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村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派驻奥运功能核心区的派出机构,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从某种角度来讲,街道是中国社会运行过程中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也是促进一方地区和谐发展的主导者。街道需要处理的事务涉及方方面面,都直接关乎群众、关乎社会。挂职期间,我主要负责党建工作。这一工作着实为我提供了一个增长才干的实践平台和全面锻炼的广阔空间。通过每天在基层的走访、调研和与不同性质的企业打交道,以及解决在高校从未碰到过的困难,我学会了从宏观学习把握政策、从微观落实执行政策的工作方法。挂职锻炼让我把党的建设工作由校园扩展至校外,工作对象由学生扩大到企业。通过基层的党建工作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党务工作者的光荣与责任,饱尝了基层工作的艰苦和辛劳,更加明确了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和期望。挂职期间的党建工作经历深化了我对社会的认知,丰富了我的社会工作经验,锻炼了我的社会交往能力,使我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立足社会基层实际,不断思考,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
通过基层的挂职锻炼,让我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学习和实践环境由校内扩展的校外,由书本理论延伸至社会实际,由国家的教育目标联系到基层的实际需求。通过基层的锻炼,我深刻体会到了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不断反思着自己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挂职过程中,我在充分了解社会基层需求和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在合理平衡“理想”与“现实”中把握学生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前提下,深入思考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怎样培养人”。社会基层的实际让我感受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显着成绩和美好的前景,也让我切身体会到这项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重道远,同时也再一次坚定了我挂职锻炼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念和决心。
立足创造社会效益,充分整合街校教育资源
辅导员挂职锻炼既肩负着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嘱托,同时也肩负着社会的信任和期望。挂职锻炼期间除了要增长个人才干能力外,还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辅导员挂职锻炼的社会价值。挂职辅导员是连接街道社区与高校的桥梁,是街道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挖掘者,是街道和学校育人目标的协调者。挂职期间,我本着“充分合作、力争共赢”的原则,调研、分析街校双方的实际需求,不断挖掘整合街校的教育资源,发挥街道和学校的双重工作优势,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展教育载体、丰富社会认知,为街道引进知识理念、补充生机活力、注入和谐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为街道和学校提出建议,力争创造出辅导员挂职锻炼的良好社会效益。
立足辅导员职业精神,时刻与学生分享挂职心得、收获
辅导员挂职锻炼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虽然我的工作空间和领域已经远离学校,但对学生的挂念之情更加浓厚,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之情依然不减。挂职锻炼期间,学生对我的惦念和关心令我感动,让我获取了一份来源于学生的工作动力。我也毫无保留地与学生们分享我在基层工作中的心酸与喜悦,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基层的现状和自己应该奋斗的方向。居住于学校的便利条件让我得以兼顾履行一名辅导员的职责。“白天有事为街道工作,晚上没事为学生工作”成为我挂职期间的实际状态。我在高校与街道、学生与社会之间恪守着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时刻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选择了就要风雨兼程
任长顺
首先,谈谈班规的制定。班规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起点,富有新意、语言优美的班规容易被学生接受,而老调重弹、语言枯燥冗长的班规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我们班的班规是:学会做人,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说了就要做;学会做事,按规则办事、做事要有计划;学会合作,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随时准备帮助别人;学会学习,体验专注的快乐,从细小问题入手。
我把这四个方面称为“班级习惯”。我是这样向学生阐释其内涵的:学会做人强调一种责任感,学会做事强调一种规则意识,学会合作强调一种协调能力,学会学习则强调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做人是第一位的,而做人又是通过做事和与人合作具体表现出来的。学习则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其他任何方面的品质最终都会在学习品质上有所反映,在学习成绩中有所体现。一个负责任、守规则、善合作的人,搞好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实践证明,效果比较理想,尤其是“按规则办事”和“体验专注的快乐”这两条比“不准迟到早退”和“要及时打扫宿舍卫生”之类的说教给学生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其次,谈一下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当我们把一件事交给学生干部时,他可能会说担心干不好或直接说这件事我没有做过。这时我们应该对他说,让你做不会做的事是对你的一种锻炼,学生干部要全方位锻炼提高自己,只有在尝试新的工作的同时,才会遇到新的问题,发现不完美的地方,这时你才能反思为什么没有做好?哪里没有做好?找出原因,下一次把工作做得更好等。以此作为说服学生干部的切入点,容易使他乐于接受此项工作,并认真去做。
在与学生谈锻炼能力的时候,我经常把个人能力详细化分,并向学生做如下解释:
在众人面前讲话时,如果你的目光不敢与众人交流,你的双腿总是在颤抖,你的牙齿总是在打颤,那么你又怎能清晰地表达出你的思想和理念呢?所以,如果你们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讲话时,一定要抓住机遇,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告诉学生:在一个团队商讨问题时,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对他人的观点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又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种人久而久之,就会被团队边缘化;有的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却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当众说出来,而是跟身边的人小声说,这种人是最不受团队欢迎的;有的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能够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用最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种人在团队中是最受欢迎的。你要学会与其他同学沟通。
考上大学后,很多学生的目标变得模糊不清了。有些学生不知自己学的专业将来就业如何,有些学生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学的知识将来用不上,常常感到困惑。这时我从“技多不压身”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现在的专业是基础,因为未来有很多不可预知性。同时鼓励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提高职业规划能力。
最后谈谈常规管理。我觉得辅导员尤其要处理好爱与严的关系。在学生无助的时候,给予支持;在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予慰藉;在学生自卑的时候,给予鼓励。爱要体现在严格中,只要我们不乱摆教师权威,不简单粗暴,严在当严处,严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上,平时细致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学生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严格背后的浓浓师爱。另外我觉得在常规管理上既要能“进得去”,还要能“出得来”。“进得去”说的是能满怀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全面关心爱护学生,不断努力把工作做好。但由于工作太投入,太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有时会因为宿舍卫生的连续扣分、综合量化这类小事而闷闷不乐,这实际是因为没有能够“出得来”,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态。我们要学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划班级的发展上,要静下心来研究班级现状,明确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下一阶段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从而制定周密的计划,并一步步付诸实施。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会遇到更多的学生问题,但你既然选择了辅导员这一岗位,就要风雨兼程。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班主任工作四“得”
