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保安族文化概要
15859300000015

第15章 保安族社会与行为文化(3)

“争进门”。当送亲队伍抵达新郎家大门前,早已恭候的新郎家门口的小伙子们燃放鞭炮,欢呼雀跃,并一哄而上挡住骑在马上的新娘,他们要求送亲人把新娘抱进新房,而送亲人则坚持要新娘骑着马进大门,双方会象征性地相互争执、推搡、增添喜庆嬉闹气氛。如果送亲人抱新娘进入新房则表示送亲人认输;如果送亲人使得新娘连人带马进入院内则表示新郎村中的小伙子无能。在嬉闹中,有新娘家小伙子跑去在洞房门上挂上门帘,由其兄长把新娘从马上抱入洞房,以示高贵。至此送亲仪式才算结束。

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早先还会在阵阵鞭炮声中开始跑马比赛。五马一队,逐次淘汰,最终胜出者,获得众人的赞扬、喝彩和姑娘们的爱慕,还发给他一幅红色绸缎做的披肩彩带,以资鼓励。进入20世纪80年代,机动车代替了马,赛马活动也停止了。

3.“亮嫁妆”

到男方家的新娘方同样要摆嫁妆。新娘家的来人把嫁妆等摆放在院内桌上,其中有新娘所做送给新郎长辈、兄弟姐妹的鞋等的针线手艺,为众人展示“亮嫁妆”,女方陪嫁妆的厚薄,取决于各自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大方程度,一般都倾向于夸张而为,贫富差别大,时间可摆数天与一天半日不等。

4.“叫客与转客”

新郎家和新郎的亲房族人开始轮番“叫客”宴请送亲众人作“转客”,即邀请送亲人到新郎族亲各家中款待,少则三四家多则七八家,家家热情备至,表示男方家族的团结热心与喜庆,最后由新郎家摆出更为丰盛的宴席来招待送亲人,每上一道菜时新郎都要逐席向客人们致“赛俩目”,表示对送亲人的尊重。

这时,双方的小伙子们还会拉出马,在附近的平坦处进行赛马活动,展示骑术增添婚礼喜庆。

5.闹宴席场

宴席当日傍晚就开始闹“宴席场”的娱乐活动。小伙子们会喊着“特郎味!特郎味!歪寸热!歪寸热!”保安语意为“拿柴草来!”聚集在新郎家的院中,待主人拿出柴草燃起堆火,周围放置凳子,边熬制茯茶饮用边进行戏耍娱乐活动。村人们高唱“恭喜曲”,有问有答地唱着“宴席曲”,边歌边舞,唱和相随,有的人家还专门请来能说会唱的“唱把式”,直到深夜热闹场面达到顶峰;主人高兴殷勤地拿出核桃、红枣招待来客。

在过去年代的晚会上,表演者都是男人,有些编排演出的古装节目,也都是男扮女装。唱词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歌颂新娘新郎的俊美善良,祝福他们相爱到老、早生贵子等:二是演唱保安人过去的战斗,被驱赶、长途迁徙和艰苦奋斗的悲壮历史,以资鼓励和安慰后生。现在,婚嫁宴席晚会的节目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一般不生篝火,也不点灯笼,全用明亮的电灯所代替。演员有男有女,一般播放现代歌曲,追逐时尚、前卫和开朗的青年男女们,唱现代歌,跳现代舞,表现喜庆的欢乐。晚会进行到深夜,大家筋疲力尽,主客们相互道喜逐渐离去。

晚会结束后,青年人还要闹洞房,给新婚夫妇制造许多的“麻烦”。

有一些小伙子在新房外偷听新郎、新娘的秘密,故意嬉闹新婚新人,如果听见新娘不答应新郎要求时,小伙子们还会找来新娘的陪女,一起劝闹新娘,如此嬉闹一番后才会离开。

(四)回门

婚礼日的第四天是新娘“回门”看望父母家人的一天,由娘家弟弟起早去请新娘回门,新郎家姐、嫂、姑、舅母、伴郎等人陪同一对新人到女方家回门,在新娘家吃茶饭后,由新娘家、叔伯家请客。他们也会受到女方家族“叫客”“转客”的待遇,最后女方家中设宴招待送别。回门结束前,有新郎须想方设法从女方家中“偷”回一双碗筷,以示“偷”回新娘饭碗的讲究。

