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哲理枕边书4
15876900000023

第23章 做人是立身之本(3)

第二天,张咏派了一个仆人去帮助看厅的人照料他的母亲,帮他把事情安排好,那人感激不尽。

事后张咏说:“在我的后厅怎么敢有人睡觉呢?这人当时睡着了,一定是心里很愁闷,所以我才怜悯他。”

像张咏这么有人情味的领导,下属能不愿为他尽力做事吗?

做人多点人情味,会使你更有人格魅力,也更容易被人接受。战国时赵国的左师触龙就是这样的人,他正是靠人情味说服了倔强的赵太后,使她同意把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以解除当时赵国面临的危机。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了,他儿子丹即位,就是赵孝成王。孝成王年幼,国家大权实际上由他母亲赵太后掌管。这时候,秦国乘机出兵侵犯赵国,接连攻占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一个条件,要把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送来做人质,才肯出兵。做人质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旦两国关系破裂,人质的处境难测。

如今齐国要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太后不愿让他去冒这个风险,所以无论如何不肯让他去。眼看秦国军队一天天逼近,形势越来越吃紧,大臣们都很焦急,又想不出别的办法,都一个个来劝说太后,请她答应齐国的条件。太后坚决不同意,还气呼呼地说:“谁再来劝我,我就唾他一脸唾沫!”这样谁也不敢跟她提这件事了。

左师触龙知道这个情况,就去求见赵太后。太后心里估摸,一定又是来劝我的,哼,我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就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已经上了年纪,他一瘸一拐地慢慢走到太后跟前坐下,抱歉地说:“老臣腿脚有毛病,行动不方便,所以好久没来看您,请您原谅。您身子骨还好吧!我总是惦记着您,怕您哪儿不舒服,今天特地来看您。”太后说:“我身体还过得去。”触龙说:“饭量怎么样?”太后说:“就靠喝点粥。”触龙说:“老臣有时候不想吃饭,逼着自己多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地,吃饭才香一点,身子骨也觉着舒服些了。”太后说:“我可走不下来啊!”就这样扯开了家常话,太后慢慢消了气,脸色也开始平和些了。

接着,触龙换了话题,说:“老臣有个最小的儿子,叫舒祺,不大成器。我已经老了,偏偏最疼这个儿子。冒昧地提个请求,希望您能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宫廷做一名卫士,不知道行不行?”太后说:“我会照办的。您儿子几岁了?”触龙说:“十五了,年纪虽说小了些,但是如果能在我死以前把他托付给太后,我死也就放心了。”

太后见一个大男人感情也这么丰富,很感兴趣地问:“你们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只怕还要超过妇人呢!”太后笑了:“这可不见得,妇人家才最疼小儿子呢!”触龙说:“我看不能这样说,比方太后对燕后(燕后是赵太后嫁给燕国君主的女儿)就比对长安君还要疼爱。”太后听了很不以为然,说:“您错了,我疼长安君远远超过了疼燕后啊!”触龙说:“我看不见得吧,父母真正疼爱子女:总是为他们做好长远打算。记得燕后出嫁的时候,您一直送她上了车,还抱着她的脚哭,想的是她嫁出的地方太远了,心里非常难过。等她走了以后,还常常思念她,祝愿她子子孙孙世代相传做燕国的君主,您替她思虑得还不远吗?”太后似有所悟,说:“倒也不错。”

触龙又问太后:“赵家立国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请您想一想,除去最近的三代以外,过去的赵家子孙,还有谁能把爵禄继承到今天的吗?”太后说:“早没有了。”触龙说:“其他国家呢?”太后说:“也没听说过。”触龙说:“您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是因为,这些子孙都是继承父辈传下来的现成爵位,他们继承的爵位虽然很高,可是没立过什么功勋;得到的俸禄很厚,却没有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毫无能力和经验,倒要行使很大的权力。这样就非常危险:他们的地位往往很不稳固,容易受到人家的攻击,自己遭到杀身之祸且不说,还连累他的子孙,所以过去的赵家子孙现在还当侯爵的就没有了。如今太后一心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封他最肥沃的土地,给他最大的权力,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有一天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着什么功劳能在赵国站住脚呢?看来太后为长安君想得太近了,所以我说太后爱他不如爱燕后呀。”听了这一番话,赵太后才猛醒过来,忙说:“您说得对极了。好,长安君的去留完全听您安排吧!”

就这样,触龙成功说服了赵太后。与其说他是深谙劝说的技巧,不如说是靠人情味打动了赵太后啊。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富有人情味的人才能触动别人的心弦,真正赢得对方的好感。

枕边哲理

没有慈悲之心的人是禽兽,是野人,是魔鬼。

以诚待人,聚集人气

“推心置腹”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说的是光武帝刘秀以诚意和仁德感化降将的故事。

西汉末年,刘秀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渐渐平定了全国的混乱局面。某一天,他展开地图,总结平乱的政绩,望着标识着密密麻麻符号的作战形势图,他不禁茫然,便对幕僚邓禹道:

“天下如此辽阔,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小郡,要到何年何月,才能使全国安定下来呀?我真是没有把握呀!”

