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15865600000040

第40章 高职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1)

生活链接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52%,2007年达到258万人。

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都有所增长。据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尽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概述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已逐渐被全社会和大学生所接受。择业过程中的激烈竞争,理想与现实的多种矛盾,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概述

1.职业

职业是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职业心理是指人们在择业、就业、失业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健康完善的职业心理,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全的社会。

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处于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本身会促进职业个体的心理转变。在踏入职业领域后,由于知识指向调整缓慢,个人理想主义色彩浓厚,每个人都可能有受挫的心路历程。

2.就业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经济活动。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员。

3.创业

创业是创业者把握市场机会,利用相关技术和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及实现自我价值和事业梦想的过程。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让自己主宰自己。

4.择业

择业是对职业的选择。它既受个人因素影响,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更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职业发展前景等。个体对社会职业的态度,决定了个体的择业原则。

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否掌握正确的择业原则,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而且影响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注意遵从以下原则。

1)社会需要的原则

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以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为准绳,去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就业制度的改革,使毕业生有了更大的择业自主权,改变了过去的被动局面。但是,择业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你的选择才是正确的,才会获得成功。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需求总是要受现实社会需求的制约。

2)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原则

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综合自己的素质情况,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选择职业岗位,以利于今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个人素质,是指青年学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优势。

①发挥专业特长。高职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在选择职业岗位时,一定要从所学专业特点出发,做到专业对口,否则的话,学非所用,不能发挥专业优势,对自己、对单位都是不利的。这里我们所说的专业对口,是指基本对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的专业对口是较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还要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②发挥能力特长。同一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各人的情况不同,能力也有差异,根据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是充分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最佳体现。如有的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强,适合从事宣传或营销工作;有的毕业生组织管理能力强,则适合于从事管理工作;有的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强,则适合从事文秘、编辑等工作。由此可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选择职业岗位,既是胜任工作的需要,也是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需要。

③适当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性格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成就的高低。同一性格的人,在同一工作岗位上,有的可能很有作为,有的则可能一事无成。但是,在选择职业岗位时,适当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性格所长则是十分必要的。如有的学生思维缜密、逻辑性强,适合从事研究工作;有的人热情、开朗,适合从事教师或接待服务工作;有的人细心、沉稳,适合从事打字、校对工作。

3)主动的原则

所谓主动的原则,是指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不能消极等待,而应主动出击,积极争取。

①积极参与岗位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已由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变为今天的“自己找婆家”。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到岗位竞争中来,在竞争中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竞争使大学生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大学生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促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努力地工作。

②主动了解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大学生要经常关注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

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在三、四月份的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上,一些大学生就确定了工作单位。在毕业前的这段时间里,要明确未来的工作岗位对自己有哪些要求,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学习、训练和充实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以便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4)分清主次的原则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影响毕业生选择工作岗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不可能样样都符合人的心愿,重要的是在择业过程中要权衡利弊,分清主次。

大学毕业生,应从是否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分清主次,做出抉择,切不可因一味求全、好高骛远而失去良机。

(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双向选择

“双向选择”的择业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改变了从前传统的用人方式,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对于毕业生来说更加人性化。但是新的择业方式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毕业生在诱惑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不免感到困惑与不安,在择业中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2)就业市场需求

劳动力过剩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引起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第一,由于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剧增;第二,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城市农民工人数剧增;第三,下岗工人数量剧增;第四,“海归”人数增加。大量人员涌入就业市场,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人才市场化

人才市场化,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使得毕业生在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方面的价值取向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过多地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正在逐渐淡化。

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人才的价值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导致部分人才的浪费。同时,一些毕业生竞争意识不强,对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4)社会评价影响择业方向

经过调查发现,社会对职业的认同度和好感度是很重要的,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社会评价高的职业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2.学校原因

1)高校规模扩大,教学质量下降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利益的驱动下迅速扩大规模,实行扩招政策,学生数量迅速上升。但学校的内涵建设相对滞后,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造成恶性循环,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专业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3.家庭因素

