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有仓
杨有仓简历
杨有仓,现年48岁,系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马跑泉镇胡王村人(原籍清水县贾川乡)。1996年任天水市第三届政协委员。1988年起任北道区政协二届、三届委员,四届常委。现任北道区宏达建筑公司经理、区工商联副主委。
1966年初中毕业后至1968年拜师学木工、瓦工;1969年至1970年在新疆新源县建筑公司工作,任施工员;1971年至1974年在清水县贾川乡综合厂工作,任技术员;1975年至1980年在天水火车站货场负责改建工程;1981年至1991年先后担任有仓建筑队、马跑泉永固建筑队、马跑镇建筑队队长职务;1992年成立北道宏达房地产建筑工程公司,任经理。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坚持以改革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坚持依法经营,履行用户至上的宗旨。1996年被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企业”;被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评为“经营管理先进企业”。近3年为国家上交各种税款61.8万元。1997年被北道区地税局评为“纳税先进单位”。
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宏达公司逐步兴起。杨有仓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近几年给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灾区捐款捐物,培训技术人才;支援农村特困户不计息借款等捐款28万多元,为当地群众及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名杨有仓,1951年出生。我的道路很坎坷,幼年时经历了一段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说起来很伤情,这里就不再提它了。少年时因家境贫困,迫于生计,15岁初中毕业就拜师学木工、学瓦工。当时年龄小、体力不足,学手艺时,挖破鞋底、磨烂手是常事,吃尽了苦头,每天才挣5角钱的工资。只能给家里添点零花钱,更谈不上养家糊口。经过两年多的勤学苦练,1968年出师。1969年经在新疆工作的姐夫介绍在新疆新源县建筑公司搞土建,任施工员一年多时间,后因家庭有具体困难就回清水老家。1971年受清水县贾川乡综合厂的邀请担任综合厂的技术员。1973年综合厂在省建五公司(地址在北道区马跑泉镇街上)承包了一批门窗家具活,厂里派我带两个徒工去做活。去做活期间,不料马跑泉镇胡王村的支部书记和三队长早已看中了我的木工技术和人品,他俩劝我在他村落户。当时我还年轻,舍不得离开家乡,五公司尹队长说:“马跑泉镇这街头市面,有发展前途,有的人想落户托人说情还落不了呢!人家书记、队长主动叫你落户你还不落,把你那清水县的穷山沟有啥留恋的?”经过思考我就答应落户。父母不愿离开故乡,1975年就把我一个人的户口从清水县贾川乡迁到了北道区马跑泉镇胡王村三队。当时与综合厂脱离关系时,厂里很留恋,不愿叫我离开,但胡王村也急需用我,只能婉言谢绝厂方一片诚意。到胡王村三队,队干部及群众对我很关心,先后给我介绍对象、划庄窠、盖房屋并结婚成了家。生产队安排我负责外出包活搞副业,我首先承包了天水火车站货场的改建工程。施工时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严格管理。在负责搞副业期间,经过几年连续奋战,经济收入逐年上升。1975年由1974年每劳一天0.50元的工值增长到每劳0.90元;1976年每劳工值增长到1.20元;1977年每劳工值增长到1.80元。对此干部群众都很满意。1978年因生产队合并,随之我的厄运降临。我们三队队长离任,由二队队长担任合并后的队长,可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故,副业队由原二队副业队负责人负责,叫我做技术工作。因管理不善,经济收入下滑,社员劳动工值减少,群众意见很大。1979年队长叫我负责副业队,叫原负责人做技工,我觉得这样对原负责人面子上不好看,未答应队长的安排,没想到恼怒了队长,叫我离开副业队去拉大粪,不拉粪就搬走。从此我就离开了副业队回生产队拉大粪。其他社员每天拉3次,我每天拉7次,腾出一天时间在家做家具搞点小收入倒是好事。在拉大粪的一段日子里,社员群众对我很同情,每到一家去装粪,户主便叫我在屋里喝水、抽烟,他们就帮我把粪装好了。群众的同情和爱护使我心里觉得很温暖。心理不平衡的是队长不能平等待人,给其他社员拉一次粪记5分工,却给我拉一次粪记4分工。我问队长为什么给我记4分?他说:“叫你拉粪是对你的劳动改造,就给你记4分。”我反问,我犯了什么错误叫我劳动改造?他蛮不讲理,嘴里不干不净,我只好忍气吞声。一次我在家里劈柴不慎砸烂了手,到队长家想借队里2元钱去包扎,不但没借上钱反遭到他的谩骂,就这样忍受一年多时间。紧接着到1980年底实行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从此就结束了厄运,再不受队长的轻视和污辱了。
1981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个人组建了“有仓建筑队”,人员只有15人,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仅有家中的200元钱作周转,拉着自己的一辆架子车和盖房余下的几根椽就去包活。经过激烈的竞争,以每平方米86元的价格争来了市二运公司一栋平房的建筑。这一年自己未领工资仅营利300元钱。1982年形势较好,纯营利1.1万元。1983年、1984年经营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有仓建筑队变名为马跑泉永固建筑队,其实只用了永固建筑队的营业执照,没有接受任何设备和资产,每年交镇政府0.5万元的管理费。1986年又更名为马跑泉建筑队,其性质属个体私营建筑队。为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就向农户高息贷款来购置材料,滚动发展,逐步壮大。到1988年培训学徒24名,成为我队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骨干。不幸的是1990年村上一名骗子把我的11名学徒以高薪骗至外地,挖了我的墙角,给我队造成惨重损失,致使停工一年多。结果这11名学徒辛苦一年所得无几,醒悟上当,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