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15860900000062

第62章 加大投入,提高队伍素质,改善生产条件

随着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李照基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企业继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术过硬的建筑队伍。他首先从自己做起,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学习了《企业管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1992年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后,1996年又通过考试,被省委党校企业管理系录取为本科学员。其次,为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通过考核,选送了一批年青有为的管理人员先后到哈尔滨建工学院、甘肃工业大学、省集协培训班深造学习。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使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现有的管理人员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达到全体管理人员的80%;获得四级以上资质的项目经理15人;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1%。与此同时,公司还加大了对生产设备的技改力度,把原来只有简单设备的建筑队伍发展成为拥有机械设施186台(件)、生产性固定资产608万元的建筑企业。通过生产设施的不断更新,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关心职工,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

从一个基层干部成长为企业经理的李照基深知“职工的心,就是企业的根”的道理。他常说“我没多大能耐,要搞好企业,全靠400多名职工”。于是1996年底成立了工会,并明确了工会责任,凡遇重大决策,他都坚持通过工会征求职工意见,倾听职工的呼声,使决策民主化,保证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他还十分关心职工生活,为了让职工安心生产,视企业为职工之家,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职工住宅楼,解决职工住房困难,赢得了职工的信赖和拥护,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李照基担任企业经理12年,无论是艰苦的时期,还是发展壮大时期,他都能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人们常说“时位移人”,可他还是原来的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十几年如一日,经常和职工一道出现在施工工地上,吃住在工棚,和职工打成一片,共同探讨工程质量和技术难题;碰到难度大、工期短的工程,常常是亲自负责,指挥施工。1996年承建的省盐业公司河西堡购销站工程,由于工期短,施工难度大,又临严寒季节,任务非常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吃苦在先,带领全体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住在工棚,战严寒、鼓士气,保证了工程按期完工,并被建设单位誉为“重合同,守信誉的企业”。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才40出头的中年汉子,两鬓已有了白发,加之流动施工吃住在工棚等原因,已落下了严重的肠胃疾病。他以人格的力量,赢得职工的心,难怪企业的职工,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一提到他,都会赞扬企业的好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