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
15879400000016

第16章 培养独立能力(1)

教学目的

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独立性、人为什么要有独立性: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会做许多事情,不应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尝试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学生要求生活自立的愿望。使学生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接触最新的学习观念,学会自己学习;使学生明白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要点

独立性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自己这个年龄应该能学什么;在此基础上,强调他们对新事物的大胆尝试和对责任的主动承担;使学生意识到独立的前提是生活自立。

让学生明白做为一个小学生、家庭中的一员、社会的一分子承担某些责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不是老师、学校、课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使学生了解主动性、自主性反映在决策权力和决策能力上的形式,初步了解作出一个好的决策所必需的步骤和条件;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学习自觉性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为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只要有科学的方法、得力的工具就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并加以利用;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学习;说明什么是实践能力,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安排

1.独立性的重要性:

(1)请学生讲一讲,他们认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

(2)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独立性”的认识,再由老师补充、更正(要紧扣学生们的回答)。

(3)学生谈一谈独立性的重要性,尤其注意学生中的反面观点,并请同学们共同讨论其观点的错误之处。

(4)请同学描述有独立性的人。

2.我能做什么:

(1)让学生列举生活、学习中自己应该能做的事情和事实上他们能做的事情。

(2)校正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3)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担当组织者。组织学生开展“我能做,我就做”的讨论,让学生们明白通过尝试能够学会很多自己原来不会做的事情。

(4)开展“讲讲我的第一次”对话活动,请学生或个别学生家长(如果有条件可请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组织一个讨论会)。

(5)结合课后的操练部分,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独立做一件没有做过而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3.生存能力:

(1)在班内举行“生活能手大比拼”或“我来露一手”的活动,造成自立的氛围。

(2)请学生讲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独立生存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或能力是什么。

(3)请学生搜集“十佳少年”的事迹,举办“同龄人的生活”演讲会。

4.责任心教育

(1)让学生列出自己已经承担的责任。

(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所见事例,再列出现在自己认为应承担哪些责任,比较两次列表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发现自己在责任心方面的不足。

5.决策问题

(1)向学生们讲解独立性在决策问题上的表现,让学生们明白独立性在不同问题上有不同的表现,其实质是自己动手大脑、独立思考、独立承担行为的后果。

(2)给学生呈现一些“两难”小故事,或让学生们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事情的认识、判断。并最终作出自己的决策。

(3)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作出决策的步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总结的能力。

6.管理能力

(1)教师提出具体情境,让学生决定完成任务的步骤、方法。如,布置联合会会场、组织班会等。

(2)给学生留“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

7.独立学习

先听学生谈他们对独立学习的认识,最好用“说说心里话”的学生活动形式出现,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谈自己做小学生时对独立学习的认识。

最后,总结讨论结果(注意讨论的内容仅限于具体事实,教师不要有评价),由学生发表对结果的看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苦恼。

可邀请任课教师参加,在教师见共同讨论怎样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独立性。以知识介绍为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探索性学习,它们与传统的学习有什么区别;最后,结合某一具体学科让学生以新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实践能力讲授:

(1)请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看法。

(2)动手操练:让学生表演自己最拿手的活动,如化学实验操作,风筝制作,修理钟表、组装计算机、魔术等。让学生分析各种活动所用的知识和活动,对于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的意义。

(3)教师列举不注重实践能力锻炼的反面教材。

(4)最后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独立性可涵盖的意义很多,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首先他具有独立意识(也称为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应该由自己完成,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首先应该是独立的;其次,具有独立所需具备的能力。

第一单元独立生活

一、主体意识的概念和构成

1.概念

意识,是一个包括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其涵义系指每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因时空的不同,注意程度的不同,意识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如焦点意识、边意识、半意识(或称下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等。主体意识也即独立意识又是指什么呢?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主体是相对于附属体而言的。其次,主体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基于此,所谓主体意识是指自我对本体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自主综合的觉察与认识。

2.主体意识的构成

从主体存在方式这个角度讲,主体意识的构成涵盖两个方面的意识,即个体主体意识和群体主体意识。因为一个人不会也不可能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他必须是群体中的一员。从个体主体意识的构成来讲,主体意识又有许多层面。个体主体意识中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心理、情绪、学习、生活等主动的明确的设定、践行、评价和调节。从群体主体意识的构成来讲,其内涵也相当丰富,包括参与意识、管理意识、道德意识、民主意识、自我表露及自我实现意识等。

3.学生主体意识的特点

学生主体意识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1)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意识是处于不同水平的。

(2)在某个时期,主体意识水平又随个体的注意方向、注意容量及其选择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呈现不同的水平。

(3)主体意识水平影响着主体发展水平。

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意义

三种实践价值

1.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

第一,它是人们进入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学河应该成为贯穿其一生的行为。一个人走上社会后的学习动力从哪里来?学习行为怎样保持?这里的内部动力很重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培养其学习潜能,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育中所学得的知识越发显得不足。为使学生昂首走向未来社会,必须培养其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二,强烈的主体意识是成功者的重要素质。大多数成功者都具有自我觉察能力,都懂得自我尊重、自我控制,能保持强烈的自我动机、自我期望,保持健康的自尊,有生活情趣,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而这些都是主体意识的体现。一旦我们的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主体意识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恒定的素质,将对他们日后的成功产生积极影响。

