动物近300种,其中哺乳类40多种,鸟类167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金雕、黑鹤、白鹤等30余种。

本区与山西太行山保护区毗邻,都是当今世界猕猴分布的最北限,其主要保护对象太行猕猴为狒猴的华北亚种,现有20余群2000多只,是目前我国狒猴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狒猴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湖北自然保护区

中国物种基因库——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房县、兴山、巴东三县交界处,面积达70467公顷,1978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199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物种。

本区地处大巴山系与武当山系之间,主峰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素有“华中屋脊”之称。区内植被以亚热带成分为主,兼有温带和热带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本区是国内各动植物区系汇集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特有属的分布中心之一。高等植物有191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水青树等32种。

药用植物有12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丝猴、小熊猫等43种;神农架特有物种有神农香菊等10多种。近年来,神农架多次发现有“白熊”、“白金丝猴”等白化动物,引起中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此外,神农架奇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浓厚的神秘色彩,是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的胜地。

绿色迷宫——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

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达10340公顷。保护区于1985年经五峰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省级,是一个以珙桐等珍稀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武陵山脉东段,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最高峰独岭海拔2252.2米,为武陵山脉东段的最高峰。由于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和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生物区系具有十分明显的过渡性和代表性,加之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古老孑遗物种相当丰富,成为生物的避难所和中国特有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区内植被类型多样,结构较为复杂,共有10个植被型,34个群系;已知维管束植物有193科817属2087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连香树

、鹅掌楸等20余种,并具有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在小区域内高密度集中分布的特点;已知陆生脊椎动物有25目74科307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云豹、黑麂、黑熊、豺、红腹角雉等51种。

后河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

“四不像”的乐园——石首糜鹿自然保护区

石首糜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总面积达1567公顷。保护区于1991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糜鹿及其生境。

本区地处长江天鹅洲故道边,属典型的近代河流相冲积,洪积的堆积形成的洲滩平源,地势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区内土壤肥沃,水质良好,牧草丰盛,分布有广阔的芦苇沼泽湿地。据初步调查,区内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属、238种,脊椎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大鸨、白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区是为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93年和1994年分两批从北京麋鹿苑引进麋鹿64头,由于区内发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达119种,且生物产量高,因此在仅3-4年的时间内,麋鹿种群发展到134头,且麋鹿的野性恢复良好,实现了自然放养的目标。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麋鹿回归自然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世界大型动物回归自然以及种群的恢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长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供湖、蒲圻、嘉鱼和湖南省临湘四市县的交界处,面积达13500公顷,1987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白暨豚及其生态环境。

白暨豚仅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现存数量不足200头,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淡水鲸类和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区地处新滩口至螺山的长江江段上,全长135.5公里。该江段位于江汉平原的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江段水面宽阔,河道迂回曲折,浅滩、江心洲发育,饵料丰富,生境良好,是白暨豚最集中分布区之一。

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和恢复白暨豚种群具有重要作用。

白暨豚之乡——长江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

长江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省市境内,面积达2000公顷,1990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白暨豚及其生态环境。

天鹅洲为长江的一处故道,地处石首市下游约20公里的长江北岸,故道全长20.9公里,水面面积18-20平方公里,汛期与长江相通。故道内饵料丰富,水文条件优越、水质接近长江水质而基本上未受污染。由于故道曾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暨豚的分布区,故保护区可成为在半自然状态下保护和恢复白暨豚种群的重要基地。

目前,保护区正在开展白暨豚的迁地保护工作,并已成功地从长江中捕获一只白暨豚放养在天鹅洲故道之中。

湖南自然保护区

拯救濒危鹤类与淡水豚类的希望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面积达190300公顷,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和珍稀鸟类。

保护区为我国着名淡水湖洞庭湖的一部分,受长江和湘、资、沅、澧诸水系的水量周期升降影响,形成了水、沼泽、浅滩和低岸等复杂的自然地形。洪水带来的营养物质沉积,又给水生动植物繁衍提供了条件,加之地处中国冬季候鸟越冬和夏季候鸟繁殖接合部,鸟类资源非常丰富,仅候鸟就有15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等27种,为我国及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

湖南屋脊——壶瓶山自然保护区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面积达40847公顷,1982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种。

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7米,为湖南最高峰。保护区内相对高差达1847.7米,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带现象明显,森林植被为华中植物区系地带性的代表。由于该地在历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保存了大量的古老孑遗植物及种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2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4种,珙桐、水青树、野腊梅等特有原生型珍稀植物群落具极高的科研价值。陆栖脊椎动物有272种,昆虫有4145种,且新发现新属1个,新种31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5种,特别是该区有华南虎及其繁殖种群的存在。

保护区丰富和特殊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使其具有重要的植物地理学意义及保护价值。

地球上同纬度带上的绿色明珠——莽山自然保护区

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宜章县,面积达19833公顷,1982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华南虎等珍稀动物。

本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植物交替的过渡地区,生物地理位置特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区内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世界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好、面积较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本区植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有高等植物2314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21种。动物有兽类57种、鸟类111种、两栖类33种、爬行类48种、昆虫61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2种。

该保护区在研究古热带泛北极区系演化规律及世界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和对华南虎的保护方面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面积达14285公顷,199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大鲵及其生态环境。

本区地处武陵山脉东段,境内以山地为主,最高峰斗篷山海拔1890.4米,是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发源地。由于太平洋东南季风受到武陵山脉的阻挡,形成当地的季雨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发送的水系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使保护区成为我国大鲵的集中分布区之一。除大鲵外,本区的其他野生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已知高等植物达3000余种,其中珙桐、水杉、鹅掌楸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还有云豹、大灵猫、红腹角雉、穿山甲、水獭等,均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第四纪冰川的“避难所”——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面积达2万公顷,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植被及珍稀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