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河疍与海疍珠疍
15860500000026

第26章 异国乡音:泰国阿育他耶华人水上居民(2)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阿育他耶的商业地位在泰国举足轻重。围绕着阿育他耶的三条河流来自北部和东部高原,汇流之后向南经曼谷流入大海。因此,这三条河流是连接泰国内陆地区和沿海的纽带:国内的物资通过这三条河流南北运输,在阿育他耶经湄南河向外输出;而国外的物资也是通过湄南河进入阿育他耶,然后再输入泰国内陆。进入曼谷王朝时代之后,泰国与亚洲、欧洲各国的商业交往更加密切,泰王拉玛五世为了增加泰国主要出口物资——大米的产量,不仅下令官方沿湄南河主干流开凿了好几条运河,还允许私人在泰国中部各地挖掘水渠用于农田灌溉。如今阿育他耶大大小小的运河水渠不下百条,如果把湄南河比作它身上的主动脉,那其它河流的支流和人工挖掘的运河水渠就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身,把血液和营养输送到每一个角落。借水上交通之便,水上市场成为当年最主要的商品交易方式。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水上市场逐渐式微。在这个由兴到衰的变迁过程中,华人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1、历史由来

阿育他耶早在大城王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水上市场,这在关于泰国水上市场的历史文字记载中是最早的。当时阿育他耶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一座极其繁华的城市,人口不下100万,南来北往的商人和旅客更是不记其数。政治上的稳定使大城王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再加上阿育他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大量的外商被吸引到这里来。最初来的葡萄牙人,他们不仅来经商,还带来当时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和技术。不久,英国人、荷兰人和法国人也紧随而至,泰国开始在贸易、政治和宗教等方面和欧洲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西方人尚且不畏远道而来,临近的亚洲各国的商人也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中国人是这里的常客以外,还有占婆人(今越南南圻)、摩尔人、日本人和马来人等等。各种肤色的面孔和各种语言在阿育他耶城市里交杂,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

国外的商人都是乘船从海路来到泰国的,所有的货物都运载在船上。商船沿湄南河进入到阿育他耶后,与当地人交易将货物售出,然后购买当地的特产再运回自己的国家去。而泰国各地的商人也通过水路来到阿育他耶与外商或是中介商交易,久而久之,在他们经常进行交易的地方就形成了水上市场。当时规模较大的水上市场主要有四个:

邦嘎扎湾水上市场

市场位于城市东南方的河湾,巴洒河在这里汇入湄南河,然后向南经曼谷流入大海。因此这个水上市场是北上和南下的商贩聚集的地方。每到信风季节,海外各国的商船也会满载着货物来到这里。河湾两岸泊满了本地商人的浮屋,他们是中介商,先大批量买下外地商人的货物,再在商店里把商品转买给本地居民。

占泰素楼克水口市场

市场位于城南的运河河口上,这一带是越南占婆人和黑人的聚居地,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多从事小手工业生意,如编织藤席。在这个水上市场交易的商船多自南而来,如泰国南部、爪哇、马来半岛等等。他们带来的货物有槟榔、白藤等热带作物。

库楣龙水上市场

市场位于城北华富里河的流域上,这是通往泰国北部城市和东北部城市的必经之水路,还有多条人工水道在此与阿育他耶主运河相连接,其在交通和贸易方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头公庙水口市场

市场位于城东巴洒河的一条支流上,市场附近建有本头公庙,可知这一带是华人特别是潮汕人的聚居地。

除了这四个市场以外,还有许多规模稍小一点的水上市场分布在城中各处。这些市场有的是长年开放的,有的是定期形成(集市),还有的只是在汛期的时候才临时开放。不管怎么样,当时几乎所有的商业交易都是在在水上市场进行的,即使是小型的市场,也熙熙攘攘的挤了上百艘船。

2、黄金时代

虽然因为经历了改朝迁都、城市建设等多种原因,阿育他耶水上市场的地理位置有所改变,但是它的功能却一直没变,它不仅是泰国经济的重要环节,也是阿育他耶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二十世纪后,虽然泰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经转移到曼谷,但是阿育他耶因水路交通之便,其商业地位并没有被动摇,阿育他耶的水上市场仍然是各地商人交易的重要场所。当时的水上市场主要有四个:安南(今越南)村水上市场、蓬碧水上市场、华罗水上市场和华莲水上市场。这四个市场有的位于从曼谷北上阿育他耶必经的水路上,如安南村水上市场和蓬碧水上市场;有的位于从北部城市南下阿育他耶的水路上,如华罗水上市场;还有的位于从西部进入阿育他耶的河口,如华莲水上市场。其间在城内外的运河水渠中还散布着一些小市场。这些水上市场都是由水上浮屋和船组成:

