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15866900000048

第48章 清代前期汉族风俗(21)

清代汉族祭祀行业神一般都有一定的场所,许多行业都建有神庙。这些神庙也有的称为堂、殿、馆、阁、祠等。它们或是独立的建筑,专做祭祀之用;或和本行业的会馆、公所合为一体。祭祀行业神有隆重的仪式,包括焚香、上供、叩拜、祷祝等。每遇该神诞辰之日,即要搞迎神赛会,有仪仗、鼓乐、杂戏等迎神出庙,周游街巷,届时人们穿新衣,放爆竹,张灯结彩,大吃大喝。看热闹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如清初京师地区餐饮业祭祀灶君神的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崇文门外灶君庙要开放庙会,饭馆、茶馆、茶房等于初三灶君生日这一天,齐集庙内拈香祭神,以答谢神灵的保佑。云南昆明地区八月初三,饭店厨师,彼此相约各做一道好菜,可荤可素,供奉到灶君神像前。这些上供的菜品各具特色,绝不雷同。祭祀时,大家还要念《大灶王经》。又如四月二十八日是孙思邈生日,东北有药王庙会;陕西医生和各药材店都要备祭品到三圣祠祭祀;武汉药材商人要敬药王;广州医药界要祭祀药王,届时香火很盛,由药铺杏存堂、大昌堂主祭,祭肉分送同业,以示纪念;四川省城各药铺及医馆敬药王神,并做匾请人送挂药王庙;京师,从四月二十八日清晨开始,以同仁堂为首,会集万全堂、鹤年堂、永安堂、千芝堂、万锦堂等比较大的中药铺铺东,到位于海岱门(今崇文门)外行会会馆,举行药王诞辰庆典,并设盛宴,同行聚餐,然后演出戏剧。

三、祖先崇拜

祭祖为大礼之一,依据祭祖组织者、时间、地点的不同,祭祖大体可以分成三个系列。依组织者可划分为公祭和私祭,也可以说国祭和家祭。公祭或国祭是由国家组织的,祭祀的对象多为民族的始祖、故去的国君以及其他显赫的人物。清代汉民族的国祭对象,主要为皇帝和孔子。轩辕皇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旧时,各朝国君常率百官大臣祭黄陵;孔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祖先,是“至圣先师”,也是国祭的对象。

1.家祭四时不绝

与国祭相对的是家祭,它是由家庭、家族自己组织的。家祭是比国祭更为常见的祭祖礼仪,次数要频繁得多。比如祭孔,清代国祭只在(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圣诞节等为数极少的几个时日举行,而孔府家祭每年则要有大大小小50余次。主要有每年的春、夏、秋、冬丁日的四大祭,清明、端阳、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八小祭,每月初一、十五有祭拜,一年二十四节气还有二十四祭。一般民间的家祭次数也不少,有生辰、忌日的祭祀,岁时年节如清明、寒食、端午、七月十五日、中秋、重九、十月一、冬至、过年的祭祀,这是恒常的,年年如斯。此外,遇到喜事,需要报告给祖先的,诸如朝廷追赠考妣官爵封号或给予生者以特殊礼遇及生子、娶媳、中举等,也要祭祖。

家祭与国祭一样,分庙祭和墓祭。同时,频繁的家祭也不平均用力,彼此有些区别,可分出层次来。前述孔府家祭的四大丁、四仲丁、八小祭、祭拜就是四个不同的层次。一般民间的大祭并不是每年都有的,往往也受生辰所谓零、整的制约,就是说逢先祖正十生辰或忌日时大祭。岁时年节的祭祀也分层次,一般过年、清明冬至等较重,重九一类则轻描淡写。依据层次和类别的不同,家祭祭礼又有各自的特色。福建某地生子之后,在次年元宵致祭,于祖宗祠堂挂出红灯,生男挂两盏,生女挂一盏。甚至致祭除男女的区别外,更重的是嫡庶的区别。如果是嫡长孙或嫡孙,一到满月就告于祖位,全家序立祠堂前,启椟出神主后,家主(宗子)到香案前跪下焚香,酹酒于茅沙之上,伏身两拜,众人四拜。主人和主妇分别斟酒点菜,宣读告辞。倘若是庶子庶孙,则仅启椟,不出神主,不设茶酒。大祭的仪式十分繁复,孔府大祭的仪注仅祭典就有十几项之多,且祭礼先后要好几天,所用祭品、祭器也是极讲究的。仲、丁、小祭的隆重程度等而下之,至于祭拜谒告,就如同晨昏问安一般,简直等于日常活动。按古礼严格要求来说,每天早晨起来,作宗子的家长都要命子孙洗手焚香,自己则衣冠整齐地到祠堂内跪拜焚香。平日出门进门,都要告于祖先,男子唱诺,女子立拜。如果出远门或隔夜不回家,则要焚香跪告:“孝孙某将远出某所。”回来时则说:“归自某所,敢告。”李小东:《中国封建家礼》,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7~48页。

