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功教师必做的11个探究
15849500000017

第17章 探究六元认知策略(2)

二、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

(一)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要提高元认知水平,首先应提高学生五方面的意识性:(1)清晰了解任务的意识性。要求学生准确、全面地把握学习任务,明确任务的性质、特点、任务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程度。(2)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每种学习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每种学习材料的性质、结构、难度、主次,以便能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注意力。(3)使用策略的意识性。不同学习材料、不同学习要求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在解决任务之前,要求学生考虑有哪些策略可供使用,哪种策略解决当前任务最佳,要有意识地选择并运用有效学习策略。(4)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例如,自己是善于视觉学习,还是听觉学习;是记得快忘得快,还是记得慢忘得慢。(5)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敏锐判断出现的困难、障碍,准确分析出现的原因,并能适时地进行调整。

(二)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元认知水平与其拥有的元认知知识有极大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元认知知识的传授,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这些知识的应用。同时还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方式,诱发学生产生元认知体验,并不断提高这些体验的精确度,以提高元认知水平。

(三)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根据学习过程特点,按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元认知指导,会收到较好效果。在学习活动之前,着重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为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在学习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讲究学习策略,善于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控制自己排除内外干扰,保证学习计划顺利执行。在学习活动后,注意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注意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能认真分析加以及时补救。最后要督促学生深入反思和总结,一是积累以后类似的场合能用的经验;二是吸取教训,避免再犯。

(四)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反馈环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也可以为他人畅所欲言地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地引导学生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习者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为自己的矫正性机能时,可以说才真正地学会了元认知学习。

(五)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仅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而且往往是两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除了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和认知活动进行调控外,也应重视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中的努力程度、动机激发、本人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诸方面的调控,使学生不仅能自发地调控智力因素,也能有效地调控非智力因素,进而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调控。

总之,对学生元认知的培养若能从以上方面全面进行,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发挥作用,其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利用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翻到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做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换句话说,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二、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这些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当你为了应考而学习时,你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会意识到某些章节你并不懂,你的阅读和记笔记方法对这些章节行不通,你需要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下面说说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一)领会监控

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就是领会监控。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自始至终都持续着这一过程。熟练的读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诸如发现某个细节,找出要点等,于是,为了该目标而浏览课文。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或抓住了课文的要点,熟练的读者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或者不懂课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领会监控最终显示目标没有达到,就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重新浏览材料,或者更仔细地阅读课文。

一些研究表明,从幼儿到大学生,有许多人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技能,好多学生总是把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作为他们的主要策略,从课本或讲演中学习新知识,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有些教育家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视并提高他们的领会:

1.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能力的差异。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比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

2.中止判断。如果某些事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会有明确说明。

3.猜测。当所读的某些事不明白时,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不清楚段落的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重读较难的段落。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

(二)集中注意

注意和金钱、能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一时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他所说的每一件事上,学生只得放弃对其他刺激的积极注意,只得变换优先度,将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

例如,当人们全心注意一个有趣的谈话者时,他们就意识不到细微的身体感觉(如饥饿),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其他刺激。有经验的讲演家知道,听众一旦心不在焉时,他们已经不再集中注意听讲了,可能已经转向注意午餐或其他活动了,因此就要重新抓回他们的注意力。

三、调节策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

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文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元认知策略的这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学习者学习一般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然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假如我们正在学习清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的历史,开始时,我们可能会想,在未来的测验中,有关这些知识的考题可能会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决定用自己的话叙述要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经常搞混一些战争和条约,于是决定慢慢而细致地再读一遍;或者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者退回到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我们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要学会知道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自己,用行得通的策略替代行不通的策略,随时变化或修改自己的行为。所有这些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技能和愿望,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过程对于帮助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认知策略则帮助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因此,我们的元认知和认知必须一道发生作用。认知策略(如画线、口头复述等)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