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15857600000012

第12章 先秦汉族风俗文化(7)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风俗的作用,他们常常将论政与论俗结合在一起。先秦诸子中对风俗论述最多的首推孔子,他把风俗提高到礼的地位,在《诗经》中提出了“美教化,移风俗”[132]的主张,并认为“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133]。所以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想通过移风易俗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其他如荀子的论政,重视民风民气的表现,他在《荀子·王制》中说到大师和乡师之事,应强调“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在“辟云”之事中,也明确提出了“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主张,强调“入境,观其风俗”[134]。又如老子的论政,主张无所欲求,无所作为境界,提出了“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使人过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再如庄子的政论,不主张成教易俗,而强调顺俗行事,他在《庄子·秋火》中云,“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德”;而“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还有墨子的论政主张以兼爱非攻、节用为治国之策,在其论述之中又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风俗联系起来,特别是他反对厚葬的论述,举东核沐之国食长子俗和炎人国舍寡母俗为例,来宣传自己“操而不择”、“便其习而义其俗”[135]的观点,实在是政俗结合的一生动实例。再如韩非子的政论在阐述国之贫富与风俗的关系时,很重视社会风气的表现,《解老》中即云:“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狱讼繁、仓禀虚而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而商鞅的政论认为俗与法不可分割,化俗要考虑到法,立法要观察俗,《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先秦风俗文献政俗结合的特点,在中国风俗学史上开创了“以俗观政,以政匡俗”[136]的学术传统。

总之,先秦风俗文献史俗一体,文俗并载,政俗结合的特点,正反映了中国风俗学在先秦时期还处于初创时期,但基础却是很坚实的。

先秦时期记载并论述风俗的文献主要有《诗经》、《易经》、《山海经》、《周礼》、《礼记》、《楚辞》、《尚书》等。此外,《穆天子传》、《归藏》、《左传》、《战国策》、《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以及诸子百家的着作中也记有不少先秦时期的风俗史料,是研究先秦风俗文化不可或缺的。

注释:

[1]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第233页,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2]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3]此用“溶合”,而不用“融合”,是为了区别于作为民族消亡过程的民族融合。详见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第19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4]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第1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6]《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7]《史记·楚世家》。

[8]《左传·昭公元年》、《左传·照公七年》。

[9]《左传·官公三年》。

[10]《韩非子·和氏》、《史记·吴起列传》。

[11]《史记·韩世家》。

[12]《史记·田完世家》。

[13]《史记·赵世家》。

[14]《论语·泰伯》。

[15]《论语·宪问》。

[16]《尚书·盘庚上》。

[17]《诗经·商颂·烈祖》。

[18]《诗经·商颂·玄鸟》。

[19]《诗经·周颂·噫嘻》。

[20]《诗经·周颂·载芟》。

[21]《诗经·周颂·丰年》。

[22]《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3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第38~42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23]《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年鉴(1988)》,第185页。

[24]《八个月来的郑州文物工作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9期。

[2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第1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6]《1975年左阳殷城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

[27]《礼记·表记》。

[28]周俗猪、牛、羊三牲具备为一牢。

[29]《仪礼·十昏礼》。

[30]《荀子·礼论篇》。

[31]《礼记·祭法》。

[32]《札记·丧记》。

[33]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所云。转引自《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189页。

[34]《韩诗外传》。

[35]《集韵》云:“难,却凶恶也,通作傩。”

[36]《礼记·曲礼上》。

[37]《尚书·无逸》,《国语·鲁语上》。

[38]《仪礼·乡饮酒礼》。

[39]《札记·少仪》。

[40]《礼记·曲礼上》。

[41]大孟鼎铭文,转引自《中华文明史》,第13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2]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43]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44]以上所引均见《周礼·地官·大司徒》。

[45]转引自《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简编》,第253页,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46]《中华文明史》第2卷,第18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7]《说文解字》,第130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48]《周礼·地官·司徒·市司》。

[49]《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50]《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疏引。

[51]《说文》:“襦,短衣也。”

[52]《说文》:“襄,私服也。”“衷,里襄衣。”

[53]《诗经·秦风·无衣》云:“与子同泽。”郑玄笺:“泽,亵衣。”