依据时间来分,又可将祭祀分为恒常的和随机的。恒常的祭祀指岁时年节和生辰忌日的祭祀。岁时年节如前述的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十月一、过年、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以及每月的朔望等等。朔望之祭,山东《东平县志》曰:“每月朔望乃老人忌日,于神主前设祭品,焚香、奠酒,家主率其家属,向神主行四叩首礼,祭毕,家主述其先人行状,诏告子孙,以表不忘。”岁时年节之祭祀有行于家庙者,也有墓祭者,如山东莱阳,“每年春秋致祭,多以春分、秋分二节,即古人春祠求尝之礼。届期扫除庭宇清理豆俎,设果品祭席,焚香奠酒,由族中长者,率族众行四叩礼。祭毕,在祠中燕饮,以敦旌谊。”《莱阳县志》,转引自《山东民俗》,第239页。后者如浙江萧山:“大家分三次,正月备肴果香烛等祭之(亦有不用肴果,仅用香烛者)。祭毕而焚锭,仅男丁而已,女口不与也。名曰拜年故。至清明前后,则画船小箫鼓,男女杂集,名曰上坟。十月间,则仅如正月之例,名曰扫松。”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卷《浙江》引。不过,普遍的情形恐怕是庙、墓皆有,如“祭礼清明、中元、初冬、俱酒酹、祭于墓,又荐于主。”《怀来县志》卷四。

岁时之祭最隆重的要数过年,它是综合了家祭和墓祭的。一般的年祭可以分解为三个程序。首先是迎接祖先,到新年来临时,子孙们沐浴盥洗,更衣茹素,除夕日间带着香火、鞭炮、酒果等上坟接年,或是夜间由家长率子弟奉香火向大门外出迎,迎接祖先回家过年。其次是奉祭祖先,或将写有列祖名字的家谱挂在家堂正中,或是写了祖先牌位放在北墙龛内或桌上,然后摆上山珍海味、各地风物食品、时令果品等等,奉茶献酒,飨祭祖先,并且不时焚香烬纸奉祭。家长还要率子弟行叩祭礼,正旦族人邻里来拜年,也要先向主家祖先行礼。再次是送别祖先,或一、二日之后,或元宵之后。这项仪注无关紧要,不象前两个程序那样严格。这里,再完整地介绍山东东平县“年祭”的习俗,以见一斑:

期年,扫除屋宇,清洁几筵,恭请先人神主。按昭穆位置,有供三代宗亲纸牌位者,亦买纸画一轴,备列高曾祖考某某之位,悬诸壁间而供之者,俗谓之“家堂”。除夕,奉祀子孙至郊外焚香叩首,迎先人之神回家,复在神案前行礼,上茶奠酒,设果品,午夜备设祭席。元旦,家主率家属向神案前,以次行四叩礼,三日内每服必祭。至上元节后,神主、纸牌位、纸家堂均谨收藏。《东平县志》。

2.做“冥寿”流行

生辰忌日之祭中,忌日之祭(即周年之祭)是从死者祭后一周年就开始的,以后年复一年,年年如斯。在居丧3年的古礼久废之后,前三年的忌日祭礼是比较重要的。清代汉族民间称忌日之祭为“过周年”,届时近亲孝子们都要上坟祭奠。死者生辰之祭,即所谓做“冥寿”。

冥寿,就是给死人过生日、祝寿。翟灏《通俗编·仪节·阴阳寿》曰:“南州宗室谓亲死日为暗忌,生日为明忌,宗中极重明忌。亲死者遇大生日,如五十、六十之类,尤追寿焉。族人具礼谒贺,一如存日。”

