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15860900000001

第1章 好人刘玉春(1)

周彩人

刘玉春简历

刘玉春,男,1951年8月生,汉族,甘肃酒泉人,酒泉市泉湖乡农民,小学文化。自小务农,1978羊他被推举为生产队粮库保管员,并管理小钢磨。1982年他用废旧配件自装了钢磨,为群众加工面粉。1986年初,他几经周折将一台全新的自动化面粉加磨机改装成功,办起了面粉加工厂。现已发展成一个拥有2组中型面粉加工全自动配套设备、固定资产30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年加工量达2000吨的个体私营企业。多年来先后为本地教育、文化、乡村公益事业等捐款达十数万元。从1988年以来他多次被乡村、地市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三好个体户”、“五星级文明个体户”,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勤劳致富先进个体经营者”、“先进个体户”称号;1996年被中共酒泉地委、省政协酒泉地区工委授予“优秀政协委员”称号;1998年2月被甘肃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授予“甘肃省光彩事业先进个人”称号。现任省工商联执委、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执委、市泉湖乡头墩面粉厂厂长。

农民刘玉春如今有了一串耀眼的头衔:甘肃省工商业联合会执委、政协酒泉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酒泉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酒泉市泉湖乡头墩面粉厂厂长……然而,叫得最多最响的还要数父老乡亲们对他发自内心的称呼:“好人”!于是,“好人刘玉春”名声大震。从地、市领导机关到部队军营,从学校师生到乡镇企业职工,城里乡下左邻右舍,乡团委、文化站、幼儿园、敬老院,凡是熟悉他的或是受他资助扶持过的人皆众口一词:“好人!”

这是个地道的西北汉子:墩实个头,黝黑脸膛,有着戈壁漠风锻造出的强筋健骨,更有边陲水土养育出的男子所特有的耿直和倔强。

这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坦诚厚重,勤俭朴实,不善夸夸其谈,不会巧言令色,说话办事实打实,硬靠硬。谈及自己,语言、表情顿时显得拘谨甚至木讷。

这是个精明强干的企业管理者:厂子治理得井井有条,生意打点得四通八达,有着现代经营者的睿智,绝少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狡黠与奸诈。

这是个有着义胆柔肠的善良人:多年来本着一片仁爱之心,拿出自己辛勤办企业赚来的10多万元血汗钱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惠及后人,造福乡里。

这就是刘玉春,一个对愚昧和贫穷有着特殊体验的人,一个靠坚韧不拔毅力创造了自己事业的人,一个对人生价值有着独特感悟的人,一个以实际行动在光彩之路上留下闪光足迹的人。

1951年8月,刘玉春出生于泉湖乡头墩村7组一个农民家庭。命途多舛,他的童年多灾多难。父母一共生育了11个孩子,4男7女,刘玉春是男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兄弟姊妹伙里排行倒数第二。如果说贫穷在他的心灵上过早留下烙印的话,那么,“无缘读书识字,耽搁了一辈子人”则是揳在他心灵上的一颗钉子。

刘玉春8岁上了3个月学前班,在一次参加学校勤工俭学劳动时不慎右腿受伤,一病3年不愈,只能拄拐扶墙走路,无钱进医院治疗,单靠母亲用土方治病。1964年腿病稍愈,13岁的刘玉春二次进入学堂读书,在村小学上1年级。全年级数他年龄最大,个子最高,学习“最没情况”;七八岁的同学开始学加减法,他还扳着指头数数;人家开始学乘除法,他才学加减法。个头高,力气大,只能充当“劳动委员”的角色,整天在校园里拉犁耕地。就这样满共上了不到两年学,“文革”全面爆发,刘玉春随即失学。兄弟姊妹11人中,三哥刘茂春学历最高,初中1年级只上了3个月;四姐小学毕业;刘玉春通过刻苦自学,算是拿了个小学“文凭”,其余全是目不识丁的“睁眼瞎”。

“没文化的人就愚,愚就害死人!”刘玉春对此深有感触。1962年,老父亲生了怪病,一家人手足无措,母亲请人讲迷信疗病,三耽搁四耽搁,父亲刚过五十就一命归天,后来才知道父亲害的是“肝包虫”病。

1978年,刘玉春被本队父老乡亲一致推举为生产队粮库保管员。粮库,这在当时就是全队人的命根子。他接手前,粮库是3个人管,门口上挂着3把锁,他接手后,3把钥匙1人拿。尽管家里年年缺粮吃,但他没有沾过集体一粒粮的便宜。管了3年多,一盘库,粮食长出10多万斤。上级为此怀疑这个队有“瞒产”问题,刘玉春为此在社员会上做了“检讨”,只有群众心里有数,知道那是咋回事。“文化太低,不会做账,只知道死盯住出库关,一来二去粮自然就多出来了!”

期间,刘玉春接管了生产队的1台小钢磨,负责为群众加工面粉。1台小钢磨最大能力1年只能加工小麦30多万斤,队里给他定的是60万斤的加工量,并说明年底奖二罚四。怎样才能完成定额任务不受罚?刘玉春盯着飞速旋转的磨机,脑海里也在飞速旋转着。结果,连续跑了十几趟废品收购站,花去了全家仅有的200多元钱,经过几昼夜的捣鼓,他又安装成功1台小钢磨。两台机子同时运转,年底一算账,加工量达到100多万斤。这一年,队里奖给他580元。这是刘玉春当时见过的最大一笔“巨款”。他怀着每分钟120次以上的心跳把钱拿回家,连同小钢磨的全部账目偷偷藏起来,放了两年多不敢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民迎来了新的一天。1982年“大包干”时,队里很多人抢着要小钢磨,刘玉春主动退出竞争,连他自费安装的那台机子也舍弃不要,让给了别人。刘玉春自有他的“老主意”到废品收购站里去找“宝”!结果,时隔不久,刘家破败的院子里响起了小钢磨的轰鸣声。刘玉春用废旧配件安装的磨机不但效率高、加工质量好,而且服务堪称一流:对上门顾客。渴了管茶,饿了管饭,决不多收1分钱的加工费。对一些无钱交加工费的农户干脆免费无偿服务。结果刘家磨坊空前兴旺起来,其他加工点则逐渐冷落。这,也许就是刘玉春实施“诚信为本”经营策略的开端吧!

很快,刘玉春又瞄上了新的目标:安装自动磨!

不甘寂寞,不甘落后。农家后生刘玉春凭着“仅能认得汽车站名”的文化程度,向自己难以想象的技术难关发起了冲击。1984年,他自费到河北赞皇面粉机械厂考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后又二赴河南新乡,三下河南修武,在这些名牌产品制造厂家寻经探宝。1985年,刘玉春开始改造安装自动磨机。期间,多次拆改,几经周折,报废了包括3吨多德国进口板材在内的大量原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初,一台全新的自动化面粉加工磨机改装成功,同时脱颖而出的还有电焊、扳金、车床等方面的多名专业技术工人,现都已成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掌门人”或乡村企业的优秀骨干,而刘玉春则从中饱尝了创业的艰辛苦涩和事业成功的喜悦。

“假如那次磨机改装搞不成,我是说啥都活不成了!”刘玉春如是说。“近两万块钱都砸在里头,就是全家人不吃不喝不穿,这辈子也别想翻过身来。那当口,我真想找根绳子去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