邓禹回答:

“诚然,如今天下群雄兴起,战乱不患,前景不测。但是万民都眼望着明君的出现。自古以来,兴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大小。请您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一心一意积王者之德,天下最终会归于统一的。”

刘秀深以为然。半个月后,他率兵击败了称作“铜马”的农民军。对那些愿意归降的将士,刘秀非但不治罪,反而让他们维持原职参加刘军,继续作战,且对其统领们一一封侯。他这样对叛军恩宠有如,以至于他们不敢相信,心中不免充满疑惑及不安。

对这种情形,刘秀也察觉到了,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投降军队不予整编,维持原编制,叛军将领仍复原位,带领原部下参战,本部不作干涉。命令下去后,为了观察实际反应,刘秀经常一个人单骑来往于各营地巡视。此时如果有人行刺刘秀,那真是件唾手可得的事情。但是叛军众将士看到刘秀如此诚恳,都产生了敬仰之心。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萧王(刘秀当时的封号)推赤心置人腹中,诚恳待人,不怀疑我们,实在是一位度量宏大的宽仁长者。以前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他居心叵测,现在回想起来,真觉惭愧。今后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我们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从此以后,这些降将都成了刘秀忠实的部将,跟着刘秀披荆斩棘、赴汤蹈火,立下汗马功劳。而刘秀凭着他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终于平定了天下的混乱,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具有贤明豁达的领导者风范。他诚恳待人,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使人心归附于他,最终壮大了自己。

刘秀和西汉的刘邦一样,都处在乱世,正是群龙无首的年代。那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也不服谁,靠武力让人屈服只能是以暴易暴。所以刘秀的宽仁既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其实曹操也是个有胸襟、能容人的领导。当初刘备还没成事的时候曾来投靠曹操,曹操任命他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是有野心的人,现在若不趁早除掉他,将来必是后患。”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您现在手提宝剑仪义起兵,为百姓除暴,必须要推崇信义,才能招来英雄豪杰。刘备向来有英雄之名,如果我们杀了他,则有害贤之名,这种损失可就大了。”曹操认为他说的对。

后来祢衡来投奔曹操,此人极端狂妄,把曹操手下的贤士骂了个遍,曹操也不以为意,没有难为他,只是把他送给了刘表。

当今是个多元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形形色色,生活理想也不尽相同,作为领导者,要把各种各样的人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团队。这就像把许多木板箍成一个木桶一样,领导要善于做那个箍桶匠,而“诚意”就是那个箍桶绳。

枕边哲理

人际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诚意和廉洁。

做人要刚柔并济

血性男儿,身性不可无刚,但不能“刚”过了头,过了头便是“暴”。历史上,多少君王流于“暴”呢?暴商纣、暴秦政、暴隋炀,他们之暴种下的祸根,有的报在自身,有的报在子孙。暴,不是残暴便是暴行暴政暴戮,惹下政变,惹下杀身之祸并不奇怪。因此,做人要刚柔并济。

一般来说,男儿“刚”时为伸,“柔”时为屈,当柔不柔,也就等于当屈不屈,屈伸失衡,焉有不败之理。

柔,有时也是忍,忍也是屈;刚则是伸,暴是“刚”得过头的结果。从这一角度说,忍与屈,同样可以制暴。

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暴,主要是表现在脾气暴躁性格暴躁上。这些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关乎到修养、人缘乃至事业的成败。这是因为,世人基本都公认,大凡修养到位心地友善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暴跳如雷的。

爱发脾气者,看似性格急躁,实则是只懂伸而不懂屈的弱智之人。这么说,可能话太苛刻,但至少可以说,一个善屈善忍懂得“柔”道的人,根本不可能动不动就火暴三丈高。

不懂伸应有时有限,也就不懂屈中有忍忍中存柔。屈与伸的尺度掌握不好,在别人的眼里,你要么是一个暴徒,要么是一个懦夫。

人生在世,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单柔不能成事、单刚不能立威之时,不妨刚柔并济、或者刚中见柔、柔中藏刚。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座前的大臣蔺相如,便是临大事时刚中见柔、柔中藏刚的典范。

公元前229年,赵惠文王应秦昭襄王之邀,会晤渑池,饮酒间,襄王为显自贵,让手下人托出琴来,请文王弹奏,以助酒兴。文王不便推辞,抚琴一曲。曲罢,秦昭襄王得意地大声令史官记下这件事,说某年某月某日,两王饮酒,赵惠文王为秦襄王弹曲以助酒兴。随文王而至的蔺相如见文王受辱,心生一计,将桌上装菜的瓦罐拿起,走到襄王面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于秦声,我特捧上瓦器,请求秦王击而歌之,相互娱乐也!秦王不理,蔺相如则高举瓦罐,凛然发威道:秦王若不答应,我当血溅大王之身!秦王无奈,在蔺相如所提的瓦罐上敲击了几下,蔺相如便让随行的赵国史官记上:某年某月某日,两王相会,秦襄王为赵惠文王击缶。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保住了文王的自尊,挽回了面子,文王觉得蔺相如堪称奇才,于是更加重用,升为上卿,官位比战功赫赫的大将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时时待机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空,见了他的马车队伍,便远远地躲避,使得手下人慢慢地看不起他。一日,手下人一块找蔺相如说:我们远离故土,投奔到你的门下,是觉得你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现在,你的官越当越高,却越来越懦弱,见了廉将军,照面不敢打就躲,我们都觉得耻辱。所以,我们要离开你。

蔺相如长叹一声说: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手下人答:自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厉害,我都敢当面侮辱他,轻视他的群臣,难道我还单单怕一个廉将军吗?我让他、我容他,是因为我明白,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而我们赵国,正是有我和廉将军同在,秦国才不敢侵犯我们,我是先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啊!

手下人一听,莫不为蔺相如博大的心怀所折服。他的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之后,他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肉袒负荆,请罪于蔺相如的门前。

蔺相如审时度势,当刚则刚该柔则柔,为赵国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与廉颇将军的“刎颈之交”及廉颇的“负荆请罪”,都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之于敌对者,要制服他要压制他,就得“刚”出现,而且越“刚”越好。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若不手持瓦罐,以视死如归之“刚”,又怎么能令骄傲蛮横的秦襄王“甘心”为赵王击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