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15876300000032

第32章 产业建设(13)

改革开放后,林场职工生活开始逐年好转,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及2000年以来,市场上什么吃的都有,牛羊猪肉、鱼蛋禽随意挑选,新鲜蔬菜一年四季皆有。 分场职工有地种菜,加上日光温室,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菜,冬季反季节精细蔬菜应有尽有,冬储白菜萝卜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大缸腌制酸白菜也难得一见。 仅主食方面,白米细面、五谷杂粮随便选择,过去很少吃炒菜的职工现在也能经常炒几个菜,拉条子拌面、大米饭是家常便饭。各式各样的糕点小吃,国内国外的新鲜水果、鲜食牛奶任意选择。家居城市的职工上街吃早点已成习惯,县城里遍布四街八巷的大小饭馆酒店早晚高朋满座。 林场职工办喜宴、逢年过节在酒店待客普遍了,平时一家人或亲朋好友相见,结伴去酒店饭馆设宴就餐,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饱已远远不再是林场人的追求,营养搭配、吃出品位,饮食平衡、吃出健康,成为林场职工吃好的新追求。30年来生活的变化是大多数老职工做梦也没想到的。

住:由土坯房到楼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林场职工感受最深的就是住房的变化。30年前林场场部、职工宿舍都非常简陋,林场职工除个别老城里人在县城有住房外,绝大多数人在县城没有落脚的地方,家住农村的职工,家里只有几间年久失修的茅草土坯房,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步翻修农村住房,少数双职工在林场凑凑合合住简易公房,最好的人家也只有两室一厨,一般的双职工只有一间住房,自己建小伙房就算在林场安家了。

如今民勤县城普通百姓自建的三合院、四合院星罗棋布,四街八巷电通、水通、油路通。 像大中城市那样的住宅花园也遍布东南西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林场职工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在农村和林场有几间住房就满足了, 稍好一点的职工家庭努力筹资在县城甚至于在武威城里买楼房。 至2008年林场职工在城镇拥有砖(土)木结构的平房115处,拥有楼房近200套,不仅双职工在城里有住房,单边户在城里也有住房,家属陪小孩上学读书。 年轻职工普遍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楼房,林场普通百姓不仅实现了城里有房住,而且追求住得宽敞,住得舒适。 如今随便走进住楼的职工家中,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家家摆着时尚家具家电,彩电、冰箱、太阳能一应俱全,厨房里用上了液化气灶、电磁炉,过上了城里人“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新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变成了现实。

行:由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

在衣食住行与林场普通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中,“行”无疑是最为复杂的,因为它涵盖了人、车、路等诸多方面,“行”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变化最快的,林场职工有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 如今城乡柏油路四通八达,走武威上兰州朝发夕回,过去未进过县城的职工乘火车、坐飞机逛省城、上北京,公路上豪华公交、面包车招手即停,职工出行打“的”也习以为常了。就林场普通职工来说,30年前回家、进城靠步行,湖区职工步行两三天才能到家,分点实物还得背回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能骑上一辆新自行车就阔气了,当干部的坐手扶拖拉机进城办事就满足了,出行难一直制约着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 如今路好了,交通工具先进了,摩托车小汽车代步普遍了。 至2008年全场职工拥有各类摩托车330辆,拥有三马子、农四轮220台,林场有公务小汽车15辆,职工拥有私家车30余辆,开上自家小汽车上地种田,过去梦想不到的事情,现在变为林场职工的现实。

通讯工具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总场机关和靠邻乡镇的分场拥有手摇式电话,公务打电话呼叫半天才能接通,线路发生故障十天半月打不通,普通职工用电话更是天方夜谭。到了90年代个别职工安装了程控电话,成为身份的象征。如今职工拥有彩电400多台,职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事;拥有电脑110多台,网上了解市场行情、做产品交易非常方便;职工拥有手机470多部,几乎从干部到一线生产职工每个人手里有手机,许多家庭人人有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与对方通电话。 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作为林场人个个扬眉吐气。