一般情况下,学历层次越高,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就越弱。但高职学生大多数在中小城市就业,家庭背景的影响很明显。目前,家庭背景、父母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已经成了高职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砝码。

据调查,父母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工作,其子女的就业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职业为农民、工人,或父母已退休、无业,其子女就业率均低于平均水平。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子女,就业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

“父母的社会阶层越高,毕业生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曾经有调查显示,父母为农民的毕业生比父母为行政管理人员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要少300400元。”

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的学识、能力正在得到重视,人情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正在降低。

2007年,山东某职业学院毕业生周媛媛,为了找工作,只身来到北京。

她在一间地下室里住了近一个月。“那是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她回忆说,“我几乎参加了所有能参加的招聘会,投出去的简历数不清。”

周媛媛的父亲是山东临沂的一位普通教师,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为女儿收集一些就业信息。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周媛媛承载了全家的期望。一天晚上,周媛媛面试之后,在赶往地下室的路上,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尽管她想努力掩饰一天奔波的疲惫和辛酸,但电话那头的父亲还是感觉到了,“爸爸那天晚上哭了。”

4.个人因素

1)定位过高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文件中的“第一线”,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明确了方向。但有些高职学生以普通高校大学生自居,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认为岗位必须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待遇要与自己的名声相配。这些要求无形中提高了就业门槛,为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2)缺乏实践能力

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高职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所以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大学生特别受欢迎。一些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窄、实践能力不强,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特征

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就业中最为重视的是“事业发展”,这与他们对成功信念的追求是相吻合的;同时在“个人兴趣”和“薪酬待遇”方面也有一定的侧重,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对生活的现实态度。但是选择“奉献社会”的比率却相对偏低,只有3.7%。不难看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1.注重事业发展

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但知识面比较窄。要想在今后求得发展,有所作为,必须在工作中继续学习,补充新知识。为此,他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要考虑单位的规模、单位的发展潜力、单位是否能为自己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是否有利于自己今后事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有46.6%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追求“事业发展”,体现了大学生对事业的追求。

2.偏重个人兴趣

兴趣在职业选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影响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有23.6%的人是依据个人兴趣来选择职业的。但是,兴趣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兴趣的动力往往是短暂的;同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能够顺利找到一份适合自身兴趣的职业和岗位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对于兴趣的认识要宽泛,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技能,要正确把握兴趣和行业职位的结合点,在求职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3.注重薪酬待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报酬偏高的用人单位已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对象。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十分注重单位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他们认为自己的学历水平和知识层次应该与工资对等。但用人单位在制定薪酬标准时所关注的往往是岗位的重要性及与岗位相对应工作人员的能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报酬,要根据自己对单位的贡献来衡量报酬的多少。初到一个单位,薪酬可能低一些,过一段时间单位会根据本单位的制度或业绩提高薪酬。

4.注重地域和工作环境

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是高职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大多数毕业生十分看重工作地域、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或沿海开放城市就业,那里生活方便、条件优越、文化生活丰富,而且再学习、再深造机会多。但大学生也应该看到这样的单位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刚刚毕业的学生很少有发展机会。而边远地区和中小城市地区的工作单位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由于缺乏人才,对大学生极为重视,毕业生的才智在这里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5.追求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在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下,人们的职业几乎是终生不变的,这种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尽管一些小企业对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很有利,但由于害怕企业不稳定而不愿意到那里去工作,而是愿意到规模较大、甚至条件较差的企业去工作,以求得工作的稳定性。

6.就业依赖心理

一部分大学生就业依赖心理非常严重,他们等待学校为他们推荐工作,等待家长为自己找工作。他们无法主动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靠自己的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测一测:你的抱负水平。

仔细阅读下列各题,每题后

有五个选项,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做一件事情,当结果与你的估计相符时,你就感到很满意;否则,即使别人说你成功了,你也会感到不满意。()

A.完全不同意B.比较不同意C.拿不准D.比较同意E.完全同意2.通常,你对所做的事,要求达到的标准往往要高于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