做冥寿时,其子孙都必须穿着彩服,要设寿堂,宗族、亲友要送纸扎锭,登堂拜祝。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宾。在江浙一带,做冥寿分在家做和在寺院做两种。在家做的冥寿,其仪式如同阳寿。除送糕、桃、烛、面外,须加纸元宝10副,糖茶2杯,而不送鞋袜。送红轴者,上书“仙乡不老,佛国长青”字样,亦有单写一“庆”字者,家中不拜忏,席用荤菜、素菜均可。在寺院做的冥寿,必拜忏,做水陆道场,或1日、3日、7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最隆重的为拜水陆道场,由49个和尚,拜忏七七四十九天。事毕,追荐者的牌位,可放在寺院中的报本堂,以承受香火。

除上述岁时年节、生辰忌日这类时间固定的祭祀外,还有时间不固定的、随机举行的祭祀礼仪。这类特殊的祭祀礼仪多是家庭、家族发生了重大的事件,需要向祖先请示或报告,诸如朝廷追赠先考、先妣官爵封号或者加官进爵,以及生子、娶媳、中举等等。我国各地都有“上喜坟”的习俗,就是在新妇进门一段时间以后,由家中女性长辈率领到墓地去祭奠祖先,告知祖先这一喜讯,让他们也分享家人的喜悦,并祈求他们、保佑新婚夫妇幸福美满。上喜坟坟头压红纸。

3.墓祭和庙祭上规模

依据地点的不同,清代汉族的祭祖又可将祭祀分为墓祭和庙祭两种。墓祭指子孙携祭品到墓地去祭祀祖先,扫墓、上年坟、上喜坟等均属此类。墓祭礼仪、祭品等要比庙祭简单,“墓祭则于祖先坟前焚化冥镪,奠以清酒,供以馐馔、果品等物,必诚必敬。”山东《昌乐县志》。殷实之家的墓地坟前设石碑、石供桌、香炉,以供祭祀;更阔气的人家还要在坟周围墙,盖“看茔房子”,还专门有一帮出家人四时祭扫,《红楼梦》里贾家的祖坟就是如此。孔府扫墓时的祭品及祭祀队伍十分可观,“扫墓时由挑祭户抬着四个大方祭盒,里面有很多层,摆满祭盘,祭品有鸡头米、馍馍、肉、酒等,上的香是檀香,放在烧红的炭饼上。此外还要挑着茶炉,还要有跟班的奉卫丁以及其他随从,约百多人。”

墓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东北一些地区叫做“望空”。这种仪式一种用于祖先远葬他乡或子孙外出谋事,至祭扫之期不能亲临扫墓、致祭的变通形式。其法为至村前十字路口或其他适宜的场所,祷嘱一番,然后将装了纸钱、写明收信人地址姓名的纸袋焚化,俗称“寄钱”。民间认为,《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到藕官在大观园内烧纸,宝玉见了忙问:“你给谁烧纸?快别在这里烧!——你或是为父母兄弟,你告诉我名姓儿,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与墓祭相对的是庙祭。庙即家庙,也就是祖宗祠堂。清代汉族地区讲究聚族而居,每个村落都有许多相应的祠堂,宗有宗祠,常有常祠,房有房祠,有些大的家族,还有家祠。祠堂正面有八个龛,龛中放椟(柜子),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神主的一般规格是1.2尺长、3寸宽,上写近祖官位、姓名字号,背面写祖先生卒年月。四对神主依次是高祖考、妣,曾祖考、妣,祖考、妣,考、妣。远祖没有牌位,设族谱。《红楼梦》里贾府的家庙叫“贾氏宗祠”,是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碧阶丹墀,十分富丽壮阔。

4.祭祖礼仪因旧制

古礼对祭祖有着严密的规定,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祭品、仪注以及祭祀时间、对象的区别,必须严格遵行,不得逾制。在民间,长期以来还形成了许多有关祭祖的俗信,如清代汉族民间要求参加祭祀的人,站着的时候要谨恭,弯腰垂首;上前的时候要和颜悦色,显出高兴的样子;供奉祭品以飨祖先时,要诚心诚意,显得恳切一些;退下去的时候,要象听吩咐一样,俯首帖耳;祭仪完了,还要有敬齐之色,不能随便处之。许多家族还规定,妇女不入家庙、祠堂祭祖,否则有辱祖先。

