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庆典
15883000000002

第2章 春节

时间:2006年类别:民俗

地区:中央编号:Ⅸ-1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春节又称之为年,俗称“过年”“新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是这个文明古国人民辞旧迎新的标志。在民间,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初二、初三,而有些地方,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过节的方式又丰富了好多。

人们在欢庆春节

过年的习俗很多,按传统意义来说过年一般要从腊八开始。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有过这个节的地方在这一天都要吃腊八粥,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也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因为不是每年都有腊月三十,所以没有腊月三十的那一年的腊月廿九也叫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节,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它和除夕一起是过年时的最高潮。“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二祭是财神日,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一天有些地方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有些地方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其实有很多地方过完正月初三还不算过玩年,还有破五节(正月初五)、人胜节(正月初七)……一直闹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算真真正正的过完年。

春节是所有炎黄子孙最大的最传统的节日,因此,各种庆祝活动也是最多最传统的。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作为祈祷,祈祷来年的幸福生活。这些活动经过历史的冲洗后慢慢地变成了传统的习俗。这些习俗主要是:扫尘、贴春联、贴福字、挂年画、吃年饭、放鞭炮、拜年、赏红包、荡秋千、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等,这些习俗都是由几千来华夏人民在劳动中积累过来的,因此它们都有各自的意义和象征。同时,它们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浓缩,体现这个文明古国人民的人文与情感。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传统节日春节里的习俗大的方向是相同的,但小的方向来说,就有56个习俗了,也就是说,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过年有56种过法,甚至还会更多,比如壮族的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习俗;土家族的三过年习俗;苗族的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习俗等;还有各地方的庙会,台湾省的尾牙习俗。这些习俗在各个地方由古老的祖先一直流传至今,而且每一个习俗都不得各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