(1)水上商店——浮屋

水上市场所在的地方往往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而且房屋大都建在近水处,沿河两边更是排满了水上浮屋,几乎所有的浮屋都是店铺,店主一般都是华人,他们先从外地的商船上批量买下货物,然后再慢慢地把这些货物零售给来水上市场购物的客人。商品摆放在浮屋临河的前廊的柜台上,顾客划船前来购买,与店主交涉、选购都不用下船。这些水上商店有的卖日用品,有的卖食品,有的卖水果,有的卖布,有的是裁缝店,有的是私人诊所兼药店,还有的是小型家庭作坊等等,其中最多的是卖米和卖杂货。

个案1:米店老板的访谈

访谈对象:张福诚男58岁米店老板

访谈时间:2005年4月5日

访谈地点:张家米店内

“我爷爷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从潮州到泰国来,来到这里以后和几个同乡合伙做大米生意,后来大家分开以后,我爷爷就把米店盘了下来自己做。

……我是出生在浮屋上的,小时候也一直住在里面。我们家的浮屋有三间房子,父母和我们7个小孩住在一起,我是家里的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的都是弟弟。爷爷在我懂事之前就去世了。我父亲也是做大米生意,他雇佣工人从北部用船运大米过来,家里有一间房子专门用来做仓库,我和弟弟都在里面住过,守仓库,帮工。我很小的时候就能帮家里面干活了,装货卸货什么的,还可以帮记帐。我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天分,读小学的时候,我从隔壁的杂货店里买一些小玩意比如玻璃球啊、小零食啊什么的,拿到学校里去卖给同学们,哈哈,我不会赚他们多少钱,只是小孩子觉得好玩,家里面的大人知道了也不说什么……

我15岁的时候开始正式帮家里做生意,跟着跑过船,那时候都是用船运米的,河面比现在的宽,走水路很方便,虽然时间会久一点,有时候运一次货要差不多一个月。米运到之后,一部分转运到曼谷去卖给那边的米店,一部分留在自家的商店里卖。阿育他耶本地产的米我们也卖。有时候我们也运谷子,我父亲和巴洒河口那家碾米厂的老板是老朋友,一直都有生意来往……

我们家的浮屋在华罗水上市场,在那时候是这里最大的水上市场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买米,他们有的是本地人,划着小船来到我们店前,问好了价钱后,我就给他们称好,放在他们的船头上。有的是外地人,从别的县来的,他们来一次就买得比较多,拿回去再卖给乡亲们……当时像我们这种米店在市场上还有很多,都是华人开的,基本上互相都认识,竞争肯定是有的,但是来我们店的很多都是老顾客,我们讲信义,从来不短斤缺两,所以生意一直都不错……我们兄弟几个都是靠家里的米店生意养大的,现在也都各自做大米生意,算是继承祖业吧……”

个案2:田野日记

2005年4月9日星期六晴

……猜瓦老师开车把我带到了兆揭县,这是离阿育他耶城大约40分钟车程的一个小县城,被一条人工运河横穿而过,沿运河水路也可以到阿育他耶。

……我们找到蓬吉先生的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接待我们的是一位40岁上下的中年妇女,她是蓬吉先生的女儿,名叫莎丽。原来蓬吉先生到南部朋友家玩去了,估计近期内不会回来。在听了我们的来意后,莎丽女士表示愿意和我聊聊家里的事,这样也不会让我白跑一趟。

莎丽带我们参观了整座屋子,在前厅的走廊上,还堆放着好几十袋饲料,看得出这家人现在还在做生意。来到后院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栋房子是建在一条小水渠边的,而且水边还泊着一间浮屋。

这是一间传统的竹筏浮屋,只有一个房间,里面供着祖辈的画像和照片。全家屋子里有一台缝纫机,还有一个1米高3米长的木柜,分为上下3层,最上面一层摆放着扣子、衣服花边、拉链等东西。第二层里摆的东西是一些日用品,比如肥皂、毛巾、牙刷之类。最下面一层有几个小纸盒,看上去像是一些药品……

莎丽说家里的祖辈是100多年前从中国广东到泰国来的,但是现在家里已经没有人会说中国话了。这间浮屋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自己就是在这间浮屋里出生的,一直住到19岁嫁人的时候才离开,现在是趁周末回来看看。本来浮屋是泊在大运河里的,因为来往的船太多,浮屋经常被撞到,40年前搬到这条运河的支流水渠里来了。

莎丽家里原来是开缝纫店的,兼卖些杂货。这里离阿育他耶的大水上市场比较远,县城里也有小的市场,但是不是每天都开,所以附近的街坊邻居一般都会来光顾,生意也不错。屋子里面的缝纫机和柜台就是当年做生意的工具,虽然现在不用了,但父亲舍不得丢,就一直留在这里,都还保持着原样……

