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河疍与海疍珠疍
15860500000022

第22章 北部湾珠疍:南珠绝唱(4)

在择日的时候,这里有一种封人的说法。是指在男女确定日期结婚的时候,假如日师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算出来不太吉利的结果,就有可能要封人。被封的人可以是新娘、新郎或双方各自的父母,这里的“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允许被封的人出现。如果算到男方的父亲,不能出席婚礼,否则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他就要躲到其他的地方而不能出席婚礼。至于说到什么地方,有个衡量的标准就是只要听不到新婚的鞭炮即可。据说这种风俗习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遵守了,因为有时算到要封新郎或新郎三天或七天,这样的话,刚结婚还没有洞房,就要把双方分开,那结婚还有什么意思。看来,这样明显与人们生活习惯不符的风俗,渐渐不为人们所接受。

另外,过去生活不好的时候是用自行车接新娘,而现在是用摩托车或是小汽车,有些人90年代结婚的时候还用拖拉机接过。在迎娶新娘当地有个习惯,假如在路上碰巧遇上了另一家也是同一天结婚的新娘,两位新娘必须要交换身上的一件小东西,如随身带的小手饰之类,然后要绕道走,不能走对方已走过的路,否则会不吉利。在此路程中,如果碰到坡路的话,新娘不能下来走路,而一定要由几个人推着车走,新娘进门的时候也不能碰到门槛,在时间上也有个规定就是必须要在中午12点之前把新娘接回来。这里不像城市里宴席都是安排在下午,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他们是女方和男方分开请各自的亲戚朋友吃饭的,早上女方请他们的亲戚,下午是男方请。

婚后三天,女方要回娘家,通常会带些糍粑作为礼物,但一定要在当天返回。如果碰到有封人的情况,可能还不能见父亲或是母亲。

据当地人告诉笔者,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这里还有哭嫁的习俗,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就很少了,因为他们都认为结婚是一件高兴的事,为什么要哭呢?而且人一辈子不可能都呆在父母的身边。现在电话交通都很方便,不像以前和亲人分开了以后可能会很久见不到面,所以就没有太值得伤心的地方。过去有些是本村人在广东或其他地方当差,在那娶了老婆后就带回来。而现在有部分人是从外地嫁到这里,比如钦州、南宁、桂林,不过大多都是广西的,省外的非常少。

2.丧葬。丧葬方面表现了当地人非常传统的一面,几乎是所有的家庭都不能接受火葬,他们坚持采取土葬的方式,如果有人去世了,就抬到附近的山上埋葬。但在时间上有个规定,就是必须在下午送上山,这是与日出日落的自然规律相符合,下午日落西山也就表示人的一生结束。在送葬过程中会敲锣打鼓放鞭炮,送葬的队伍路途中所经之处,路边的住户和商铺都要把门关起来,等他们走过了以后才能开门,而且路上的行人都要避开,看他们是会不吉利的。在送到一半的路程中,由死者最亲的人,用刀从棺材的四个角上切一小块的木头下来分给亲戚,这表示着分财产的意思。然后一些远亲就会先回来,由最亲近的几个人抬到山上埋葬。

3.祭祖习俗。在黄稍村,祭祖活动主要有两个地点:一是大王庙,一是村祖庙。大王庙里供着的是神像名叫村大王,传说是村庄的管理者。而村祖庙里供奉的则是这个村庄的祖先。两个庙相隔距离不过几米,其中一间用砖瓦砌成的稍大的屋子是大王庙,里面贡着村大王,前面放着香炉,屋子的正面留着一扇窗户大小的空格,人要祭拜的时候是不能走到屋子里而只是站在屋外烧香祭拜。屋子外面墙的两侧贴着一副对联:“王恩似海深,大德如山重”,横披:“大王庙”。而旁边的村祖庙就破旧许多,只是简单的用石块搭建起来的小土堆,也没有什么对联,不过在它前面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个长约三米宽一米左右的水泥台,在水泥台的左侧是两口很大的炉位。祭祖活动每一年分春夏秋冬举行四次,每次祭祖一般是由一个负责人组织各家各户出钱买好贡品,包括猪肉,鸡鸭等,然后在村祖庙前面的水泥台上把猪,鸡鸭杀好后,就把它们放进旁边炉位的锅里煮熟,接着就开始祭拜村大王和村祖了,希望它们保佑家人平安,财源广进等。祭拜完后,就要猪肉平均分给大家,每个人把分得的猪肉同时还有一种淡黄色用猪肉汤做成的福饭带回给家里人吃,这样表示没有到现场的人也参与了拜祖的活动。

