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生产队允许队里的剩余劳动力搞副业,为集体增加经济收入。王永平听说本县西河乡有一个在青海搞承包建筑工程的老乡,就多次跑去恳求给点活干。经过几次奔波,那人看他为人诚实、身强力壮,就答应带他去工地干活。找到出路的王永平高兴得几夜都未合眼,他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从此就可以走出贫困、落后的三塬乡塬中村,到外面去见大世面;他想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要抓住这次机会,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一年在工地上干活,每天只发5元,除去给生产队交3元,自己的伙食费1.5元外,仅剩5角零用钱。为了节省费用,王永平每次回家探亲,都是扒货车到河口南再乘车回永靖老家,返回时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刘家峡再乘车到河口南,又扒上开往西宁的货车去工地。那种艰苦的生活,一般人是无法体味到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搞建筑需要技术,开始时,王永平只能凭着强壮的体力干些搬砖块、运石料、和砂浆的粗活。但他在干活的时候,多了一个心眼,经常留心师傅们怎样砌砖、抹浆。到西宁的第二年,他认识了一个瓦工师傅。为了讨得这位师傅的喜欢,他不但每天早上给师傅端洗脸水,晚上端洗脚水,而且把师傅穿脏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王永平的诚心和毅力终于打动了师傅的心,师傅答应把砌砖手艺传授给他。不到3个月时间,王永平就掌握了砌砖和抹灰的技术。由于他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干活踏实、认真,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工资一年比一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