(五)新娘特规

新娘过门的前三天,不吃男方家里的饭,都由娘家送来,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心。如果新婚新娘不经沐浴就不能进厨房,不能做饭,也不能给父母长辈们端饭。

“回门”归来的新娘要亲自进灶下厨,拼面切长饭,称为“试刀面”,请邻里、亲属、家人们来品尝新娘的茶饭手艺。第五天,打开新娘的箱柜,翻出一件件嫁妆让大家欣赏新娘的针线。迈尔苏目·马世仁着:《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10~316页。

三、现代婚俗变化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保安族的婚礼中也具有时代特色,彩礼中现代化家电用品开始增多,原有戏弄新人家人的涂黑脸、“怪打扮”等现象愈加稀少,很难见到了。马少青编着:《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22页。

(第五节)丧葬习俗

一、丧葬特点

保安族穆斯林认为归真是一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人在归真(保安语说“无常”)之前,一般不留多的遗嘱,也不提起他曾关注过的任何事情。迈尔苏目·马世仁着:《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16~317页。丧葬习俗按照穆斯林丧葬要求执行,总的特点是无棺椁土葬、速葬、薄葬。

二、丧葬程序与环节

保安族人去世后,马上派人到亲戚家和同族报丧,由本“哲麻提”的学董、乡老负责按照家属的意愿,通知各“哲麻提”到规定的地点送“默体”,再分别通知本村的穆斯林。本村青壮年男子得知后,不问何人或与己何干,都自发地拿上镐头、铁锨(寒冬还要抱上柴草点火烧化冻土)等工具,集中到公共墓地,到指定地点挖掘墓坑。

土葬根源于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去世(无常),均实行直接土葬。不用棺椁,所选墓穴为南北向,宽三尺、长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墓坑内侧再掏挖出放置尸身(埋体)的一偏窑洞,名叫“海拉提”,其洞口高二尺,宽三尺,深长六尺五寸。在海拉提内北壁做出一土枕头,埋体在其中面朝西,头枕北偏西,朝南安放。

亡者尸身通称“默体”。埋葬前,给亡人净洗“苏洼尔”(保安语意:按教规洗“默体”)。无常后男性“默体”由阿訇或教内名望人士洗浴,女性则由年长女性洗浴,注意不可使水流入亡人七窍。洗完用“卡凡”(包裹埋体三尺长的白布),女性则另加一块,长三尺作为盖头布。“卡凡”包裹完成后举行殡礼。

殡礼,穆斯林叫做站“哲那则”,意为众人代亡人祈祷,脱离苦海归真。一般由具有名望的阿訇主持,所有送葬的男子沐浴(做大净)后参加,轮换抬着“塔卜”(清真寺中所放的公共抬尸匣架)到墓里。安葬时,阿訇在墓前诵读《古兰经》,主人出散“海底耶”(逐人散发钱或物,数量不定)。亡人的衣物分送阿訇、亲人或困难所需之人或尊亡者遗嘱送人,一般不留在家里。

速葬也是保安族穆斯林葬俗特点,人从无常到安葬一般不超过三天,有实现“亡人早入土为安”之意。一般习俗为当天无常的人,第二天就埋葬,最晚不能超过三天。如果亡者早晨无常且亲人在本村,一般下午就安葬。另外,还有主张外地无常者就地安葬,不把埋体运回家乡安葬。

薄葬意为保安族葬礼较节俭,安葬亡人花费较少。穆斯林亡人不论生前贫富和社会地位差异,安葬则一律平等,都用统一规格的“卡凡”,同样大小的墓坑,公用抬埋体的“塔卜”众亡人反复使用,都不用丝织品和陪葬品入葬,不为亡人穿孝服。一家出殡,全村助葬。村邻们主动送葬、挖坟墓、抬埋体至安葬完成。

