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的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形成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的运行机制。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立法工作。
(1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对外开放。要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把我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向世界是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要翻译介绍一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注重选拔政治思想素质好、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出国交流。在扩大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现象,坚决抵制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
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14)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馀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立足新的实践,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准确阐述经典着作中的基本观点。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5)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至关重要。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建设,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
(16)组织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进一步改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
五、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
(17)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要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国家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努力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要逐步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
(18)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改革。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推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聘用制,把学术造诣高、讲课效果好的专家学者吸引到教学第一线。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规划和审定工作,重点教材要统一组织编写。
(19)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改革。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工作,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五年研究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要按照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改革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评审制度,重点支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20)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评价哲学社会科学要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推动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制度,把奖励与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与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结合起来,与促进理论成果更充分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重大科研成果。依法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产权。
六、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22)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既能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又能发挥市场作用的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推行聘用制,改革职称制度,完善职称评聘体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完善分配制度,重实绩、重贡献。
(2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全社会都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七、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24)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要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25)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每年都有增加。
(26)要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重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着作的引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协会、研究会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管理,加强对互联网上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和论坛的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27)党委和政府要密切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广交朋友,增加了解、增进感情,树立服务意识,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