薛凤莲
前段时间我无意中翻看了易中天教授的《闲话中国人》。他在书中谈到,人生须有四“得”,即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这句话让我感慨良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班主任同样也需要具备这四种素质。
首先,大学班主任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表明既要有韬光养晦的谋略,又要有高瞻远瞩的才华。当代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具有时代的印记。有人认为,他们为“垮掉的一代”,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未来的栋梁之才。总之,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优缺点都非常突出。作为班主任,面对被社会评论褒贬不一的大学生时,要沉得住气,既不能因为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而对他们心灰意冷,也不能因为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优点而盲目乐观,放松管理。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情况下,要理性地看待与分析他们,采用包容、理解、平等沟通等方式对其“授之以渔”。
其次,班主任要变得了“脸”。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见风使舵。红脸也好、白脸也好、黑脸也罢,班主任的变脸是指在学生遇到不同情况时充当的多种角色。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良师,也要成为学生的益友。不同的场合,多重身份,班主任的“脸”都得有变化。俗话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主任对学生的真诚关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的表达,而且是一种评价、一种社会性认可,每个学生的心目中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心理作用,常转化为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使学生容易产生近师、亲师、信师的心理效应,把师生感情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班主任的“变脸”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方式,是爱学生的一种具体表现。
再次,大学班主任要弯得下“腰”。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一种风范。班主任的弯腰体现在谦虚谨慎、作风民主、体察下情、和蔼可亲等方面。相反,缺乏人情味,对学生冷冷冰冰、麻木不仁,整天高高在上、爱耍威风的班主任,则很难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日久天长势必脱离学生,走向自我孤立。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期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班主任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哪怕是一个主动的招呼,一句亲切的寒暄,一句玩笑话,都会使他们感到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亲近,从而达到师生间心理相容、感情相通。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做事不当或出现失误,要勇于承认,不掩饰、不回避,这样学生反而更能够接受班主任和感受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更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班主任的弯腰,是一种品质、涵养,是一种境界,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具体体现。
最后,大学班主任要抬得起“头”。抬头,是一种大气,是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心胸的表现。班主任的“抬头”,需要勤于学习,具有开放的、动态的思维模式。如果一个班主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学识较渊博,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能说出适合时代、适合学生的流行网络词汇,能唱些流行歌曲,能用电脑处理一些事务……,则必将完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果班主任能引领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帮助他们确立人生坐标,学生将由衷钦佩他。如果大学班主任能让学生对其产生信赖、推崇之感,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辅导员的三种感情
王淼
一晃5年过去了。在5年的辅导员工作中我有很多收获,也经历了很多坎坷。探寻记忆的角落感慨良多:辅导员的工作虽然不好做、日子虽然不好过,但却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留下了太多幸福的时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逐渐明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心中应时刻保持辅导员应具备的三种最重要的“感情”。
热情——工作的原动力
正如很多人所说,辅导员的工作纯粹是一项“良心活”,没有太多的目光落在他们身上,没有多少成就让他们分享。辅导员和周围的人一样,在克服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面对着人生的种种选择。但无论何时,当周围的学生需要他们的时候,当团队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能站出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工作,去鼓舞周围的人,带动自己的团队。
记得5年前和系里学生科协主席聊天时,发现他对科协缺乏资源、工作开展困难的局面一筹莫展,于是我鼓励他勇敢尝试、积极筹措、拓宽资源。在我们的努力下,科协有了第一台学生组装的服务器,保证了日常服务工作。第二学期,我们还争取到了一些资金,将“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地办成了一个精品项目,使科协有了支点,工作局面从此大为改观。
我依稀记得,早期和学生会的学生一起组织学生节晚会时,面对经费不足、工作人员经验欠缺、节目质量差等接踵而至的问题,我们总是保持高昂的斗志:联系经费和培训人员,对各个节目组进行辅导……经过几周鏖战,对出现的问题逐个击破,我们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因为心中对工作充满着热情,每一年学生节晚会的当天,我都是全天在晚会现场,以帮助学生解决彩排及演出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我见证了学校数学系学生节晚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这是我在清华大学做学生工作9年中最大的收获。
友情——朋友般的关爱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与其说是师生关系,不如说是朋友。辅导员如果能够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一种与学生建立友情的心态,给予学生朋友般的关怀和支持,往往可以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作为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实际的启蒙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意识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领域,都不希望自己的想法被轻易推翻。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做到与学生共同分享,而不是灌输。
做心理辅导员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很特殊,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没意思”,在他的心中有自己的逻辑体系,有一套不太同于常理的价值观念,甚至表达出对生命的轻视。我刚开始跟他接触的时候,就是从他唯一觉得还“有点意思”的游戏入手引出话题的,然后,从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出发,尽量引导他多说话,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在他的价值体系基础上,引导他接受一些我的想法,尽量消除双方思想上的隔阂。谈话之后,我还去图书馆给他借了一本《希区柯克悬念小说选》,建议他读一读。一周之后,我再去找他的时候,他告诉我说“这书有点意思”。在交流中,我赢得了他的信任,彼此间建立了一条顺畅的沟通渠道,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