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15847200000019

第19章 古代敦煌人的生命现象

中国古代对人类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方式,构筑了不同于西方的理论模式。其“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阴阳和谐”的健康机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保健思想;“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法则。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推进了卫生保健的发展,表现出释、道、医、体相互渗透的趋势。

(一)敦煌古代居民的体质

从河西走廊和敦煌发掘出土的古代居民头骨表面性别年龄标志和有关文献资料,反映出当时居民的发育缓慢、衰老快及寿命短等特征。敦煌遗书等户籍残卷中,分别记载了416年至769年西凉至盛唐敦煌地区居区的平均寿命是33.9岁。今天,敦煌人口平均寿命已达65岁以上。它反映出古代居民由于受恶劣的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加之连绵不断的战事、尚未形成的医疗保健体系、低标准的生活条件、以动物性蛋白为主的饮食习惯等,是导致古代居民体质差、寿命短的根本原因。

敦煌所出土的珍贵资料,为我们深人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类体质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二)敦煌古代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敦煌的石窟、塑像、遗书、简牍中保存了大量有关生命现象的资料。

敦煌遗书《玄感脉经》、《张仲景五脏论》、《伤寒论辨脉法》、《占五脏声色源候》、《五脏脉候》、《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玄感脉经》、《炙法图》、《炙经人论体图》、《食疗本草》这些文献中,古人以阴阳五行理论和气的观念为指导,阐述了人体解剖、人体生理现象、体医知识、生态环境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尤其是《五脏论》、《玄感脉经》中的系统观和人体呼吸与脉搏频率比例等论述,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五脏论》残卷中简述了天人合一、表里相应的整体观念,并以五脏六腑为中心,心脏为主导,通过经络把人体各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且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有机整体,并依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伤寒论辨脉法》认为人的脉相变化与人的形体、年龄、性别、性格及气候都有密切的关系。《玄感脉经》论述了人体呼吸与脉搏次数的关系,认为正常人,“一呼脉行三寸,一收脉行三寸”。按目前标准,正常人呼吸数为每分钟18次,则脉搏数为每分钟72次,几乎一致。这些论述,不仅包含着信息理论,而且也体现了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积累,构发出了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人类医疗保健的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敦煌遗书P.2539《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记载:“玄花初开,洪炉耀奇,铄劲成健,熔柔制雌,铸男女之两体,范阴阳之二仪。观其男(之貌),即禀刚而立矩,女之质,亦叶顺而成规。夫怀抱之时,总角之始。蛹带米囊,花含玉藻,忽皮开而头露(原注:男也),俄肉哑而突起(原注:女也),时迁岁改,生戢戢之鸟毛(原注:男也),日往月来,流涓涓之红水(原注:女也),既而男已羁冠,女当笄年,温润之容似玉,娇羞之貌如仙。英威灿烂,绮态婵娟,素手雪净,粉劲花团。睹昂藏之材,已知挺秀,见窈窕之质,渐觉呈妍。草木芳丽云水吞,裔懒叶絮花香风,逸砌鸾接,翼想于男,分寸心为万计然。乃求吉士。问良谋,初六礼以盈止,复百两而爰来,既纳征于两性,聘交礼于同怀。”这充分证明,古代敦煌的人们已对男女性的区别,性器官的差异,性发育的不同特征,性生理的差异等有了较为科学的了解。另外,在《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敦煌民谣、写本中还有许多有关胎儿生长发育、优生、养育等记载。

敦煌现存石窟的塑像和壁画中的神、佛的画像一般都绘有头光或周身的辉光。这反映古人对人体生命存在着光的物质运动发现较早。人体科学专家认为,从原始的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带电,尤其是动物的神经和肌肉均靠“电”来活动。这种电称之为生物电。它所发出的光叫做生物光。由于生物光比较微弱,难以用肉眼看到,如果在一定的电场环境中,人体在生物电的作用下,就可显现出明亮的辉光。科研工作者还发现人体741个针灸穴位均可闪光。这提示人体存在着一个光导纤维系统。它是否与中医的经络系统相吻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光环或辉光不仅是神、佛独有,而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态,只是佛、菩萨、僧人由于经过长期的修炼,功能态和生物电的作用更为强而已。随着对光环、辉光的深入研究,近年发现,人体的辉光是对称的,如发生病变辉光就不对称。

它与人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体质健康状况、内脏器官病变及生死预兆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敦煌的卫生保健

敦煌出土的文献、壁画中还有反映古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保存有从中唐至北宋描绘洗发、剃头、洗浴、刮脸、揩齿、医事的情景(图六十八、图六十九、图七十、图七十一)。如敦煌莫高窟中唐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的“剃度图”中,绘有一僧人蹲在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食指伸人口内揩齿,晚唐第9和第1%窟中,绘有用齿木刷(图七十二),榆林窟第16窟绘有一幅生动的剃发场面,北周第290窟佛传故事中的“淸扫图”,隋第302窟西披和中唐第159窟南壁的“洗澡图”。《敦煌县志》也同样有洗浴和扫除污积量。这件汉文等民间习俗的记载。另夕卜,敦煌遗书《诸亲略得要抄子》、《杂抄》、《大唐同光四年具历》也不乏有许多有关敦煌民间沐浴、洗面等记载。德国东方学研究者曾刊布一件汉文一回鹘文佛教文献《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残片。该经说,人温室洗浴后,能让众生长夜清净,积垢消除,不遭众患,其福无回鹘文双语残片可能是德国第三次中亚远征队于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所得,共两叶4面38行,编号为该文献汉文在前,回鹘文译文在后,属对译作品,译经年代约是在11世纪至14世纪。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还有许多有关疹病、医疗、手术、接骨、送老人人墓(安乐死)等壁画。

敦煌遗书《食疗本草》残卷,载有中古时期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有关抗衰老及延年益寿的经验。

如秘方:“(石榴)其花菜(叶)阴乾,捣为末,和铁丹,服之一年,白发尽黑。

红色,仙家重此,不尽书其方。”此方经服用后,即可使老人头发变黑,面色红润。秘方:“生瓜菜捣取汁,可生发。”还指出莲子可以补中养神,益气力,除西病。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不老。冬瓜子有润泽面容的作用,冬瓜有减肥、健人、抗衰老等作用。

上述珍贵资料充分反映出千余年来人类的体质经历着不断变化,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文明的发展,医疗卫生和保健措施的相继形成和建立,以及原来相互隔离的人群间的通婚等,使人类体质在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人们对抗衰老、减肥健身、延年益寿等方面的强烈追求等,这为我们深人研究社会发展对人类体质的影响和人类生命科学等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