葬后,亡人家属请阿訇早晚在“埋尔札”(墓地)诵经,一般持续“一七”(七天为“一七”)或“三七”不等。葬后第三天为较重要的忌日,请阿訇或念经人在家念经,还要给所有曾来送葬的人送去“斯头得目”(油香),给本村各户送去麦仁。以后每七天请阿訇念经,直至“七七”,百天和周年也是重要的忌日,一般都要请阿訇或念经人念经。马自祥、马兆熙编着:《甘肃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概览》,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39~140页。并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

(第六节)保安族禁忌

保安族有多种生活禁忌,主要可分为饮食禁忌和其他生产生活的行为禁忌。

一、饮食禁忌

保安族穆斯林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伊斯兰教法规定的清真饮食要求,如不吃肮脏环境的动物、丑陋的动物、自死的动物、单蹄动物、扑食害虫的动物、未经放血的肉和没有长鳃的鱼类等。如可举的不食之物:陆地类有猪、狗、狗熊、熊猫、猫、虎、豹子、狮子、狼、豺狼、鼠类、驴、骡子、马和爬行类等;水生类有水蛇、乌龟(王八)、泥鳅、海狗、海豹、海狮、鳄鱼等;飞禽类有乌鸦、老鹰、猫头鹰、猎隼、秃鹫、燕子和麻雀等。另外,不论禁食与否,凡是不健康的动物一律不吃。在饮料方面,不能喝酒,不能喝动物的血和不能喝静止不动的死水等等。迈尔苏目·马世仁着:《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07页。

二、生产生活类行为禁忌

其他生产生活行为禁忌表现在无论保安族男女都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用具和工具,认为谁跨越这些工具就会遭到不幸;家人外出归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和病人的房中,认为外面的鬼怪跟人进屋,对小孩、病人不利;妇女到河边担水,盛舀水时必须逆水舀,忌顺水舀,更不能反手舀水;客人不能进保安人的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甚至女主人在厨房炸制“油香”、馓子等食物时,包括家人在内其他人都不能进厨房,认为惊动了油,炸出的食品不好;宰牛羊鸡等,在剖内脏时必须先把心脏割开,认为牲畜等虽被宰,但心仍活着;屠宰后不能说“死了”,否则即不能食用。另外,家中来客人或者念经悼念亡人时,绝对不会宰兔子招待,认为兔子豁口不健全。

出远门的人如果在途中见到空桶,认为出门不吉利,要返身回家;忌讳坐在门槛上,尤其禁止女性坐门槛;盖房、娶妻等喜事要在星期四、星期五举行,忌在春节、元旦等节日举行;忌讳对着他人面咳嗽、打喷嚏;忌讳将袜子、裤子等物品挂在高处。马少青编着:《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24、25页。

保安族丧葬禁忌放鞭炮、送花圈、烧纸等行为。站“哲那则”时忌非穆斯林参加。妇女一般不送默体至墓地安葬。

(第七节)民族体育

保安族的体育活动可分为民间传统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其民间传统体育源于历史中的生产、劳作,生活中强身健体的娱乐性活动;近现代体育是通过学校教育而进行的多项健体强身、竞技、表演体育活动。

保安族传统娱乐体育活动,一般在冬闲时候举行,保安族既喜爱摔跤、好枪,善于骑马、射箭、射击等,也有压走骡、赛马、打石头(保安族称“打杠”)、打地米俩(保安族称“玩麻查板板”)、木制响铃操、打五枪、抹旗、民间武术、夺腰刀(保安族称“什都乎班勒”),皮筏渡河分牛皮筏和羊皮筏两种,牛皮袋渡河、涟泳、顶牛、拉屎狍牛(现称“大象拔河”)、踢毽子、甩抛尕、抱腰、围山狩猎等。

保安族主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有:赛马、射箭、摔跤、抱腰、打五枪、抹旗、甩抛尕、顶牛、压走骡马、夺腰刀、皮筏竞渡、打石头、木制哑铃操等等。

1.赛马

赛马是保安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它一般是要求在规定的距离内竞赛跑马的速度。逢集进行马匹交易和结婚迎亲场合时,保安人喜欢组织赛马活动。

2.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