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飞行人员颈椎病防治指南
15868100000004

第4章 颈椎病解剖生理

8.为什么颈椎易发生退变?

人体的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以及骶尾椎骨构成。颈椎位于头部与胸部之间,是联接头颅和胸椎之间的枢干,由7块颈椎骨、6个椎间盘(其中包括第7颈椎骨和第1胸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而第1、2颈椎骨之间无椎间盘)、38个关节组成,周围由众多颈椎韧带,以及44块肌肉环绕,可承受载荷为40G。

颈椎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活动范围最大、负重较大的节段,承受头部约4 900g的重量,还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

9.为什么第1、2颈椎稳定性差?

第1颈椎位于脊柱的最上端,与头颅的枕骨相连接。由于第1颈椎呈不规则的环形,因而又被称为寰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关节称寰枕关节,左右各有1个,是控制颈部屈伸活动,即点头与仰头动作的主要关节。

第2颈椎又名枢椎,是颈椎骨中最坚固者,构成寰枢关节,是控制头部向两侧转动主要关节。枢椎的棘突长而粗大,末端分叉,因此,它是X线拍片检查、手术及临床查体时重要的定位解剖标志。大家可以用手指在自己的颈后部摸一摸,后发际附近最上面、最大的骨突起就是枢椎的棘突。医生在对病人进行临床查体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枢椎的棘突,也就可以往下按顺序地找出其他各颈椎的棘突了。

由于寰椎和枢椎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稳定性比其他颈椎要差一些,若有外伤很容易造成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枕骨、寰椎与枢椎之间常存在先天畸形,被称为枕骨大孔区畸形,包括齿突缺如、齿突发育不全、齿突不连、寰枕融合、颅底凹陷以及扁平颅底等。这些先天性畸形或发育异常容易导致脊髓刺激或受压,从而引起四肢麻木无力等脊髓损害症状,容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

10.为什么颈椎的神经、血管容易受压迫?

颈部是心脑血管循环的必经之路,神经、血管分布稠密,走行于椎管、椎间孔、横突孔之间,容易受到压迫,产生症状。

(1)椎管对颈椎病的影响。椎骨排列连接起来以后,椎孔也相互连成一长的管道,称为椎管,容纳脊髓和神经根及其被膜。颈椎椎管从横断面看是以椎体后缘作底边的三角形,椎管左右横径大,而且侧壁为不活动的椎弓根,脊髓和神经根不易受到来自侧方的压迫;而椎管的前后径就要小得多了,因此,各种原因导致椎管前后径的狭窄是造成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的重要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些原因包括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后缘骨刺形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以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颈椎管内神经血管受到来自颈部屈伸活动时的牵拉或挤压,产生临床症状:前屈时,椎管被拉长,其内的脊髓也被牵长变细而紧张;后伸时,椎管变短,脊髓松弛而变粗,易于受到挤压。

颈椎管的大小与颈椎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据测量统计,正常人颈椎管前后径不应小于12mm,如小于12mm,则有可能产生椎管狭窄症状。颈2处的椎管最宽,颈4、5处的椎管最窄;颈椎的退变最早出现在颈5、6两个节段,所以,颈椎退变或颈椎病一般在颈4、5、6三个节段较为多见。

(2)椎间孔对颈椎病的影响。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凹陷,使相邻椎骨的椎弓根围成一孔,称为椎间孔。颈椎间孔是一个短的管道,有颈脊神经及其被膜通过。颈椎间孔较小,在椎关节退变出现骨刺或椎间盘退变而变薄时,容易刺激、压迫颈神经根。当椎间盘退变而变薄时,椎间隙变窄,椎体间不稳,使椎间孔的上下径及前后径也可变得更为窄小,这样就容易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

(3)横突孔对颈椎病的影响。颈椎横突发自椎体和椎弓根的侧方,在颈椎两侧横突的根部各有一个圆孔,称为横突孔。与胸椎和腰椎相比,颈椎的横突较小,且短而宽,这种结构有利于颈椎的灵活运动。在颈2~6椎骨的横突孔中有颈动脉、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椎动脉为两侧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一般由颈6横突孔进入,在寰枕关节处入颅腔,在颅内合成椎基底动脉营养小脑及内耳。横突孔的位置及横突的长短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及症状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在颈椎活动时,横突孔的四壁能使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受到牵拉或挤压,特别是在椎间不稳定时,更容易影响椎动脉与其周围的交感神经。

11.颈椎病的病理改变有那些?

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病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改变,与颈椎体、关节、韧带发生退变后一起,压迫脊髓、神经根或影响椎动脉供血,产生颈椎病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20岁以后就开始出现),椎间盘、骨关节和韧带组织会发生退行性变化,颈部的创伤和静力或动力性劳损会加速其发生和发展。颈椎间盘突出症为颈椎间盘退变的早期,即功能代偿期;脊髓型颈椎病为颈椎间盘退变的晚期,即功能失代偿期。

12.颈椎间盘退行病变是怎么发生的?