4.问神。在一次采访中,笔者偶然看到大概十个左右60、70岁的老人围成圈坐在一起,而坐在中间的是一个大概40多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在她前面摆着一张板凳,上面放着香炉。每个老人依次问她一些有关生活方面的问题,她则闭着眼,面对着插着三柱香的香炉嘴里念念有词。报道人告诉笔者这个叫问神,主要是这些老人平时生活中碰到一些难题后,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神是要付钱给这个中年妇女的。和这个相类似的是村里有些老人平时要是病的话,他们首先想到不是去看医生,而是宁愿花钱大概十几元钱去找仙婆。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一般都是老人才会这样做,年轻人都不会相信这种做法有用。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来说,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没供奉什么神像,最多是有些老百姓家里的正中央挂着一副毛主席的画像,问他们为什么回挂这个,很多人也答不上来,只是笼统的地说觉得毛主席是帮助农民的领袖。而在家里供奉着神像的要么是做小生意的,要么是当官的,像房东叶阿姨和赖支书就是这样,是不是后者在心理上更希望有神灵的保佑呢?

5.三婆庙。海边人对三婆庙是最为熟悉,因为庙里供奉的婆婆被看作是他们日常出海作业和生活的保护神。关于三婆庙的来历当地有这么一个故事:三婆原名叫林默,是福建人,在家排行老三,她不仅会卜卦、算命、治病,懂得许多知识,而且还很喜欢帮助别人,在台风来的时候常常组织大家进行抢救工作,在一次抢救的过程中不幸牺牲。一次,福建的几十条商船到北海做生意,在船行至北海涠洲岛附近的时候碰上台风,当时船上的人说,要是三婆在的话就好了,并且烧香祈祷:希望三婆保佑我们平安无事。不可思议的是,拜过三婆之后,台风就立刻停下来了。到了北海,商人们做生意赚了大钱,他们觉得这都是靠三婆的保佑才会渡过难关,因祸得福。回到福建后,就开始从福建一直到北海沿岸建三婆庙,让从事海上作业的人来参拜。

笔者考察了黄稍村下的啄罗自然村的三婆庙。村里三婆庙坐落在海边,所在的地方前面有一块圆形的空地,而三婆庙的形状细长,很像一把锤子正在敲锣的形状,所以得名为啄锣村。第一次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庙门的左右两侧贴着的对联,上面写着:玄女献珠鱼足虾丰天降保境波平浪静。横披:三婆庙。在墙壁的最上端从左至右依次有四副非常漂亮的彩色图画,当地人介绍他们分别的含义是:锦上添花,南北星捉棋,八仙过海和一帆风顺。推开门,迎面的墙壁上是一副龙凤图,图画的下面从里到外依次有两个水泥台,最里面的供奉着婆婆,婆婆的左右两边分别是顺风耳和千里眼,其次是两个护卫。而前面的水泥台主要是村民在祭拜婆婆的时候放置贡品用的。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各村村民都要杀猪杀鸡,买各种水果集体祭拜婆婆,有的还会从外面请戏班子来做大戏,希望婆婆保佑风调雨顺,鱼丰虾足。除此之外,有些村民有需要时,也会几家几户各自来祭拜婆婆。

6.出海习俗。在当地要是谁家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海,而第一次出海的时候,通常要拜船头。这是指拿鸡肉和猪肉放在船头,然后朝着天跪拜,希望婆婆保佑他们出海平安。有些还会把龙眼叶插在船头和船尾,这象征着在他们出海的时候有龙的眼睛为他们保驾护航。在距离黄稍不远的沙田等地,人们是用龙眼叶沾清水洒在船头和船尾,在拜船头的时候还会带着一只生公鸡,拜完船头后,还一定要把生公鸡拿回家好好养着,如果碰上什么倒霉事情,就会把这只生公鸡带来船上,表示这只鸡是上次拜船头的时候没有杀的,希望婆婆看在这个的份上,保佑他们平安无事。拜船头的习俗生动说明,“在非工业社会中,劳动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技术和宗教仪式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宗教仪式不是加在经济活动中的无谓的累赘,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团结劳动者的力量,能在人们面对未知的事物可能被恐惧所压倒时,给人们以信心”。(P60)

7.唱大戏。在刚到黄稍村的第一天晚上,碰巧村里从外面请人来唱大戏,这让笔者有机会体会当地特有的庙会生活。

唱大戏是当地每年一次的传统,但每个村的举行的时间都不一致,黄稍村一般是每年的十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而自然村啄锣是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时间上差别只是说明做戏的原因有些不同,如果是在三月二十三做,那就主要是为婆婆过生日;如果是十月份做的话,就代表在丰收的时候借此机会感谢婆婆,这叫“人神同乐”。但是主要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感谢婆婆的保佑,并希望继续保佑他们生活能一帆风顺。2004年的时间之所以提前,当地人说是由于前段时间干旱,很多木薯都死在地里,而这几天下了雨,他们想借此庆祝一下,希望婆婆保佑他们能获得丰收。

