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功教师必做的11个探究
15849500000004

第4章 探究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3)

发现问题后,教师力求让学生自己尝试多角度地思考,讨论发表见解,鼓励多渠道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使他们的思维更为开拓、深化,语言能力不断增强,对问题的认识更客观,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结论后,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证明这一命题。要证明两个角相等,通常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因此证明本命题要添加辅助线来构造两个三角形。如何构造呢?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发散探索,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作底边上的中线;作底边上的高线;甚至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最后同学之间交流探讨,明确了前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均可以得到要证明的结论,而最后一种方法是不恰当的。经过思考、交流、探索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认识更客观。虽然,学生的见解有时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只要他们动过脑筋,进行了思考,这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应予以鼓励,并积极支持学生发散探索。

(三)比较归纳,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归纳、综合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不仅是科学家发明的手段,也是创造性学习的手段。学生只有善于比较归纳、总结规律,才会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信息系统,进而激发新的发现和创造,并且综合归纳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见解也就越普遍,越深刻,从而越会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解决了“等边对等角”这一结论后,学生自己对比总结:在同一三角形内证两角相等,利用上述结论比利用三角形全等简捷得多。从而将新知纳入自己的信息系统。进而由该定理的证明又探索到“三线重合”及“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这一推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了。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进一步思考:既然“等边对等角”,那么不等边三角形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拓展。

总之,教师在课堂仅有45分钟,要废止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论证,去获取,老师只在适当地方给予点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发现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地去发现知识,主动探索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把布鲁纳的这种观点应用于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当我们不断追求完善教学质量时,就不能忽视发现学习法的潜在价值。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为课程改革和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有助于拓展一线教师的教学思路。发现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布鲁纳发现学习思想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都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教育改革应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其结构和功能具有可塑性的人脑的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因此,人的心理潜能是无限的,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发现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使人脑发挥巨大的潜力。在学生接受和同化相当的基础知识之后,就能够通过探索、研究,发现他们所不知道的或未知的东西。怀疑和否定发现学习方法的功效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键是对它的理论与方法有一个清晰的、正确无误的认识。即使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适合其本人的发现学习课题会受到现实条件制约和限制,但我们可以在同一水平的课题的发现研究中对学科基础学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更耐心的辅导、指导、提示或诱导。

教育工作者应从布鲁纳的有关论述中受到启发:教育理论应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建设应当深入到“人性”这一层次,应当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教育过程是一个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重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技能和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学生、教育过程本身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必须从心理学的视角认真审视发现学习的精髓,不能一味照搬。

二、正确认识知识、技能与智力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发现学习法为此提供了方法指导。布鲁纳把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为智力的充分发展,他通过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通过发现学习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布鲁纳的有关研究为我们认识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贡献。

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

布鲁纳的认识启示我们,我国用于智育中某些成功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教学之中。这就为我们找到一条解决我国目前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问题的出路。我们的教学问题不在于培养学生智力因素过重,而是在如何培养他们智力因素的同时,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通的地方,并且它们之间还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好的教育应该是二者并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四、掌握发现学习法的精髓,不让发现流于形式

发现学习法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概念、原理与规律的过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让学习者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时代的要求和挑战,发现学习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且研究的重点从概念发现学习转向了科学发现学习。重构发现学习是时代对于这一学习理论的崭新诠释,发现学习是不断超越固定结构的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亲历真实情境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注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实施发现法教学,要以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为突破口,要以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着眼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从教和学两方面统筹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使课堂成为学生实践、体验、探究和创造的空间。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在宽松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能力与基础知识,同时,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学生主体地、自律地投入学习。由此应当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

1.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在教科书中挖掘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2.让学生学到思想,克服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导致课程体系庞杂、加重学生负担的弊病。强调让学生学到学科的系统思想,以使他们能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

3.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课题留有较大的余地。教师要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教学中,要能够抓住教材中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创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的开放式的契机。

4.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主动建构认识。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并借以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

5.引导学生产生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具体的情境、不寻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问题的火花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6.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课改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育人成功与否的参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