改革开放30年,给林场职工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回首30年来的成就,我们深信,随着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林场职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作者现任石羊河林业总场工会主席、正县级干部)

第二节 基础设施

建场45年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林场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依据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分期分批安排经费,重点解决总场、分场场部和护林站点、人居、办公设施的改善,各分场水、电、渠、路的畅通,机械机具的购置更新,林木管护、产业发展附属设施的建设,办公设备的更新配置,职工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林场生产经营、工作环境和职工的生活条件。

一、 房屋建设

建场初期,总场及分场场部、作业站点的建设主要基于便利治沙造林、林地管护等因素考虑规划设计,大多在沙漠边缘选址而建,均为最原始的土坯房屋,小门小窗,设施简陋,交通不便。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林场经济条件的改善,原有的场部、护林站点,已赶不上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环境和对外开放等形势的需要。 于是,分场都进行了第二轮的搬迁和场部建设,相对建场初期时修建的房屋来讲,虽说还是土木结构的起脊房屋,但都以石头、青砖为墙基,以红瓦覆顶,房屋质量明显提高,改变了林场办公条件、改善了职工住宿环境,提升了林场的对外形象。

1983年,泉山分场修建土木结构新场部,建筑面积2 273平方米。 其中职工宿舍、办公室、会议室、饭厅814平方米;护林房235平方米;家属房及其他房屋建筑物920平方米。

1984年,防沙林试验场根据林场发展需要,将场部从沙漠腹地移至现民昌公路北侧,新修土木结构场部房屋2 465平方米。其中职工宿舍、办公室、会议室、饭厅730平方米;库房、车库472平方米;护林房145平方米;家属房及其他房屋建筑物1 118平方米。

同年,总场将原机关苗圃划为独立核算单位,更名为大滩苗圃。 于1985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成640亩的果园,以经营苹果梨为主。 并于1986年拆除部分旧房屋,依照其他分场样式,动工修建六栋“人”字形土木结构新场部,并建有大会议室、饭厅、伙房和水房,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年底竣工迁入。 为解决果品贮藏问题,曾两次分别于1989年、1992年建成930平方米混凝土结构的果窖1座,建成88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果棚1座。 均是当年修建,当年投入使用。

1985年,经征得民勤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同意,在县城东郊划地60亩,整体规划,动工修建总场新场部。 修建砖木结构办公房7幢,面积640平方米,同时修建车库、饭厅、伙房和门房等560平方米。 新修建的办公室,室内以水磨石铺地,外墙窗户以下用水彩碎石粉饰,新修的大门贴彩釉砖,庄严大方,显示出国营林场厚重的历史积淀。1987年又修建了林机部办公用房、修理间和车库等房屋,建筑面积1 300平方米。1986年、1988年分两期总场迁至新场部。

1990年、1997年义粮滩分场先后分两期修建场部,共计修建土木结构场房2184平方米。 其中职工宿舍、办公室、会议室、饭厅1 037平方米;库房、车库372平方米;护林房525平方米;家属房及其他房屋建筑490平方米。

1996年,总场将原来小坝口分场的苏武山作业站,设为苏武山分场。 修建土木结构职工宿舍、办公室、会议室、护林房、车库、库房等4 373平方米,于1999年将房屋、车辆、机器设备、林木资产等整体移交武威地区林业处管辖。

1997年7月,总场将红崖山分场的扎子沟作业站,设为扎子沟分场。 修建土木结构房屋760平方米,库棚3间60平方米。

1998年4月,总场将原来武威皇台酒厂承包经营的酿酒葡萄基地收回,设为葡萄产业开发中心。 修建砖木结构房屋720平方米,并建有会议室、职工宿舍、伙房、库房和厕所等。

2004年开始,总场加大争取项目的力度,以项目带动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在扎子沟分场旧场部向北约1千米处(民武路西侧),修建砖混结构采种基地管理用房860平方米。 新建的基地管理房及场部内设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财务室和管理人员宿舍,两边建有种子贮藏室、烘干室、车库、伙房、卫生间、洗浴间等,院内全部用水泥混凝土硬化。 同年,总场、分场积极自筹资金,在小西沟分场旧场部南面新建分场场部930平方米。

