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15876300000031

第31章 产业建设(12)

2001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实施资源优势转换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态环境治理、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林场主导产业建设,充分发挥林场资源丰富及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优势,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切实保护各种形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利用权属为林场的荒地、荒漠、荒滩(简称三荒地)招商引资兴办环保、生态以及其他项目,使用期一般不少于30年,到期后可依法优先续用;在土地使用、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是招商引资兴办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发展种草养畜业,养殖场地、场房用地在50亩内无偿提供三荒地。 三是招商引资兴办旅游产业、农林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林场按统一规划提供优质土地,视规模及林场受益状况优惠10%~20%的土地使用费。 四是社会各界组织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参股、控股等形式利用林场现有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葡萄、红枣、草产业、特色种植等四大产业,土地使用期限30年或按实际需要双方商定;规模在300亩以上合资、参股的土地使用费和独资、控股发展的土地使用费视规模大小,经营期限长短酌情给予优惠;独资、控股长期经营10年以上者,林场无偿提供3~10亩住宅办公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费可分期分批缴纳。

已引进山东威龙集团经营酿酒葡萄、江苏阿里山集团兴办棉花加工、、民勤县贤达农副特产有限责任公司修建葡萄保鲜库等项目5项,引进资金354万元。

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介绍

——山东威龙集团租赁承包葡萄基地。 为了促进葡萄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葡萄基地的整体效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扎子沟分场建设的元墩滩和黑土坑酿酒葡萄基地1 500亩及相配套设施和320亩耕地整体租赁给山东威龙集团。 租赁期为10年,即2004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租赁费在租赁期内葡萄基地前五年为每年每亩400元,后五年为每年每亩500元,耕地每年每亩50元。

——阿里山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棉花加工厂。 由大滩园林场招商引资的阿里山棉花加工厂,位于民湖公路15千米处西侧,占地25亩。 注册资金600万元,建筑面积2 000平方米,收购场地14 000平方米,年加工皮棉3 000吨。 土地出让期限50年,即2004年4月1日至2054年3月31日。

——泉山分场棉花加工厂。 2001年,根据棉花整个市场形势,泉山分场引进个体企业投资120万元,由泉山分场提供土地20亩,合作兴办棉花加工厂。 合作期为6年,即2001年7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个体企业每年上交泉山分场土地使用费、管理费2.4万元。

——民勤县中信土产有限责任公司辣椒加工厂。 由大滩园林场招商引资的民勤县中信辣椒加工厂,位于民湖公路15.5千米西侧,占用沙丘荒地40亩,土地租赁期限50年,即2004年8月1日至2054年7月31日。

——民勤县贤达农副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保鲜库。 由大滩分场招商引资的葡萄保鲜库,占用土地38亩。 土地有偿转让给民勤县贤达农副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20万元修建保鲜库8间,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转让金以修建的部分保鲜库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顶抵,即修建的8间库中,1间保鲜库的产权包括制冷等设备直接归属大滩分场所有,另外7间库的产权属公司所有, 但2007年由大滩分场无偿使用1年,2008年无偿使用4间,2009年无偿使用1间,截至2008年底,引进资金(折资)18.6万元。

三 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45年来,林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状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坚持不懈地抓财源建设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使林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概况

建场到2008年从中央、省、市有关部门争取到林业事业费、三北造林费、退耕还林粮食兑现及现金补助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等国家预算内的国债资金、专项资金累计达1.1亿多元;固定资产累计达1870多万元;林木资产达2453万元;实现预算外收入累计达7586万元;职工人均年纯收入由过去的年均47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3万元。 实现了林业生态经济建设和职工致富增收的双赢。

——1964年到1989年,国家预算内投资累计达到2240万元。 其中:林业事业费899万元;三北、两西等各类造林费1133万元;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71万元;科技三项费资金9万元;森林防火、防虫费128万元。 职工人均年纯收入由470元增加到2160元,林场经济总收入由10万元增加到56万元(林业收入由8万元增加到12万元,多种经营收入由2万元增加到32万元,机械收入8万元)。

——1990年到2000年,国家预算内投资累计达到2380万元。 其中:林业事业费2049万元;三北等各类造林费140万元,防沙治沙项目资金29万元,封沙(滩)育林项目资金7万元;农村造林补助、科普惠农补助项目资金12万元;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76万元;红枣、速生杨项目资金13万元;防虫费7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4万元;林业救灾款8万元;葡萄基地建设资金25万元。 职工人均年纯收入由2160元增加到5000元,林场经济总收入由56万元增加到327万元(林业收入由7万元增加到53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31万元)。