这次演戏的班子是从广东请过来的,每天晚上的演出费是一千多块,费用的来源主要是由每个村的家家户户自愿捐钱。一般来说,做生意的会捐几百,普通村民捐十块或是三、五块都行。2004年大戏只是做三个晚上,这算是很短的了,听说是因为戏班子还要赶着去其他地方唱戏,所以时间很紧,往年都会做连续十天左右。

演出的地点在一个用竹竿和木头搭建起来戏台,占地有篮球场那么大。在每晚八点开演之前,村民们纷纷带着小板凳和手电筒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把戏台前的空地填得满满的。在戏场的周围散落着卖水果和饮料的小摊小贩,有的小孩挤在那里买零食,有的在戏台附近追逐打闹做游戏,还有的静静趴在戏台边上好奇地看着演员们化妆。在正对着戏台方向,观众席的最后面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供奉婆婆的小棚,平时婆婆都是贡在海边的庙里的,只是到看戏的时候,才把她请出来和村民一起看戏,这就是“人神同喜,人神同乐”。在婆婆前面的台子上放有蜡烛,油灯和一些香火,不时有村民来给婆婆烧香。演出开始之前,支书和戏班子的负责人都会有一个简短的讲话,用这个机会感谢各村村民的捐款和祝愿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三天所要演的戏分别是:窦娥冤、情圣闹旋宫、风雨良宵。每次演出之前,都在戏台上布置了灯光、音响、显字屏等设备,所以演出的效果很好。在演出的时候,戏台前面都挤满了小孩,有的甚至坐到了舞台的边上,有时挡住舞台两边用来显示说唱歌词的显字屏,这时工作人员就会把小孩赶开,可是一下他们又会聚在一起。老人一般坐在中间,戏场的外围都围满了或站着或坐在摩托车上看戏的村民。随着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村民们时而感叹,时而大笑,时而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观看。全剧都是用粤语对白,伴有说唱,人物造型和场景非常华丽,直到十一点演出结束的时候,村民们才扛着板凳打着手电筒回到各自的家中。

通过看大戏这样的庙会活动,很明显可以让“他们在辛苦劳作之余有闲轻松一下,可以加强和远亲、旧日同学生意伙伴的关系,可以劝导人要孝顺,要努力工作,要行善在今生或者来世得到善报,用故事教导观众传统价值,更可以凝聚全村的力量。”(P171,172)可是来看戏都是老人和孩子,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他们普遍都不喜欢看戏。有一次,笔者和房东准备去看戏时,房东的女儿们也在家,可她们都不愿意去,说是看够了觉得不好看。我们看完戏回来时,她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在电视机前看台湾爱情剧,也许对于年轻人来说,大戏远没有青春偶像剧的吸引力大,这不正是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在争夺市场上的生动写照吗?庄孔韶先生曾指出:“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乃至文化冲击下的农业社会,无数青年从农村流出,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削弱了地方农民文化的根基。我们不知道未来农民的认同在何处,因为地方文化传统就包含在其中。”

六、社会生活

1.家庭。黄稍村大多是核心家庭。子女成家后如果继续在黄稍村从事生产活动,家庭条件又不是很好的话,会继续和父母住在一起,从而组成主干家庭。当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话,父母也会另盖新房给子女住。如果子女离开黄稍到外地打工或成家,父母子女就分开了。在家里,男性还是占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女性则只有服从。这从以下几个小事例中可以看出:第一,在农村,几乎所有男性都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有些甚至会赌博,为此每个月要支出大笔费用,这种显而易见的坏习惯女性只能顺从而无法改变。可是女性要是花同样的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例如买衣服之类,则要受到男性的制约。第二,妇女操办大部分的家务活,男性回到家中不干什么活,就连倒酒盛饭这样的小事也由妇女来做。第三,子女们通常都是怕父亲,而不怕母亲。当然这也是相比较而言的,比如父亲批评子女的时候,他们都很顺从,而母亲批评的时候,他们有时则会顶嘴。也许这一切都与男性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有关。在这便顺提提农村子女教育问题。据笔者调查期间所观察,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可以说是农村家庭主要的矛盾之一。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命攒钱给子女读书,而子女往往希望快点毕业到社会上打工挣钱,不想在读书了,为此会经常发生争吵,这时父母常常会很苦恼。的确,农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好像让年轻的一代似乎感受不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生存的压力,加上周围长辈们抽烟喝酒看电视的环境,让他们都对学习把有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等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谋生的艰辛时,又对自己当初的天真而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