2005年,大滩园林场以砖前墙、钢门钢窗的结构修建库房、职工伙房、机棚等250平方米。

2006年,红崖山分场修建办公用房420平方米,职工宿舍200平方米;泉山分场修建新场部418平方米,职工宿舍160平方米,护林管护房360平方米。 办公用房全部安装了电地暖。

2007年,葡萄产业开发中心场在场部内增修职工库房、伙房,面积270平方米,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2008年,利用公益林专项资金,在扎子沟分场重点公益林管护区域内修建砖木结构护林管护房3间,面积60平方米,保证了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

二、机械机具及车辆

建场初期,由于大规模机械化造林,到后来的多种经营生产发展,逐步改造更新了机具车辆,至1993年底,全场拥有各种汽车、摩托车,链式和轮式大中型拖拉机,手扶和四轮小型拖拉机共计51台(辆),农机具89台(件)。 随着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承包责任制的完善,机械机具先后以职工承包经营和租赁出售的形式,由职工个人经营。 总场、分场的公务用车,全部更新换代。 截至2008年底,单位拥有小汽车13辆;职工个人拥有小汽车18辆,大中型拖拉机、四轮机、三轮机、摩托车及各种机械机具等达到500多台(件)。

三、道路建设

伴随着林场前进的脚步,林场的道路建设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过去的林间便道、土大路到现在的砂石路、柏油路,道路畅通无阻。 近年来,随着葡萄、甘草、红枣、草畜、日光温室等产业快速发展,总场加大了通场道路、产业基地道路、林区道路修筑力度。

共修筑道路30多千米。

2004年,红崖山分场修筑通场柏油公路3千米。

2005年,大滩分场修筑场部通往下雷滩葡萄基地的砂石路5千米。

2006年,大滩园林场修筑通场道路及葡萄园内道路6千米。

2006—2007年,义粮滩分场修筑从东坝白古至场部的通场道路4千米。

2007—2008年,防沙林试验场修筑葡萄基地及林区道路5千米。

2008年,泉山分场修筑通场道路及林区道路4千米。

2008年,小西沟分场修筑通场及林区道路3千米。

四、水、电、渠建设

林场地处沙漠边缘,面对林木抚育缺水、林木枯萎衰败的现实,以成片灌溉抚育和林农间作的方式,打井提灌。 全场先后打机井170多眼,确保了造林育苗、林木抚育、通道绿化、农田林网、产业发展的用水。 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全场关闭机井48眼,压减耕地1.1万亩。 为落实水权水价改革等政策,全场成立用水者协会10个,现用机井办理了取水许可证,安装了智能化控水设施,实行了以核定电量按标准取水的规范管理。

1970年代初开始,全场先后架设、改造、更新输电线路129.4千米。 其中:高压线路46千米,低压线路83.4千米。

2005年开始, 全场利用日元风沙治理项目贷款, 用3年时间, 衬砌混凝土U型水渠150多千米。

五、保鲜库建设

从2003年开始,通过争取项目资金、自筹资金240多万元,在部分分场修(改)建鲜食葡萄预冷保鲜库及发电机房、机棚等2 300平方米。

红崖山分场于2003年、2004年建成砖木结构气调保鲜库2幢,建筑面积599平方米,其中保鲜库434平方米,机房145平方米,控制室20平方米。

大滩分场于2007年修建鲜食葡萄预冷保鲜库1幢,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大滩园林场于2007年在原果窖的基础上改建葡萄预冷保鲜库,面积1050平方米。

防沙林试验场于2008年修建鲜食葡萄预冷保鲜库1幢,建筑面积370平方米。

六、瞭望塔(台)建设

为了加强林木、林地资源管护工作,先后共投入资金达50余万元,在防沙林试验场的双墩子、城西大墩子,大滩分场城北墩,泉山分场红中滩修建瞭望塔(台)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