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15857800000014

第14章 从“四个知道两个跟上”入手,着力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1)

顾永标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和民族的希望。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关怀工程,使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大学生人格得到尊重,人身安全得到保护,心灵倾诉愿望的渠道畅通,有益于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之间关系和睦,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和谐校园氛围。要坚持“四个知道两个跟上”,深入实际,精心念好“知”字经;持之以恒,抓好对大学生经常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舍得投入,扶大学生走好成长路。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怀

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摆在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位置,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激励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能够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我认为,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应从“四个知道,两个跟上”人手,即知道大学生在哪里;知道大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大学生在做什么;知道大学生有什么困难;思想工作要跟上;管理工作要跟上。

一、深入实际精心念好“知”字经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判断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若干方法,要学会“三看、三听、三问、一想”,即:上课看情绪,活动看兴趣,走路看神态;课堂提问听发言,日常生活听言谈,点名答到听声音;常到大学生中间问一问,上课间隙问一问,课堂外问一问;每天晚上对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想一想,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摸清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家庭状况、人生追求、人际交往、学习表现及兴趣爱好等情况,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一口清”,对大学生的特征做到“一摸准”,对大学生的优缺点和思想问题做到了“情况明”,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大学生常常处于既保守内心秘密,又希望他人理解的矛盾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抓住这一矛盾心理,在密切相互感情的同时,注意时时有心,处处留意,努力做好知学生工作。一是知思想素质。通过查档案、座谈等途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爱好特长、生活习惯、人际关系、身体状况、入党动机、理想目标等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他们的思想素质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估计。二是知思想动向。言为心之声、行乃心之脉,人的言行就是七情六欲的映象和写照。要注意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习惯爱好、脾气情绪、学习表现等方面的异常反应,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内心矛盾,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有什么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三是知个性特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掌握他们的优点缺点、思维方式、发表意见的方式、接受批评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孤僻多疑的、暴躁倔强的、反应迟钝的人,要倍加关心和关注,从而取得谈心和教育的主动权。

2.勤与学生交流沟通。要达到与学生深层次的相互了解,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交流、沟通之中建立深厚、真挚的情感。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沟通作为管理的前提,形成规范制度。例如,通过建立逐级谈心制度,规定班主任、辅导员每周要与大学生谈一次,院领导每月谈一次。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平常人平常谈,个别人反复谈,发现问题重点谈”的办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广泛开展和大学生交朋友、结对子活动,架起了一座通向大学生心灵的“桥梁”。通过建立思想汇报制度,利用辅导员工作例会、班会、团会,使平时不易察觉不易知道的思想问题和事故苗头,能及时下情上达,对大学生所想所需全面了解。有事无事多与学生交谈沟通,不仅增进了了解,而且师生关系也更加密切了,师生同学情谊更加深厚了。

3.随时掌握学生去向。知道大学生在哪里,不仅仅要知道大学生上课时间在哪里,还要知道他们课余时间在哪里,尤其是各班的班长和政治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动态去向要了如指掌。上课时间知道大学生在哪里,有利于了解和掌控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便于及时沟通、超前预测、跟踪分析、有效监控,也便于随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必要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每一个大学生在哪里,还要与他们一同经受酸甜苦辣,一起思考,共同感受,灵活应对,从而主动将大学生行为控制在有效、有为、有序的轨道,也便于有的放矢的在工作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4.关注学生言行举止。知道大学生课余时间在哪里,可以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适当的时候,应该参与到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文化娱乐中,引导、激发大学生追求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与大学生一同成长进步。知道大学生课余时间在哪里并能够主动走进大学生课余时间生活的“家长”,一定能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打开工作之外的感情通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学生与老师不光是学习中的和谐呼应,还形成了生活中的依附。只有随时随地知道大学生在哪里,牵挂大学生,让大学生觉得这个小家、大家任何时候都在关注着自己,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着自己的成长进步喜怒哀乐,大学生的心自然就有所归属,犹如一根被线牵着的风筝。知道大学生在哪里,也就掌握了大学生的思想。

5.积极与学生同娱乐。知道大学生上课时间在做什么,同样需要知道大学生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片面地认为,课余时间是大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没有必要去过问干预。恰恰相反,课余时间,大学生同样渴望老师成为他们推心置腹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一同娱乐休闲,参与或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课余时间知道大学生的动态,并适当适度与他们一起分享休闲时光的快乐,是走进大学生心灵、掌握大学生思想的一枚钥匙,这样做既能指导大学生从事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又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后,又为大学生思想行为跟踪监控奠定了先决条件。

6.掌握学生实际困难。知道大学生有什么困难?平时就要善于察言观色,观察大学生的情绪、表情、言行上的反常变异之举,除大学生主动诉说和从其他渠道获取的大学生已知困难信息外,要透过大学生言表洞察他们藏着掖着不便启齿的困难,探知困难真相,同时心中或手头要有一本“大学生明细账”,对大学生的家庭底细、遭遇经历、生活环境等情况要做到信手拈来。如此,才能第一时间获取大学生生活困难、家庭遭遇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为大学生出谋划策,力所能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二、持之以恒抓好对大学生经常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