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不满意,由此产生了苦恼。例如,一个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很自卑。于是书也念不下去,一天天心不在焉地混日子。
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认为赚钱少、职位低,比不上别人,心里又是自卑,又是消沉,天天懒洋洋的,做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来。于是工作常出错,上司不喜欢他,同事也认为他没出息,不愿与其交往。如此一来,他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被单位的人排挤,越来越远离快乐和成功。
其实,一个人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要你去改变它,要你去适应他。就拿走路来说,当你经过一段狭窄艰险的路段时,你可以打起精神克服困难,战胜险阻,把这段路走过去,要绕道而行,但决不是停在途中报怨,或索性坐在那里听天由命。
成功者无不对自己充满了极大的信心,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其显著特征则是缺乏信心。正是这种信心的丧失,使得他们卑微怯懦,惟惟诺诺。
坚定地相信自己,不容许任何东西动摇自己事业成功的信念,这是所有取得伟大成就人士的基本品质。许多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人经历了多年的黑暗岁月,在这些落魄潦倒的黑暗岁月里,别人看不到他们事业有成的任何希望。但是他们却毫不气馁,始终兢兢业业地刻苦努力;他们相信黑暗过去总会迎来黎明。在光明到来之前,他们在枯燥无味的苦苦求索中煎熬了多少年。要不是他们的信心、希望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功的时刻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信心是一种心灵感应,是一种思想上的先见之明。曾经担任过美国足联主席的戴伟克·杜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是被打倒了。你认为自己屹立不倒,那你就屹立不倒。你想胜利,又认为自己不能,那你就不会胜利。你认为你会失败,你就失败。因为,环顾这个世界的成功例子,我发现一切胜利,皆始于个人求胜的意志与信心。你认为自己比对手优越,你就是比他们优越。你认为比对手低劣,你就是比他们低劣。因此,你必须往好处想,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才能获取胜利。在生活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
信心正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你立了自信,那么你就会拥有辉煌的事业。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什么?这就是信心,伟大的信心。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才能取得人生中的成功,才能保证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改造不如人意的外界环境。
提起李富荣这个名字,乒乓球爱好者可能会无人不晓。李富荣是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和乒乓球队前教练。自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来,他连获了3次世界亚军,并且是三届团体赛的夺冠成员。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乒乓球队走出低谷,在第38届世乒赛上包揽了全部冠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回顾李富荣的运动生涯,使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那种“我能赢,我能赢”的自信。
从小时候开始,李富荣就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胜心。一上乒乓球台他就瞪起双眼,显出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靠着这股劲头,他赢得了教练的欣赏。也正是靠着这股劲头,少年李富荣居然胜过一位曾在全国比赛中拿过第3名的女将。
相信自己一定能赢,不能仅是一种主观愿望,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为了提高技术,李富荣苦练不止。夜里睡觉,球拍就放在枕边。一天半夜,他在睡梦中操起了球拍,使劲挥动,一下打在睡在旁边的同伴的头上。
李富荣的这种自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并形成了他顽强、凶猛的球风。另一位乒乓球老将徐寅生回忆往事时说:“我打球,最怕李富荣和张燮林。你跟他们打球,心里难受,好像老赢不了他们似的。”
李富荣的自信还表现在执教中国乒乓球队的过程中。他当教练不久,在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球赛上,男队大败而归,这是25届世乒赛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当时一位记者请他发表赛后的感想。李富荣很有信心地回答:“匈牙利队重新夺得世界冠军用了整整27年时间,我们中国队夺回斯韦思林杯,绝不需要27年。”他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道:“36届一定要打翻身仗!翻不了身,我就下台!”李富荣对成功充满了信心。他认为,35届世乒赛上的失利,除了技术因素之外,最主要的是意志力差,困难时顶不住,关键时咬不住。只要在发展新技术和提高队员意志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要有自信,当然自信要以优秀的素质做基础。没有良好的内在修养(知识、能力、品质等等),那么想自信也自信不起来,自信需要用实力来说话。
枕边哲理
只要你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势必水到渠成。
个性能使你的存在更具价值
款式新颖、造型独特的物体常常是市场上的畅销货,见解众不同,构思新奇的著作往往供不应求。独特、新颖便是价值。物如此,人亦然。
在生活、工作中,那些一味随大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人,久而久之会让别人忘记了他的存在。一个失去了独特个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的。个性,能使你的存在更具价值。
他人不修边幅,你则不妨稍加改变和修饰;他人好信口开河,你最好学会沉默,保持神秘感,时间越长,你的魅力越大;他人总是扬长避短,你可试着公开自己的某些弱点,以博得人们的理解与谅解:他人自命清高,孤陋寡闻,你应该尽力地建立一个可以信赖的关系网;他人虚伪做作,你要光明磊落,待人坦诚;他人只求可以,你则应全力以赴,创第一流业绩:他人对上级阿谀奉承,你却以信取胜。倘若你愿意试试以上方法来表现自己,就一定可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在一次选“香港小姐”的决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姐的思维速度和应对技巧,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假如你必须在肖邦和希特勒两个人中间,选择一个作为终身伴侣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其中有一位参赛小姐是这样回答的:“我会选择希特勒。如果嫁给希特勒的话,我相信我能够感化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家破人亡。”这位小姐的巧妙回答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因为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如果回答:“选择肖邦”,则答案没有特色,显得平淡;如果回答“选择希特勒”,则很难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位小姐选择了出人意料的答案,又作出了合理而又充满正义的回答,从而成功地推销了自己的特色,以幽默、机智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举这个例子,对于想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虽然不能照搬“香港小姐”的做法,我们还是可以像她以特意吸引观众和评委注意的做法一样,加强与别人的接触和交流,这样,才能让别人知道或感受到你所付出的努力。