祭品的要求是新、丰。即使贫弱小家,也要尽量拿出最多最好地祭品享荐祖先。祭品之大者是牲牢,即整牛、猪、羊,此外是各种美味佳馔、时新果品、点心等,无论大祭、小祭,祭品都必须是新近专门为祭祀准备的。

祭祀不能穿家常便服,而要郑重其事。贫民百姓尽量盛装整洁,缙绅官宦之家则穿“公服”,即出门、见客、上朝时的官服、礼服。

有些大族,祭祖时还要读祭文。清代汉族社会的祭文大都有一定格式,不得任意篡改。据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有御制祭文行世,后世大都依之。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汉族民间仍遵之不殆,其辞曰:维年月朔日,孝孙某,阖门眷属告于高曾祖考妣之灵曰:昔者相继鞠育子孙,怀抱提携,劬劳万状。每逢四时,交代随其寒暖增减衣服,撙节饮食。或忧近于水火,或恐伤于蚁虫,或惧罗于疾病,百计调护,惟恐不安。此心悬悬,未尝安息。使子孙成立至今日者,皆吾祖宗考妣劬劳之恩也。虽欲报之,莫知所以为报。兹者,节届春夏秋冬,天气将温热凉寒,追感昔时,不胜永慕。谨备酒肴、羹饭,率阖门眷属以献,尚飨!乾隆《济南府志》。

四、巫卜禁忌

1.巫术世俗化

人们担心鬼魂、邪气侵身,或已经侵身,造成人身或家庭祸厄,就要想方设法进行禳解、驱邪,保平安。

“泰山石敢当”,是清代汉族民间常见的一种预防性的驱邪、禳解方式。《清稗类钞》“泰山石敢当”条云:“石敢当,立石于里巷之口以禁压不祥者也。此三字,始见于汉史游《急就篇》。后有加泰山二字于上者,曰泰山石敢当。”又“石敢当”不但能驱逐一般的邪恶,还能为人家医病。《茶香室丛钞》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方能暮夜至人家医病。”

由于道教的影响,清时汉族民间相信太极八卦图是有驱邪避难的能力,因此在家户门头,店房门头,或屋房梁上都绘制八卦图。相信这样,邪魔恶鬼便不敢来烦扰了。木匠们最信此说。据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就认为无论怎样凶恶的魔鬼都是不敢侵犯太极八卦图的。

清时民间俗信认为《周易》及一些经书、卦书等,有驱邪禳灾的能力,故常州一带,“男妇老幼,无论识字不识字,每出,咸挟一册以自随,居则悬于户。”《清稗类钞》。

麒麟、凤凰、狮子、老虎等等吉兽、凶兽、零兽的图象,据说也有驱邪的能力。民间经常以这些动物的图象贴在墙上、门上,或雕成石像镇守于门口,或用来制作成童衣、童帽、童鞋上的装饰品,相信依靠这些兽类的保护就能够免除灾祸,使农作物不被禽兽糟蹋,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符咒是道家方士驱鬼役神的法术手段,在民间影响甚广。清代汉族民间习俗中亦多有效仿者。如将“一善”、“个个乙”、“山海镇”、“福禄寿”、“对我生财”、“天官赐福”、“百事大吉”、“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符纸张贴于特定的地方,俗以为就可达到某种禳解的效果。又如,清时人们过江,要佩一朱书“禹”字,就是想借助于这样的符咒,来驱逐水中的凶神恶鬼的。因为大禹是治水的能手,所以相信,这“禹”字中也能有大禹的精神和能力,能起到避开水患的作用。过去,为了破除工匠施工时设下的魇镇术,在上梁这一天,要念咒语“吾奉太上老君奉令他作无妨百事化为吉,急急如律令,赦!”

在清代汉族民间,如果遇到鬼怪,邪气已经侵身,祸害将要或已经发生,将要采取另一种禳解方式,即治疗性的禳解方式,常见的有请巫师、道公或和尚作法,打醮及做佛事等,阮元《广东通志》引《粤东笔记》曰:“永安俗尚师巫,人有病重,则画神像于堂,巫作姣好女子,吹牛角,鸣锣而舞,以花竿荷一鸡而歌。”即是请巫师做法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