阿育他耶城里的很多商店,从小杂货店到超级市场到综合性商场,老板多是华人,他们的父辈或者他们自己都曾经是水上市场的一员。如今,他们仍在陆地上延续着华人的商业传奇,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有口皆碑的贡献。

(2)流动的摊贩——船

在水上市场上,船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它除了是运输货物和代步的工具外,还可以像浮屋一样作为店铺,所不同的是,浮屋是固定的商店,等着顾客上门,而船是流动的摊贩,摊主驾着它去找寻客人。

在水上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船,大到来自海外的帆船和轮船,小到只容一人乘坐的独木舟。最常见的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之为RIABOD的小船,这种小船两头尖长,船舱凹进去较深,无篷,一条船可以坐一到两个人,一般都是用桨划,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为当地居民特别是水上居民的必备船只。小贩们把货物装载在船舱里,驾着它在市场上来回穿梭。他们一般都是做零售的生意,有卖水果的、卖菜的、卖槟榔和烟草的、卖食物的、卖花的等等,都是人们日常所必需的东西。大部分水上市场都不是全天侯开放的,有的从清晨5、6点开到10点,有的从中午11点开到下午3点,还有的在傍晚开放。船贩们也就在各个时段开放的市场上流动作业,直到货物卖完为止。

大多数船贩卖的都是时令农产品,但只有一小部分人的货物是自产自销的。在阿育他耶城郊有大片的果园和菜园,当蔬果成熟时,农民们就会用船把作物运进城来,但他们并不会直接送到市场上销售,而是与中间人接洽。中间人根据货物的成色决定收购的价钱,然后再帮忙联系船贩,以比收购价稍高一点的价钱卖出去,差价归中间人所有。中间人在当地被称为“踩着船头吃饭的人”,因为他总是坐在船头和农民或商贩交涉,故此得名。这种人在当地一般都有比较高的威望,因为他给出的价格必须合理公道,而且在交易双方资金不够的情况下,还可以向他借钱。

还有一些船贩是来自临近的地区,他们一般是好几艘船结伴而来,如果当天回不去,就找个地方停泊过夜,相互照应着。待把船上的货物卖完之后,就会在市场上买些需要的东西,然后再一起回去。

在所有的船贩当中,最具特色的当数卖米粉的船。米粉是当地人常吃的食物,其做工用料和我国南方两广一带的米粉大致相同:粉用米浆制成,分为宽粉和细粉两种,用沸水稍烫一下就熟,加上食油、鱼露、卤汁和配菜,在碗里拌一拌就可以吃,配菜一般有豆芽、香菜、叉烧和肉丸,荤素任由顾客挑选,根据个人口味还可以加辣椒或白糖,如果不喜欢吃干的也可以加一点熬好的高汤。卖米粉的船上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船舱里还架着一个小炉灶,从前是烧炭,现在都是用罐装液化气。船主坐在灶前,双手操桨划船(现在也有在船尾装了马达),有顾客要买的时候就停船把船桨搁在身旁,一只脚放在船舱里,另一只脚搁在船舷上保持船身平衡,然后动手烫粉配料。所有的作料和工具都放在船主触手可及的地方,他坐在狭小的船舱里只活动上半身,身手灵巧,动作连贯,不到2分种就做好了一碗粉。船粉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广受欢迎,特别对于在市场上做生意的人来说,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吃顿饱,既经济实惠又节省时间。

卖食物的船分为卖熟食和卖生食的两种,卖熟食的除了米粉以外,还有卖冰棍的、卖甜品点心的、卖咖啡的等等,他们是流动的小食店,顾客可以即买即吃;卖生食的主要有猪肉、豆腐、鸡蛋等,顾客买回去了还要自己再加工方能食用。这些船贩不仅仅在水上市场上做生意,还会沿着各条河流水渠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会采用不同的手段来招揽顾客,比如卖猪肉的会用牛角吹出“呜呜”的声音;卖咖啡的则是用一个橡胶气囊,捏了会发出“哔哔”的声音;还有的船在船尾上插颜色醒目的彩旗作为标志。人们早就已经熟知各种船贩的广告手段,只要听到声音或者是看到标志,就知道是卖什么东西的船来了,想买的话只要高声招呼,船就会驶过来。

3、繁华远逝

二十世纪中期,泰国开始大力发展路桥建设,陆上交通开始慢慢取代水上交通的地位。1943年,阿育他耶与曼谷的第一条公路通车,在巴洒河上也修建了一座大桥,但那只是改变的开端,并没有引起太强烈的反应。此后十多年,改变慢慢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人们发现道路越来越多,越来越通顺,汽车运输越来越方便快捷,于是渐渐地把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陆地上。公路运输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全国各地的产品可以更快更多地用汽车运送到阿育他耶,城中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原来水上市场的店铺为了客源和发展也都先后迁上了岸,河面上渐渐地冷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