而在工作中,只会干不会“道”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领导所能目睹的你的工作最多限于“八小时以内”,在下属与领导分开办公的地方,领导对下属的工作了解就更少了。有些人只顾埋头工作,工作完成后一交了事,与领导交流很少,自己究竟加了几个班、费了多大劲、流了多少汗水、耽搁了自己多少事等等,如果你自己不主动说,而同事一般很少会在领导面前提你的情况,你所付出的汗水也就默默无闻地白白流掉了。这与老牛耕地情况不一样,老牛的一举一动,每一个步伐都能直接展现在扶犁者的眼前,哪头牛偷懒马上就会挨鞭子,哪头牛努力扶犁者也很清楚。聪明的下属要既会做又会说。让领导感受到你在背后付出的艰辛。
服从也有善于服从、善于表现的问题。精明的人则从服从中表现出自己办事的特色,主动出击。相反,有的人却把服从当成应付公事,被动应付,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枕边哲理
凡是个性强的人,都像行星一样,行动的时候,总把个人的气氛带了出来。
忍人所不能忍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这句古话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忍”字。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犹太籍、日籍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某些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有的时候,你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论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似乎不再有效,这就好比手中拿着一万块钱却想通过自己的精心测算、分析来撼动股市一样。此时,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凭着自己的“蛮劲”,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投入到某些前途极端凶险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静观一下股市变化,先求其次,买一些绩优股,待选定时机再东山再起,投入到选中的冷门中,这时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住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街头小痞子一跃而成淮阴侯。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造就出了古今多少“巾帼英雄”,那更不必说了。
忍能做大官。这是当今官场的绝对真理。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得,遇事就仿佛对待路人那样粗暴顶撞,绝对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学在某些角度来看不无道理。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司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
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对我讲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的确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晴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钱就进来了,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枕边哲理
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宽容自会得到回报
做人要宽容一点,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尤其是做领导的,如果能宽恕下属的一些小错误,下属往往会加倍努力,想做得更好,并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潜力。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灯烛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的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你瞧,人家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你的宽容啊。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人的身体会有害的。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要帮助秦军。正巧看见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穆公的宽容让他捡了一条命,这笔“买卖”做得值。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车上。丞相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丞相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知道是边郡报急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入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中的地方管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召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
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吏。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只因报恩的情意常常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报答;如果激励他,他就会竭尽所能。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枕边哲理
一个人不肯原谅别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须知每个人都有犯错而需人原谅的时候。
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