[54]《礼记·玉藻》郑玄注。

[55]《仪礼·士昏礼》郑玄注:“着,充之以絮。”

[56]《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57]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第59~60页,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58]《世本·说文》:“帚……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59]《商书·微子》。

[60]梁思永:《国立中央研究院参加教育部第二次全国展览会出品目录》,《国内学术界消息(二十五年一月至六月)转载(燕京学报)》21期,第189页,1937年。

[61]《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09、《殷墟文字乙编》6386反。

[62]《屯南》42。

[63]《管子·轻重戊》。

[64]《中华文明史》第2卷,第29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第1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66]杨鸿勋:《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夏原问题》,《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学》1983年第1期。

[67]《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学》1983年第1期。

[68]《汲冢周书·大聚解》。

[69]《合集》28162。

[70]《太平御览》秦七七三引。

[71]《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造四方,乘安车。”

[72]《左传·闵公二年》:“归夫人鱼轩。”杜预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

[73]《甲骨文合集》11477。

[74]《礼记·大传》。

[7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1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6]《楚辞补注·离骚》。

[77]《礼记·典礼上》。

[78]《仪礼·士冠礼》。

[79]《孟子·滕文公下》。

[80]《管子·人国》。

[81]《周礼·地官·媒氏》。

[82]《史记·孔子世家》。

[8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165~1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4]《大戴礼记·本命》,《孔子家语·本命解》、《仪礼·丧服》贾公彦疏所记略同。

[85]《大戴礼记·本命》。

[86]《礼记·檀弓上》。

[87]《荀子·礼论篇》。

[88]《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

[89]《苟子·礼论篇》。

[90]《礼记·杂记上》。

[91]冢人:掌管墓地事务的官员。

[92]《逸周书·周月》云:“岁有春夏秋冬,各有盂仲季,以名十月二月。”

[93]《吕氏春秋·孟春纪》。

[94]《吕氏春秋·仲春纪》。

[95]《吕氏春秋·孟秋纪》。

[96]《殷契粹编》,第354~355页,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97]转引自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8]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9]《楚辞·九歌》。

[100]《史记·封神书》云:“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云中君与其他男神同称为“君”,应是男神。

[101]御祭为御厉恶之事的祭祀。

[102]《诗经·大雅·绵》。

[103]糈,即不陈列祭具。

[104]河伯为黄河河神是传统的说法。林河在《九歌与沅湘民俗》(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7月版)中认为河伯不是黄河之神,而是今陕西华阴一带的河伯部族南迁时带到沅湘的地方化了的水神。

[105]沉祭就是把祭品沉入江河使河神受之。

[106]浮祭就是把祭品放在水上漂流使河神受之。

[107]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108]《史记·天官书》。

[109]《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11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陆机《草木疏》云:“麟,鹿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

[111]《说文解字》:“虎、山兽之君。”《骈雅·释兽》:“此君,虎也。”

[112]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113]吴郁芸:《楚社树及荆、楚国名考》,《求索》1987年第3期。

[114]《礼记·祭法》。

[115]《墨子·明鬼》。

[116]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643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17]《礼记·王制》孔颖达疏。

[118]《礼记·王制》孔颖达疏;另郑玄注:“夏曰杓”为夏商之祭名,周改为“夏曰禘”。

[119]《诗经叫·稚·天保》:“禴祠燕尝,于公先王。”孔颖达疏:“尝,尝新谷。”

[120]《吕氏春秋·孟冬纪》:“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高诱注:“蒸,俎实也;体解节折谓肴蒸也。”

[121]《论语·颜渊》。

[122]《论语·宪问》。

[123]胡厚宣:《殷人占梦考》,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下。

[124]相传远古时有十个太阳,名字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此即为天干,又称“十干”。

[125]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26]《周礼·春官·大祝》郑玄注:“郑大夫云动为董。据董,以两手相击也。玄谓振动,战栗变动之拜。”

[127]《韩非子·说林下》,《战国策·韩策》。

[128]《战国策·赵策》。

[129]《中国风俗辞典》,第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130]《札记·表记》。

[131]《札记·坛记》。

[132]《诗经·周南·关雎》。

[133]《孔子家语·致思》。

[134]《荀子·强国篇》。

[135]《墨子·节葬》。

[136]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前言》,第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