2.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

第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家教育教学方法的精髓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此相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常常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事倍功半。第二,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发展的教育。个性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的发展学说的核心内容,其精髓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就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3.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

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促进社会发展。

三、根据目标制定计划,即目标——计划管理指导学生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并为达到这个目标制订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要科学、合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要毫无吸引力。根据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目标应该比学生现有水平稍高一点,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和将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个大致的客观认识,既让他们看到达到目标的希望,又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学习、改进。设立学习目标是确定学习、改进的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就是寻找达到目标的工具、手段。好的方法是事情成功的一半,所以,学习计划要科学、合理、适合学生的个人特点。计划既要和教师的教学安排协调,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意愿,计划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会更容易执行。所以知道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不等于将教师的个人决定强加到学生身上。

计划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如果认为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计划就万事大吉,不去关心计划的实施情况,这个计划便形同虚设。教师可利用全班的群体效应,督促学生互相监督、互相竞争,比赛谁能按时执行学习计划,最先达到学习目标。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予以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必要时给予他们帮助。

四、家务劳动教育

有研究者在某小学低年级一个班共32人作了一项小调查。其中有120人自己不会穿衣服,有10人由父母给洗脸、洗脚;还有不会系红领巾、不会系鞋带的。……这种情况,近几年已经引起一些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注意,开始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教育。2008年,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以“鼓励动手,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为主题,其教育目标是:会劳动,能自理;

会办事,能解疑;

会交往,能沟通;

会应变,能自护;

会实践,能生存。

在劳动方面的实践能力要求:

(1)自己的事自己干。如自己洗脸、洗澡、洗衣服、叠衣裤等等。

(2)家里的事帮着干。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收拾杂物、做简单饭菜,会初步理财、会用简单工具修理小物品等。

(3)学校的事抢着干。如做值日大扫除等。

(4)社会的事主动干,如社区劳动,帮助军烈属、孤寡老人等。

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实践能力要求:

(1)在家长带领、指导下,逐步学会到市场选购蔬菜、物品。

(2)在成人带领、指导下,逐步学会购车票、学会乘车、学会问路。

(3)在成人带领下、指导下,逐步学会到派出所等办事处办理事情。

(4)学会采取有效措防火,会打119。

(5)懂防盗知识,会打110。

(6)遇到急症,会打120。

在交往方面的实践能力要求:

(1)学会招待客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写过一首《自主歌》鼓励孩子们: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能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一种勤奋向上、勇于超越自我的独立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对任何事情我们都敢说:“我们能学会。”掌握一些自理、自立性劳动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步,也是他们走出家庭、迈向社会取得我们都知道自理、自立性劳动对于每个人的独立和成长都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劳动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长远意义就不是人人都有深刻的认识了。尤其是现在,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学习任务重,只要读好书,能取得好成绩就行,家务活做不做没关系。不少小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笑话:一个小学生去春游,妈妈给他带了熟鸡蛋。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不会剥鸡蛋皮,只好把鸡蛋带回家去。

有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去参加夏令营,在洗衣服时她把香皂泡在洗衣盆里,看着别人洗衣盆里的泡沫她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泡的香皂为什么不起泡。于是她去问老师,老师才发现她连搓洗衣服都不会。

最近有报纸报道,有一个女同学考上了一所外地大学,但报到后她发现离开妈妈她根本没法独立生活。她不会洗衣服,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最后她干脆放弃了大学的学习,退学回到妈妈的身边。

这些例子都反映了学生个人生活能力差、不会干活的现实。其实,细细想来,这些事情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穿衣、吃饭这样的基本生活能力应该在我们的孩子接受幼儿初等教育时就应具备,却在他们走人学校、甚至将要走向社会时才被意识到。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却仍然屡见不鲜。是谁提出了“我们的孩子不能再这样成长下去了”,又是谁对自己的孩子、学生说“考上重点,你才有希望”?

以下是二位记者采访北京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冉乃彦的对话片段。

记者:人一生下来就有自主性的萌芽。比如一个婴儿,到了一定时候就想自己走,自己跑,不愿大人再来搀扶。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也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识。难道人的自主性素质还需要特别地加以培养吗?

冉乃彦: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抱大的一代”,从“抱”这个词儿可以看出来,很多孩子的自主性萌芽并没有得到保护和正确引导,而是被扼杀了。不少青少年自学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走上社会后不能适应,都是要生存,就应具备各种生存能力。《中国少年儿童生存与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当代少年儿童学会“五自”即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这“五自”,就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的生存素质必须从小就培养。

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这“五自”,核心是一个“自”字,就是独立自主。因为孩子是要长大的,终将独自面对社会。如果教师、父母一味包办替代孩子的一切,不给他们独立锻炼的机会。一旦他独自面对社会而又不具备这些自主能力,必然会无所适从,甚至连起码的日常生活都难以应付,更不要说发展了!

第二单元独立“当家”

一、责任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