—— 2001年到2008年,国家预算内投资累计达到6829万元。其中:林业事业费4499万元;三北等各类造林费230万元,防沙治沙项目资金39万元,封沙(滩)育林项目资金182万元;退耕还林粮食、现金补助、农村造林补助、科普惠农补助、育苗补助等项目资金405万元;财源建设项目资金170万元;贫困林场扶贫资金、平原绿化、采种基地建设资金90万元;红枣、科技资金11万元;森林防火、防虫费4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266万元;石油价格补贴、各项救灾款90万元;葡萄基地、日光温室技术推广资金165万元;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635万元。 林场经济总收入由326万元增加到573万元(林业收入由44万元增加到123万元,多种经营收入由237万元增加到391万元)。 近些年来,坚持不懈抓财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林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尤其是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使林场多年的造林成果得以巩固,管护经费有了保障,管护站(点)的设施及瞭望塔等得到改善。 三北造林、农业综合开发、财源建设等项目使林场生态建设、产业基地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林场经济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 林场的外部形象、知名度大大提高,职工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 目前,职工收入已由过去的单一林业收入逐步向多元化、产业化收入转变,同时增加了职工的各项津贴补助。 职工的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5000元增加到2008年的1.3万元,增长率达到189%。

二、经济发展的财务保障措施

财务管理工作历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十五”计划以来,财务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财会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200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根据《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及《会计制度》,结合林场实际,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财会队伍建设。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造就一批熟悉财会法律法规,精通财会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自“十五”计划以来,通过委派学习和鼓励自学的方式,有23名财会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财务人员全部取得大专以上学历, 在经济建设和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同时,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技能的培训,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以提高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每年还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工作,使全场的财务工作能健康、安全、有效地运行。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活动行为,严肃财经纪律,建立规范的财务工作秩序,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及工作能力。 财务人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各项法规、制度;按照财政计划指标,合理安排使用资金,严格控制支出,坚持量入为出;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审核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活动;及时、准确地报送财务及各类统计报表,并多次受到财政及主管部门奖励。 同时,加强对单位内部审批制度的完善,坚持“两支笔审签,一支笔审批”的制度,严格审批权限,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制,物资采购全部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加强对重大项目工程管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审核预决算,统一检查,尤其是三北造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等国家建设资金的使用,严格按专项资金的用途进行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加强资产管理。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买、使用及处置。固定资产的购置实行政府采购,报废的固定资产、应收款呆死账的处理,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行申报处理,保证账物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使国有资产在林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

今后继续围绕“抓项目、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保稳定”的发展思路,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为林场经济的发展理好财,服好务。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衣食住行的变化

王瑞己

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整整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沧桑巨变,首先改变了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 我们石羊河林场的职工也是如此。 我于改革开放后第五年的1984年调入石羊河林业总场工作,二十五年的亲身经历,3次场庆的参与,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跨入新世纪的2001年以来,林场职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普通百姓的林场职工来说,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变化。

衣:衣着由暖变靓

人们的衣着打扮是社会、时代最为鲜活的形象记录。 像我们出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大都是妈妈用青土布做的,普通布料要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过年穿新衣”是30年前每个小朋友的企盼。 大小伙缝一件日本尿素袋改制的衬衣就算穿上“的确良”了,姑娘出嫁时能穿上条绒上衣、毛吡叽裤子就阔气了,林场生产职工穿上锥弯子鞋、补丁裤子、老绵羊皮袄能遮风挡雨就满足了。 一件衣服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 而现在,服装专卖店遍布城乡四街八巷,商店里品牌服装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林场职工男女老少也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和质量,穿着和城里机关单位的人没有两样,走亲串邻进城逛街洋里洋气。 大家对服装的追求和城市的人们一样,不仅仅满足暖和、四季有换洗,更多的是追求式样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男女职工一季多衣、三头两日换新衣,尽情地展示自己。 退休老职工也能穿得起成百上千元的时尚衣服了。

食: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表现在吃上。 30年前解决吃饭问题是林场职工的头等大事,人们见面打招呼说的最普遍的一句话是“吃了没(吗)”?

当时是想的怎么把肚子填饱,而现在想的是怎么吃好,并且讲究营养搭配,控制“三高”,吃的变化真让人感叹——过去不要说没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想吃的,偶尔走后门买来一斤红糖或者两瓶水果罐头就已经是病人、老人、小孩分享的美食了,买食品要粮票,粮食定量供应。 林场工人属重体力劳动者,吃粮标准高一些,还要省吃俭用救济家中老小,每天能吃上两顿面条饭就满足了,吃菜主要靠大白菜、萝卜,大多数职工家庭腌一缸酸白菜,供一个冬天一家人食用,而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水饺或有肉有菜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