椎间盘是脊柱承载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位,它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终板组成。椎间盘有吸收振荡、减缓冲击、均布外力的作用。髓核是由纤维环和上下软骨终板通过渗透给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老化,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一般在20岁以后即开始。髓核脱水变薄,椎间隙变狭,使纤维环纤维环失水,周围韧带变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进一步劳损及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及椎间隙狭窄使椎间盘易于向后及侧方突出。颈4、5,颈5、6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损伤。

纤维环失水后,弹性纤维变粗,发生透明变性,失去弹性,失去维持髓核和椎间盘中央的约束功能。髓核失水,粘液基质和纤维组织网逐渐为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所代替,成为纤维软骨,失去其轴承和液压作用,加重纤维环的负担。山东省立医院骨科张佐伦教授等,分析研究了66例颈椎间盘生化成分及超微结构,指出:颈椎间盘较早发生生化成分和细胞结构的变化而导致退变,其中软骨终板先于髓核和纤维环,此退变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加重。

13.颈椎间盘突出与颈椎病有什么关系?

纤维环和椎间盘局部病变。髓核和纤维环失水后,由于承担头颈部的重量,随着颈部的活动,纤维环受到辗磨损伤而破裂,由小的裂隙形成大的裂隙,椎间盘随之而膨出、突出或脱出。局部发生3种炎症:(1)创伤性炎症;(2)由破裂组织中释放的组织胺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3)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破裂口可发生严重水肿,将突出物排出,当水肿消退后,突出物可回纳入椎间盘。由于椎体后方有坚韧的后纵韧带,故一般在较弱的后纵韧带外侧处突出,少数在后侧正中突出,产生神经根和脊髓被压症状。而其他如前方、侧方、上下方向的突出并无重要结构被压,其症状不如后方明显。

椎间盘全盘变性。椎间盘突出最初为一个方向的突出,但促进了椎间盘的更严重的变性,最后成为全盘变性,向四周膨出、突出。退变的椎间盘将失去弹性和稳定性,甚至上下软骨板可互相直接磨擦,发生更大损伤。从X线摄片上可看到椎间隙狭窄和某些继发性病变。

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病变。每个颈椎管关节都是由5个部分共成形成的闭合性动力系统,当任何一部分骨折、脱位或病变时,将影响其他部分而发生退行性变。成年人最早自20岁左右开始发生,常表现为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韧带骨化。

14.颈椎退变后容易出现哪些继发性病变?

(1)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最常见的X线检查征象,发生在椎体上下缘和关节边缘,状如赌气儿童的嘴唇,故也称唇样变、骨赘、骨刺等。椎间盘变性后,椎间隙变窄,失去稳定作用,难于控制病段的反常活动,在压力下向四周挤出,将附着在椎体边缘上的外骨膜掀起,在骨膜下形成唇样骨质增生。脊柱病段的反常活动,加重骨膜掀起,形成更严重的骨赘。骨赘并不疼痛,引起疼痛和其他症状的原因为:①压迫附近神经、血管;颈椎前侧骨赘可压迫食管,两侧骨赘可压迫椎动脉,后侧骨赘可压迫脊髓等。②椎间盘和韧带的破坏和扭曲。③反射性的肌痉挛等。椎间隙变狭窄也使后关节与钩椎关节应力增加,使其受损伤及增生。易发生增生的节段依次为颈5、颈6、颈4及颈7。

(2)关节错位和韧带松弛。每一颈椎节段成一5点闭合系统,因此椎间盘变性所引起的椎间隙狭窄,将使其他4点(两侧钩椎和关节突关节)发生上下重叠错位、关节囊扭曲和骨赘等病理变化。椎间隙的狭窄,使维持该节段稳定的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和棘间与棘上韧带松弛,失去弹性;为了代偿,发生纤维增生与硬化,变得肥厚、钙化和骨化,在椎管有限的空间内,压迫神经产生症状。黄韧带可以发生皱褶进入椎管。项韧带钙化可能由于外伤及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发生,此时可在颈后部触及硬块,多见于颈椎中下部。

(3)粘连、肌痉挛、感应痛。椎间盘后侧正中突出,可与颈髓的硬脊膜粘连;颈椎间盘后外侧突出可与神经根粘连,使脊髓和神经根纤维化,症状长期延续,久治难愈。神经和神经根的刺激可引起反射性肌痉挛。反射性肌痉挛是机体的一种自卫性反应,一些“落枕”现象常是上颈段的反射性肌痉挛引起。感应痛是脊神经某一分支受到刺激后,在同一神经的其他分支支配的部位所感到的疼痛,但部位模糊,无压痛和神经体征,但可有肌痉挛。

(4)影响椎动脉。头颈部直立不动时,两侧椎动脉在横突孔内直线上升,而枕部椎动脉则扭曲较大。因此,当颈部活动时枕部椎动脉受影响较大。转头时枕部椎动脉可以极度扭曲,正常椎动脉也可在寰枢关节水平被阻塞。当头部转向一侧时,主要是对侧椎动脉在寰椎水平发生严重绞窄阻塞,而同侧第6和第7颈椎之间的血流也可短暂受阻,但正常人可以从大脑动脉环获得对侧供血补偿,故无不适。颈椎出现退行性变时,椎间隙渐渐变窄,椎动脉就会显得“过长”,“多余”的椎动脉可以发生扭曲;另外,颈椎关节增生可以引起椎间孔变小,在活动时可以直接挤压或牵掣椎动脉而使其扭曲。当一侧动脉已有某种病变,对侧颈部受压血供不畅时,脑部缺血,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