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15860900000056

第56章 艰难成长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尤其是一个人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苦难。王永平无疑是成功的,但他曾经“苦难”过。“苦难”的经历正是他成功的摇篮。

1957年3月,王永平出生在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三塬乡塬中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当时,正是国家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塬中村村民,在贫困中生活着,王永平家更是如此。几年后,他开始上学了。尽管王永平勤奋努力,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父母亲常常为了几元钱的学费而犯愁。每当开学便四处奔波、求人借钱。1973年王永平已在离家50公里的永靖县二中上学。因山区交通不便,他往往步行十几公里到刘家峡才能坐上班车。上学时,学校仅补助一点助学金,另外费用自备,每月需30元左右的钱。这些费用对一个本来就十分困难的家庭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为了送他上学,父母亲每次总是东挪西借凑钱,但终因家里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辍学后,他开始跟大人们一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他熟悉了地里的庄稼活,样样农具用得得心应手。但他因为不满18岁,每天仅挣8分工(满18岁才给10分工)。为了多挣工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主动要求干起了又脏又累、不分白天黑夜操劳的饲养员的活儿。1976年,国家为了逐步改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贫困面貌,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在永靖县红岘子搞电灌工程,王永平毅然报名参加了提灌工程大会战,开始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